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海青
(大同大學渾源師范分校,山西 大同 037400)
合唱藝術是一種頗具藝術感染力和整體協調性的音樂藝術形式之一,而一個國家的合唱藝術表現能夠直接反映當前社會面貌以及人們在精神層面上的美學追求,其發展也決定著群眾藝術素養的水平高低。在我國當前的社會背景下,良好的合唱藝術發展需要與優秀合唱指揮人才的培養緊密聯系;倘若合唱藝術能夠以良好合唱指揮技術作為基礎,并能繼承傳統合唱藝術精髓,融合其他民族、國家優秀合唱表現藝術精華內容,那么合唱藝術將會充分發揮其影響力,讓人們能夠對藝術有深刻理解的同時逐步產生對音樂美學的追求,從而對整個社會產生相當正面的作用。
合唱最早起源于西方的教會活動,其在近千年的歷史中得到推廣并流傳到其他國家。合唱藝術是一種能夠有效結合不同音色、不同性別人群并且通過和聲結合來塑造音樂作品的藝術形式。與交響樂類似,合唱需要由多人形成高、中、低聲部之間的音色混合,形成如領唱加合唱、混聲合唱、重唱等多種組合表現形式以實現成員的共同參與、相互協作,其表現富有立體感,讓聽眾可以在合唱藝術中領略到人聲的整體與協調在音樂藝術中的完美表現。傳統上來說合唱藝術其音樂節奏較為舒緩,音樂的主旋律也會更為簡潔,但在合唱藝術的逐步發展過程中,表演者會更多側重于對樂曲內涵進行表現并充分顧及到聽眾的聽覺感受,從而使合唱藝術也逐漸側重于對感情的表露以及聲部的襯托作用上來;如在一些感情色彩濃烈的合唱曲中可以充分發揮其強大的音色穿透力,而在一些傳統的合唱中則會以舒緩的節奏來塑造一種儀式感等等。
我國合唱藝術起步于民國時期,其發展主要得益于上世紀末西方的基督教音樂在我國的傳播,并且與學堂樂活動聯系緊密。合唱藝術在我國的發展在培養集體榮譽以及形成人與人之間的良好合作態度等方面作用顯著,其發展也是對我國國家形象的客觀體現。
合唱指揮通常起到對合唱作品進行總體引導的作用。指揮者需要針對樂曲節奏或者是章節要求的變化及時將音樂語言用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進行表現,從而協調不同聲部、音區之間的關系,并且能夠從全局上掌控合唱曲目的表現效果。因此,對于合唱指揮者來說有三個方面的要求:首先,合唱指揮者需要對合唱曲目有深入的了解,也即對每個章節、每個節拍等韻律上的內容要充分掌握,了解每個部分不同聲部之間的演唱節奏、力度等等,并且要對呼吸節奏點、停頓點等影響到合唱效果的細節性問題判斷精準;其次并且對于音樂的感情應該仔細揣摩,要充分挖掘樂曲的內涵,讓自己的指揮節奏具有調理同時也能塑造合唱作品的藝術感覺;最后,指揮者需要對自己的肢體語言以及面部表情做好管理,如對于手部動作要注意力度拿捏好分寸,并且動作不能過于僵硬,身體也需要保持端正的站姿;面部表情則需要和樂曲的感情基調結合起來。這些要求使得指揮者應該具有豐富的音樂知識儲備以及優秀的音樂素質,并且應該對所指揮的作品有深層次的研究。
現階段對于合唱藝術發展與合唱指揮來說盡管其正面作用被廣為認識且也逐漸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但在人們的認識以及相關人才的培養方面的問題也愈加暴露。具體上我們可從兩個方面來對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對于合唱藝術發展來說,首先,合唱藝術的推廣不甚順利:一方面人們由于獲取其他藝術形式作品的渠道豐富,因而在搖滾、爵士樂、流行音樂等音樂作品的沖擊下合唱藝術會在很多年輕人心目中存在感薄弱;另一方面,合唱藝術本身的特點使之亟需一種能在信息時代順利生存的創新性方式,其原因在于如歌劇、合唱、交響樂等古典音樂藝術其對于音樂基礎有所要求,而且現在的社會環境使得很多青年群體鮮有靜心欣賞藝術作品內涵的時間以及心境,從而讓很多人在潛意識里對合唱藝術有一定的抗拒。另外,很多學者認為使合唱藝術發展的方式在于使之世俗化、普及化,然而本身合唱藝術就是一種需要聽眾具有一定欣賞能力和藝術素養的藝術形式,因而其單純的社會化推廣,不僅會招致音樂工作者強烈反對,群眾所抱持的意見也會產生分歧,對于合唱藝術的發展反而會起到負面效果。
鑒于人們本身對合唱藝術的不重視,很多合唱團體中缺乏靈魂性的合唱指揮人才。究其原因,首先人們對于合唱指揮與合唱藝術之間的聯系認識不充分,認為合唱并不需要有組織者,合唱者只需要進行簡單排練,并且由稍有樂理知識背景的人員進行指揮就能夠達到預期的演奏效果;其次,合唱指揮需要相當系統的專業化學習;而考慮到今后的就業去向,很多學生并不會走上成為專業指揮的道路;再次,很多對指揮有興趣的合唱者不能有足夠的渠道來獲取專業指揮人員的指導,從而讓很多人“求師無門”,這一系列因素都導致了指揮人才缺乏現象的產生。
首先,對合唱藝術的發展需要人們對合唱藝術有正確而深入的認識。目前互聯網的普及以及移動網絡的發展為宣傳提供了優秀的載體,因而充分挖掘合唱藝術的特點并且讓群眾了解到合唱作品對自身陶冶情操、提高情趣等方面的作用可以作為相關音樂工作者努力的一個部分,如制作一些優秀合唱作品的剪輯,或者推薦一些優秀的音樂電影等等,讓人們能夠在獲得視聽享受的同時逐漸對合唱藝術產生興趣;同時,應該讓群眾認識到合唱不是“空中樓閣”,其可以貼近生活、充滿趣味。如近年來很受歡迎的由80、90后成員組成的“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很多年輕人在觀看其合唱作品時不僅會被作品的詼諧幽默打動,由于其作品嚴格遵循了傳統合唱作品的藝術要求,因而觀眾也會逐漸產生對合唱藝術的興趣,這也在某個方面起到了宣傳合唱藝術之美的作用,這也不失為一種創新型合唱藝術的發展形式。
首先,對教育機構如藝術類高校等,應該引進專業指揮人才給學生進行實際授課并展開培訓,或者鼓勵學生去國內外的合唱現場進行觀摩,讓學生能夠真正了解到合唱指揮者應有的專業素質以及指揮本身存在的魅力;其次,高校也應該多設立相關課程供學生選修從而對合唱指揮有一個初步認識,對于藝術類高校則應該專門設立指揮專業,以吸收、培養有志成為專業指揮人員的潛在人才,讓人才的培養效率有所提高;同時,社會層面也應該對合唱指揮人才有合理的工作安排,如高校和相關的表演藝術團可以建立就業推薦渠道將優秀的指揮人才及時輸送到合唱工作崗位,在提供了合唱團體指揮人才的同時也使得指揮專業人員的就業得到保障。
合唱藝術和合唱指揮二者聯系緊密,藝術的發展與指揮人才的培養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音樂工作者在對合唱藝術的內涵有深入了解的前提下,應該不斷探索合唱藝術的新形勢,對其進行形式創新或者細節上的改革,并且要注重對指揮人才的培養,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從而讓合唱藝術具備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在豐富人們精神需求的同時,也用其感染力不斷推動整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和桂蓮.論合唱指揮中的肢體語言藝術[J].大舞臺,2015,03:114-115.
[2]劉琦.淺談合唱指揮應具備的音樂素質[J].黃河之聲,2017,0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