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超,孫忠人
(1.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哈爾濱 150040)
膝骨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又稱退行性膝關節炎,主要臨床癥狀為膝關節疼痛、腫脹、僵硬和活動受限,嚴重時影響正常步行,對患者生活造成很大不便[1]。目前臨床上主要是藥物治療,但該療法不良反應較大,易對肝腎系統造成損傷[2]。如治療不當易導致關節畸形,甚至造成終生殘疾。本試驗通過步態分析測定電針后膝骨關節炎患者下肢活動能力,評估步行功能的改善[3],以期發現更有效的中醫治療手段。
1.1 一般資料 病例均來自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針灸門診的膝骨關節炎患者,就診時間為2016年2月-2016年9月,患者及家屬均同意參加本臨床試驗并簽署知情書,60例患者隨機分為電針組(30例)和針刺組(30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具有可比性,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診斷標準符合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會制定的標準[4]。
表1 2組臨床資料
2.1 常規針刺組 在膝關節周圍取穴:取患側內、外膝眼、鶴頂、血海、梁丘、陽陵泉、陰陵泉和足三里等穴。患者處于仰臥位,選用0.30 mm×40 mm針灸針(貴州安迪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穴位消毒后進針,捻轉或提插使針刺得氣,操作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宜,每次治療30 min,每日治療1次,每周治療6次,總療程30 d。
2.2 電針組 取穴:按神經解剖位置取“髕四穴”,即髕韌帶兩側及股四頭肌腱兩側凹陷處。患者處于仰臥位,選用0.30 mm×40 mm針灸針(貴州安迪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穴位常規消毒后進針,進針后連接全能電子脈沖電療儀(長城牌KWD-808I型),每組導線上下同側連接,波形選擇密波,電流強度均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次治療30 min,每日治療1次,每周共6次,總療程30 d。
3.1 觀察指標
3.1.1 應用RM.GAIT步態分析系統 (法國RM INGENIERIE公司)評價患者運動學時空參數[5]。
本試驗使用RM.GAIT步態分析系統采集患側下肢的步行周期、步長、步頻、步速數據集,進行患者步行能力分析。按照RM.GAIT步態分析系統的說明進行,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各參數的變化。
3.1.2 臨床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2],根據患者癥狀分為治愈、顯效、好轉和未愈4個等級。治愈:膝關節疼痛、腫脹消失,無僵硬,關節活動功能恢復正常;顯效:膝關節疼痛基本消失,腫脹明顯減輕,關節活動功能基本恢復;好轉:膝關節疼痛緩解,腫脹減輕,關節活動功能改善;無效:膝關節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者。
3.2 統計學方法 應用 SPSS 17.0 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s )表示。
3.3 治療結果
3.3.1 2組患者運動學時空參數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患者運動學時空參數比較(x± s ,n = 30)
從表2可以看出,電針組各項數據均優于針刺對照組,在步行周期、步長、雙支撐相和步寬方面均有明顯改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3.3.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3。
表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 3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緩慢進展的退行性骨關節疾病[6]。
步態分析技術是一種新興的功能評價技術,與醫學領域的結合還處于起步階段,它能夠客觀地收集關節疾病的運動學參數,并可對肌力進行評估。臨床研究發現,膝骨關節炎的癥狀改善與影像學變化沒有直接的相關性,故臨床治療中應以動態的時空參數作為評判標準[7]。膝骨關節炎的步態特征為平步長和步速降低,平衡能力減弱和雙支撐相的時間增加。因雙支撐相為支撐足首次觸地及承受反應期和對側足的減重反應和足離地時期,雙支撐相的時間常與步速成反比,是步行障礙出現時的首要表現[8]。本研究發現,當步速變快時,雙支撐期的時間也相應縮短,分析應為膝關節的疼痛得到緩解有關。同時2組患者的步長、步速、步行周期都有不同程度改善,說明2種療法都可以改善患者的步行和平衡功能,但電針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本研究療法可以提高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增強膝關節穩定性,改善步行平衡能力。步態分析作為更科學、更精確的數據化評定,一方面有利于解釋疾病的發病機制,提供更直觀的時空參數;另一方面可以作為臨床治療效果的評估,科學地優化治療手段。
中醫學認為本病是因年老體衰、肝腎虧虛以致邪氣留滯于膝部,以致膝關節氣血瘀阻,屈伸不利,腫脹疼痛。故治療上應以舒筋活絡、通利關節為治則,選穴應以局部穴位為主。
西醫學認為,膝骨關節炎多因軟組織損傷引起[8],膝關節周圍軟組織受損后會產生大量的自由基(ROS),自由基在出現后會奪去細胞蛋白分子的電子,使軟骨蛋白質接上支鏈發生烷基化,進而出現膝關節局部炎癥或其他病變。同時出現的骨質增生,易壓迫關節周圍神經系統引起疼痛。據相關實驗表明,電針能夠促進人體內源性嗎啡肽的釋放,起到鎮痛的作用;同時電針還可促進血液循環和炎癥吸收,利于關節軟骨的修復[9]。還有資料發現,電針可以改善膝關節微循環,刺激大腦釋放乙酰膽堿和內源性鴉片樣物質等神經介質而實現抗病鎮痛的作用[10]。本研究選取的“髕四穴”位于膝關節局部,處于股四頭肌和髕韌帶的雙側凹陷處,臨床發現通過針刺該部位可以明顯改善膝關節痙攣,減輕疼痛,增加關節活動度[13-14];起到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推測可能與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降低炎細胞數量、促進組織修復有關[15]。
[1]申延清,劉風霞,曹紅,等.膝骨關節炎患者的臨床表現及相關影響因素[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 2011(9):1643-1646.
[2]李石勝,吳耀持.膝骨關節炎10年治療概況:缺乏公認的評價標準及治療方案[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28):5268-5271.
[3]Arden N, Nevitt MC. Osteoarthritis: epidemiology [J]. Arthritis Rheum, 2006, 20(1):3-25.
[4]高潔,歐陽八四,張音,等. 電針與溫針灸治療腎虛髓虧型膝骨關節炎臨床療效比較[C].中國針灸學會臨床分會全國第19屆針灸臨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1, 6(13)31-35.
[5]CHEN WeiHai,REN GuanJiao,WANG JianHua,etc. An adaptive locomotion controller for a hexapod robot: CPG,kinematics and force feedback[J]. Science China, 2014(11):223-240.
[6]裘敏蕾,戴琪萍,車濤,等.電針膝眼穴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研究[J].中醫正骨, 2006, 18(3):l5.
[7]梁朝,溫建民,余志勇,等.步態分析在膝骨關節炎療效評價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 2014(9):7-10.
[8]KU Xiu-juan, JIANG Shu-yun, CHU Li-xi. Clinical E f ficacy Evaluation on Electroacupuncture for Osteoarthritis and Observation Biomechanical Indexes[J]. J Acupuncture Tuina Sci, 2009, 7(5):261-264.
[9]包飛,張燕,吳志宏,等.電針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觀察及對軟骨磁共振T2圖的影響[J]. 中國針灸, 2013(3):193-197.
[10]黃怡然,金英利,李娜,等.針刀,電針和圓利針對膝骨關節炎模型兔股直肌Bcl-2,Bax,Caspase-3蛋白表達的影響[J].針刺研究, 2014(2):100-105,123.
[11]周景輝,吳耀持,張峻峰,等.電針干預膝骨關節炎大鼠轉化生長因子β含量的變化[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 2009, 4(2):4690-4695.
[12]靳春蘭,張建坡. 中醫藥治療膝骨關節炎[J]. 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6, 32(1):81-83.
[1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2:351.
[14]李勇,許艷春. 中西醫結合治療膝骨關節炎[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5, 31(4):796-798.
[15]劉加錢,牛維. 膝骨關節炎病因及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8(3):3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