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雷麗芳,肖 芳,黃 瑞,馬 瑞
(廣東省中醫院針灸科,廣州 510120)
跟痛癥又稱足跟痛,是指足底跟骨周圍的慢性疼痛,與足跟部勞損和退變有關,多因跟骨骨刺、跟腱周圍炎、跖筋膜炎、跟骨結節滑囊炎等引起,此病纏綿難愈,多見于中老年人,嚴重時可出現針刺樣疼痛,步履困難,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
西醫對于跟痛癥的主要治療方法是內服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物、類固醇激素及手術治療[2],西藥治療可以減輕和控制癥狀,但停藥后易反復,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疾病的進展,若長期用藥還會引起骨質疏松等不良反應[3]。中醫藥治療跟痛癥方法較多,有中藥內服、熏洗外敷,手法治療、穴位注射、針刀及刺灸療法等等[4-6]。其中,針灸治療足跟痛,方法獨特實用,既可起到消炎鎮痛的作用,又可以補腎強骨,延緩骨質衰老退變。而艾炷直接灸歷史悠久,是我國艾灸中的經典療法,但是因為其灼痛之苦及重針輕灸的歷史環境,清代以后臨床使用較少。本研究采用藥物治療作為對照,探討針刺結合艾炷直接灸對跟痛癥的臨床療效。
本研究中60例患者均來自于2015年6月—2016年8月本院針灸科門診,其中男24例,女36例,年齡28~67歲,病程1個月~5年。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針灸組(治療組)和藥物組(對照組),每組各30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發病部位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1 針灸組 針刺取穴[8]:阿是穴、太溪、昆侖。針刺操作:穴位皮膚常規消毒,使用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出品的華佗牌0.25 mm×25 mm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垂直于穴位并快速刺入,行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法,得氣后留針30 min。艾灸取穴[8]:女膝穴、阿是穴。艾灸操作:取純凈的細艾絨,搓捏成圓錐體的艾炷,高約1 cm,炷底直徑約0.8 cm,先在穴位上涂一層薄薄的萬花油,方便粘貼艾炷,然后將做好的艾炷放置于穴位上用線香點燃,每穴約5~7壯,每壯艾炷灸至患者感覺到有明顯的灼痛感,方可移除艾炷,若女膝穴或痛點處皮膚比較厚重,而患者也不覺疼痛,則可燃盡艾炷。針灸治療每周5次, 共治療2周。治療結束后觀察療效。
2.2 藥物組 口服布洛芬緩釋膠囊0.3 g,2次/d;骨康膠囊3粒/次,3次/d。2周后觀察療效。
2.3 注意事項 針刺治療后,出針時應按壓針孔,避
3.2 統計分析 運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以雙側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 s )表示,符合正態分布采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采用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或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
3.3 結果
3.3.1 2組患者治療前后McGill量表評分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McGill量表各項得分及總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McGill量表各項得分及總分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針灸和藥物治療都能緩解足跟部疼痛,且針灸結合治療效果優于藥物對照組,見表1。免血腫。若患者暈針,則立即停止針刺,將針全部起出,讓患者平臥,松開衣領同時注意保暖。輕者靜臥片刻,給予溫開水或者糖水即可恢復正常;重者在行上述處理后,可按壓或針刺百會、水溝等穴,即可恢復。仍未恢復者,可考慮現代急救措施[9]。艾灸后若出現水皰,應保護創面,可捈萬花油、燙傷軟膏等或敷以消毒紗布,避免抓破感染。
3.1 觀察指標
3.1.1 簡化McGill量表[10]采用國際公認的描述與測量疼痛的簡化McGill量表進行治療前和治療后評分。
3.1.2 臨床療效評定標準 依據跟痛癥臨床表現及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1]制定評定標準如下。痊愈:跟痛消失,功能恢復,無壓痛,行走自如;顯效:跟痛明顯減輕,功能基本恢復,無明顯壓痛,行走無困難;好轉:跟痛改善,功能好轉,壓痛不明顯,部分恢復工作;無效:跟痛癥狀無改變。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McGill量表評分比較(x± s ,n = 30)
3.3.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 30)
3.4 不良事件 2組患者均未出現不良事件。
跟痛癥是一組以足跟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多種疾病的總稱,西醫學對本病發生的確切病因及機制仍未完全明確。從解剖上看,足跟部是人體負重的主要部分,而足的縱弓是承力的主要結構。跖腱膜起自跟骨跖面結節,其在跟骨的附著點經常受到強大的牽拉力的作用,使這一區域的跖腱膜和跟骨骨膜容易受損。跟下皮膚增厚,在皮膚和跟骨之間有彈性脂肪組織存在,稱為脂肪墊或跟墊。在跟墊與跟骨之間有跟下滑囊存在。上述各種解剖結構,隨著機體體質的下降,長期慢性的勞損,以及行走、運動的刺激,均可使滑囊囊壁充血、肥厚;跖腱膜附著點產生鈣化;跟腱纖維撕裂、組織滲出;跟骨亦出現退行性改變,從而產生各種跟骨周圍痛癥[12]。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痹證”范疇,多因年老體質衰弱,肝腎虧虛,筋骨失養,復感風寒濕邪或因慢性損傷,傷及筋骨,病程纏綿日久,氣滯血瘀,經絡不通則痛,故發為本病[13-14]。治療當以溫經散寒、活血祛瘀、補腎通絡為主。針刺與艾灸相結合,可以使皮膚血管擴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加速炎性物質的排泄,有利于組織的修復,同時,艾草的藥理作用可以通過燃燒時的溫熱刺激和皮膚經絡的傳導,使其有效成分直達病所,改善骨內微循環,緩解疼痛[15]。針灸取穴以阿是穴為主,體現了以痛為俞的取穴原則,腎主骨生髓,太溪為腎經原穴,能補髓壯骨,膀胱經與腎經相表里,取昆侖穴配合太溪,可舒筋通絡,治療足跟痛。女膝穴為經外奇穴,在足后跟正中線赤白肉際處,直接艾灸此穴位,可以改善局部血供,溫經止痛。
灸法古稱“灸焫”,是運用艾絨或藥物為主要灸材,點燃后放置穴位或病變部位,直接進行燒灼的治病方法。《靈樞》記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說明艾灸有其特有的功效,但后人為了避免灼膚之痛,改變其法,下襯姜、蒜、鹽、泥等,甚至產生了灸不著肉的溫灸之法,雖然有一定的療效,但與古人用于急、難、危、重癥的“灸”法相去甚遠。直接灸是最古老最經典的灸法,因其置于皮膚穴位上直接燃燒,故刺激性和灼痛程度較一般灸法要強烈,然而這種灼痛刺激及其產生的持續炎癥正是灸法技術取效的關鍵[16]。現代研究也表明,這種灸熱刺激與燙傷引起的過度熱刺激不同,屬于生理性炎癥反應,本質上具有維持機體穩態的功能,除了對施灸局部產生一定的治療效應外,從某種意義上說,燃艾時所產生的物理因子和化學因子,還可以作用于腧穴感受裝置與外周神經傳入途徑,刺激信號傳入中樞,經過整合作用傳出信號,調控機體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系統、循壞系統等,從而調整機體內環境以防病治病[17-18]。
目前對于跟痛癥的中醫證型的分型研究較少,有些專業教材中沒有跟痛癥的中醫證候分型,業界亦沒有達成統一的認識[19]。
由于個人體質及其對疼痛的感受差異,在本研究的艾炷直接灸的實際操作中,有些病人會有少許瘢痕,但不會化膿。直接灸雖然略有燒灼皮膚之痛,但在對病人實施灸療的過程中,可以根據病人對疼痛的感受程度,調整艾灸刺激量,使患者放松心態,由輕到重逐步適應灼痛的刺激,同時還可以提高患者的依從性。艾炷灸不像針法深入肌肉而達體內,且時間短,一灼而過,遠較針法安全[17],重灸派醫者陳延之在《小品方》中論述“夫針術須師乃行,其灸凡人便施……野間無圖不解文者,但隨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法。”表明灸法比針法更易于被普遍百姓推廣掌握[20]。本研究的目的除了觀察針灸結合對跟痛癥的臨床療效之外,還希望能夠引起臨床醫生對直接灸的重視,客觀的看待針灸各種療法對于臨床治療的實際意義,建議醫療工作者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使用針、灸、針灸結合、針灸與其他方法結合等等。
[1]姜華,辛仲斌.中醫藥治療足跟痛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 2011,19(5):71-73.
[2]史春強. 針刀松解配合中藥熏洗治療跟痛癥的臨床觀察[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2010.
[3]施陽.中西醫結合治療跟痛癥的臨床進展[J].中醫外治雜志, 2008, 17(4):56-58.
[4] 唐傳其,陸強益,梁燕芳,等. 中醫外治法治療跟痛癥研究進展[J].河北中醫, 2014, 36(6):936-940.
[5] 楊玉光. 針刺配合中藥外用治療足跟痛48例[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7(4):67.
[6]李山鷹, 彭俊僑, 柳松. 藥物針刀療法治療跟痛癥100例[J]. 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9(4):558.
[7]馬勇.中醫筋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2:176.
[8]沈雪勇.經絡腧穴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148-196.
[9]許能貴,符文彬.臨床針灸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118-122.
[10]邱建忠.針刺配合手法治療跟痛癥的臨床觀察[D]. 廣州:南方醫科大學, 2011.
[11] 國家中醫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
[12] 趙文海,詹紅生.中醫骨傷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1:352-354.
[13] 崔海峰, 陳立忠. 經筋療法辨證論治足跟痛[J]. 吉林中醫藥, 2015(7):743-745.
[14] 許廣里, 呂紅艷, 顧靈溪. 針刺運動療法治療足跟痛的臨床觀察[J]. 吉林中醫藥, 2011(10):995-996.
[15] 邱衛東.針灸合中藥熏洗治療跟痛癥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 2007, 34(6): 817-818.
[16] 周攀,王玲玲,張建斌. 承淡安《中國針灸學》對艾炷直接灸的貢獻[J].中國針灸, 2014, 34(4): 409-412.
[17] 李國偉. 著膚灸臨證應用心得[C]. 中華中醫藥學會第七次民間醫藥學術交流會暨安徽省民間醫藥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論文匯編, 2014:167-168.
[18]項燕.灸法作用機制研究[C]. 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摘要), 2011:358-367.
[19]王文飛.基于聚類分析對跟痛癥中醫證型的初步探討[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 2016.
[20]杜夢玄. 評王燾“唯取灸法”之歷史成因[J].針灸臨床雜志,2000, 16(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