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晨歌
(上海大學,上海 200444)
在北美和歐洲,對于教室中的音樂寫作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時就有許多著名的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對其進行過相關研究。時至今日,在大多數國家與地區,作曲基本上仍被看作是音樂教育的主要推動力,而不是音樂教育的自然延伸。作曲通常被視為是一種高雅藝術,是在學術上有一定建樹的業界精英的專屬特權,對于普通學生來說高不可攀,尤其是在兒童教育中。但我們恰恰忽視的是,經科學研究證明,音樂教育中最簡單的音樂表達才是創造力的極致展示。捷克當前的整體教育框架(Framework Education Program,在捷克指Rámcovy vzdělávácí項目)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各個教育環節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但大部分地區音樂教育的概念仍被局限在唱-聽-樂器彈奏-樂章演繹的層面上,在教學設計和課程設置上沒有給學生一個可發揮的空間來創造音樂。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的認識和表達音樂,音樂創造性的教育應運而生。
自2004年以來,教室中的音樂寫作這個項目在捷克開展已有十余年,它已成為主流的音樂教育模式。與英美等國相比,捷克所開展的音樂創造性教育課程是現今在普遍的基礎教育中唯一針對兒童創造性音樂寫作的課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捷克音樂教育以Norman Dello Joio、Peter Aston等教育工作者為核心展開。由于當時政治條件的局限性,在70年代末,唯一的幸存成果就是捷克語版的《奧爾夫音樂》。直至20世紀80年代,受英國教育家John paynter將作曲納為國家音樂課程這一舉措的影響,捷克開始制定新框架教育計劃,同時在音樂教育方面,捷克開始為學校提供創造性的音樂教育課程。至2006年,“不同的聽力”課程推出并在學校進行實踐。
“不同的聽力”課程主要針對5至18歲的兒童和青少年,首先在特殊學校和音樂學校實施,隨后對來自小學的學生進行了廣泛的嘗試。現今以作為音樂課程補充內容的形式與普通學校音樂教育相結合。“不同的聽力”這門課程是由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活動組成的。第一項是熱身活動。例如在教室中學生圍成圈狀站立,通過用拍手跺腳等方式制造聲響以發現自己的節奏律動,力求能消除“公眾表演”通常會帶來的緊張感。第二項活動是進行集體即興創作。需要學生自己制造聲音或捕捉聲響(借助錄音設備),如在教室中每人保持安靜所聽到的教室外汽車的發動聲、鳥兒的叫聲、人的腳步聲、鐘表走針聲等。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輪流擔任“指揮”,由簡單的手勢構成即可。在不同學生指揮的過程中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學生在不斷創新的視覺聽覺互動中,給音樂創作帶來了新的靈感。
1.創造力的培養
在這門課程中學生的主要任務不是重復之前的音樂經驗和技能,而是做每人都可以參與的實驗游戲,在游戲中學生同時承擔了作曲家、演員、聽眾三個角色,在整個過程中,創造力占據主導位置。
2.跨學科和綜合訓練能力的培養
這門課程主要與音樂教育有關,但當涉及到它的目標、施行方法和實踐活動時,就遠遠超過了這個主題的框架。如在寫聲音的圖形符號和音樂結構時,涉及到視覺藝術教育;傳統樂器的生產涉及到工作活動;口頭和非語言交流合作涉及到文學教育;表演表達涉及到戲劇教育;聲音的物理特性涉及到物理知識;創造力,溝通,合作涉及到社會教育,符合了捷克的教育多元化主義。
3.社會溝通技能的培養
此課程當涉及到集體創作的活動時,音樂寫作中的聲音媒體的選擇、即興的安排方式,以及最后呈現出來的結果,都是學生之間相互協作共同得出的,團隊內部的相互交流是活動合作成功的必要前提,在提高學生們的社會情感和行為能力方面有重要意義。
捷克兒童音樂創造性教育圍繞“不同的聽力”課程為中心進行開展實施,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跨學科和綜合訓練能力、社會溝通技能為課程目標,力求教育創新性及多元化的建設,對我國的音樂教育有很大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