邊茗茗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哈爾濱音樂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文物是歷史文化遺留下來的實物史料,是將人類物質和精神文明轉為物化的形態,像是歷史的記憶存儲卡。和文獻資料相比,所擁有的歷史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實性是文獻資料不能代替的。其存在的價值更不是金錢能衡量的,一旦被賦予了價格,那么其價值就會被綁定甚至被淹沒,這種商品利益的收藏導向會將這種收藏文化引導至一個誤區,對文物起不到保護的作用。所以音博館就像一個保護殼一樣能給予這些承載著歷史記憶的文物一個保護罩,保護其價值。
音博館容納的樂器數量較多,國內和國外的均有館藏,筆者在此列舉館內一些典型的樂器。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館藏的兩把笙,一把是北方派代表唐富六十年代改革過的,他通過增加管子的數量和銅制的擴音管來擴大音域和音量,發明各種吹奏技巧,創作出大量作品,如:《林海新歌》。另一把清朝的笙管是竹制,吹奏部分是銅管,因無電鍍技術和擴音管,音域和音量無發展。月琴是傳統的播彈樂器,屬說唱音樂和戲場的伴奏。館內的兩把,一把制于清末民初,一把由黑龍江人馮少先對其進行改革后的月琴,擴大了月琴的音域、按十二平均律制作(一般按五度相生律制作)、發明了更多演奏的技巧等。
國外傳入的樂器也有很多,館內有兩支保存完好的黑管曾是當時俄僑交響樂團在哈爾濱演奏時所用的樂器,當時的演奏樂器所用材料皆是由紅木、紫檀木、杉樹和柞木等上等木頭所制,優越之處是演奏出的音色和普通木頭不同。而如今樂器較好的材料很少見,由此可見這兩支黑管的館藏價值較為突出。還有兩個產自俄羅斯和德國的小巴揚,是玩具手風琴里的極品樂器,年代雖久遠,但如今按動某個鍵,上面兩個鈴鐺依然能奏出悅耳的音色,可見該樂器的劣真。其造型迷你可愛,攜帶方便,易演奏動聽的音樂旋律。占館內面積較大的是鋼琴,各時期、各型號的鋼琴在館內數量眾多,最漂亮的一臺安置了放蠟燭的架子,獨居別致和情調。還有一臺的年代久遠是四十年代抗戰勝利前傳到中國的。最醒目的是五十年代毛主席號召為人民服務、上山下鄉時,為方便攜帶做的琴,琴鍵部分能完全折疊收起,體型和音域比普通鋼琴小,體積類似于腳踏手風琴,設計獨特,這是國內唯一一臺“迷你鋼琴”。
猶太館展示了當時在哈居住的猶太人用的家具等,家具雕刻非常精美。展柜中有一塊牌子是猶太人西奈半島建立以色列后,為紀念1948年建耶路撒冷市而鑄的牌子,他們向全世界宣告后,便接在哈的猶太人回國時,將這塊牌子贈于哈爾濱以表感謝,在哈市老教堂遺留下來了唯一的七燭臺。建館之初,一位在哈工作的猶太人來參觀,他不敢相信能保存這么古老的東西,將館內的照片發給自己國家。
俄羅斯館內有精致的家具和鋼琴,有些家具是當時從俄羅斯郵寄過來的。值得關注的是這古老的鋼琴,有百年歷史,是德國人在俄羅斯的別克公司制造的,上面清晰的寫著俄文,是專門為沙皇制造的琴,極其昂貴。當時哈市的大型演出都用到這臺鋼琴,可見這架琴突出的歷史館藏價值。
館內還有一些年代久遠的音像資料,國際歌的五線譜收集于1920年哈市音樂學校的譜夾中。老唱片是流行在老上海、老北京的民歌和流行歌曲等,唱片中的音樂如今聽來別有一番味道,“假如我的歌聲能飛翔”中,聽出了對親人思念以及存真的友誼和愛情。文化大革命時被燒毀,僅稀有的兩張留在館內。近年曾以這個唱片名為主題,舉辦了“歌聲飛翔”研討會,以此來紀念歌唱家張權。
國外的音博館很常見。就像在音樂之都維也納,這樣的音博館有數百個,并且有一個不夸張的說法:如果一個母親帶五歲的孩子每星期去參觀一個,到這個孩子18歲才能參觀完全部館藏。相對國外來說,中國的音博館就稀少了。很榮幸遇到王巖教授對學生這么用心的導師,使我們能夠聽到苗老師介紹音博館。這里所有樂器、音像資料、猶太人和俄羅斯人的家具都是苗老師收集,現還在不斷完善中,一些民間古老的“稀罕玩意”也在不斷添置。苗老師收集文物十年如一日、不圖名利的精神,是我們后輩在成長的過程中所要學習的。
筆者認為這個音博館極具藝術價值,其成立引起了眾多音樂愛好者的關注,并向我們展現了絢麗多彩、多元文化相交融的音樂歷史文化風貌和中國音樂文化的繁榮昌盛。因此我們現在更應該對“引導尚存的文物走進音博館”來實施一系列的措施,這是當下保護文物文化價值的首要任務。首先將文物收藏于音博館內就使文物本身具有了不可估量的文化和價值,很好的保護了文物,避免流入市場以價格來衡量這些文物;其次對于中日、中俄以及國內外的音樂交流方面能有促進的作用,還有利于音樂交流文化的興盛,拓展了音樂創造的空間,更能促進世界音樂文化的交融與發展,對于想要深入研究各種樂器和器樂的學者們來說,更是一大福音。總而言之,音博館收藏的文物對我們來說具有極大的文化價值,讓我感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音樂家們,憑借著卓越的才干和不屈不撓的奉獻精神、創新精神,始終堅持著先進音樂文化的前進方向,努力推動著中國音樂文化不斷繁榮、發展、壯大,不僅中國人為之自豪,更是創造了中國音樂文化飲譽四海、走向國際的興旺景象。
[參考文獻]
[1]方建軍.音樂考古與音樂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