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嬌
(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江西 九江 332020)
高校音樂實踐活動的開展對于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具有促進作用,在音樂實踐過程中可以理解音樂創作的內涵與背景,理解在人類生活中音樂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民族、文化、藝術、家教、技術、自然環境等方面的關系,從而升華體驗感悟,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擁有較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學生參加音樂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融入團隊、適應社會,從中可以學會音樂技能能力、組織策劃能力、認知辨析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在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中實現自我價值,同時也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音樂表達能力等,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第二課堂實踐活動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是專業知識學習的拓寬與延伸。高校創建豐富創新的音樂實踐活動,需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形成常態機制。學生通過參加校園文化活動,使所學的專業知識得以運用,從而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高校音樂教育改革需緊密結合社會發展和人才需求,師生共同組織參加音樂實踐活動,有助于教師了解社會形勢,總結教學方法經驗與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實行有效的課程改革。
就目前高校音樂實踐活動的開展現狀來看,主要依靠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形式比較單一,創新性不夠。因此,本文提出“四進四創”音樂實踐工程,以“三個課堂聯動、三類實踐互促”的原則,搭建實踐廣闊平臺,拓寬應用技能視野,力求實現新時代下的音樂實踐活動新途徑。
一是進社區。社區音樂教育已成為當今社會服務的重要部分,根據音樂興趣愛好,由不同年齡、職業、身份的社會居民組成興趣班或老年大學,以合唱、聲樂表演、廣場舞等形式為主,陶冶情操,提升鑒賞品味。音樂實踐活動需融入社區生活,并與社區建立長期定點服務對象,以志愿服務為前提,鍛煉自我的同時服務社會,服務人民。
二是進農村。在全國高校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活動中,實踐服務隊可從政治熱點、宣講政策、精準扶貧等工作方面,結合“送文藝”下鄉,面向鄉鎮村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人群,自創編排文藝節目,以匯報演出形式宣傳總結三下鄉的收獲與成長,奉獻基層,服務農村,讓文藝吹響新時代新思想的號角。
三是進企業。以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為目標,幫助學生成長成才,推動專業教研室與社會企業建立實習基地,并簽訂長期合作協議,要求基地數量的同時保證實踐質量。由音樂教育老師帶隊、相關學生積極參與社會音樂實踐活動,從而進一步提升專業技能水平,融入社會,增強本領。
四是進校園。堅持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第一課堂學習專業為主,第二課堂實踐活動為輔,不斷提升專業水平,使校園成為音樂實踐活動的源頭,營造和諧向上健康的校園文化,唱響校園時代主旋律。
一是創建師生實踐團隊。高校音樂教師應認識到學生音樂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同等重要,在思想上重視音樂實踐活動,在行動上加強對音樂實踐活動的指導。配備專業實踐師資隊伍,要求將音樂實踐活動納入教學計劃內容,真正將專業知識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推廣普及音樂實踐活動。成立學生音樂實踐團隊,如:大學生藝術團(舞蹈隊、合唱團、民樂隊、管樂隊等)、學生音樂類社團、學生會文藝部等組織。
二是創辦藝術活動賽事。開展綜合性實踐活動賽事,擴大學生參與面;組織學生藝術團隊訓練參加省級、國家級比賽,以賽促學,開拓眼界,豐富閱歷。如:高雅藝術進校園、大學生藝術團專場匯演、校園歌手大賽、綜藝大賽、文藝晚會等。組織參加全省大學生藝術展演、舞蹈大賽、合唱藝術節比賽等。
三是創造實踐教育資源。高校領導對音樂實踐活動要給予高度重視,加大經費支持,以及場地、時間、設備的投入,保證實踐活動能夠順利進行。
四是創立聯動考核機制。成立學校領導工作小組,明確崗位職責,由教務處、宣傳部、團委、學工處、學生會、院系等多個單位形成聯動工作機制,并在師資隊伍管理中,建立考核獎懲制度,健全機制保障。
(一)對大學生而言。音樂實踐活動是鍛煉自我的機會,通過實踐途徑,培養了組織策劃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舞蹈表現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提高了音樂素質及應用技術能力,增強社會競爭核心力。
(二)對高校而言。音樂實踐活動有助于推進校園文化建設,豐富校園生活,充實校園文化,營造健康向上和諧的校園環境。通過多角度、多層次開展音樂實踐活動,促進高校音樂鑒賞課程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推動音樂藝術實踐的豐富化、多元化發展,最終達到以文化育人的目標。
(三)對社會而言。音樂實踐活動已逐漸深入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在服務社會的同時提升自身價值,不僅能夠促進就業,還能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發展,更好地適應社會,滿足人才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