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飛,楊杰勇,欒玉玲,張文瀟,魏恩華,董正平,王斌勝,王科軍
(濱州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3)
妊娠是人體特殊的生理狀態,為滋養胎兒的生長、發育,母體的氣血發生適應性改變。中醫認為氣血的變化可使脈象發生相應的改變。中醫早在先秦兩漢時期就對妊娠引起的脈象變化進行了描述,如《素問·陰陽別論》曰“陰搏陽別謂之有子”,《素問·平人氣象論》曰“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此后的諸多古代中醫文獻中都有相關記載,妊娠脈象可以表現為脈率、脈勢、脈律、脈力等單一或多種脈象要素的異常改變。為進一步掌握妊娠脈象的特點,總結其分布規律,規范相關名詞、術語,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本研究對與寸口部妊娠脈象有關的公開發表的現代期刊文獻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資料來源 文獻檢索分為電子檢索和手工檢索兩個方面。電子檢索過程如下:首先進入《中國知網》(CNKI)、《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的檢索界面,分別以“妊娠OR孕AND脈AND中醫”“妊娠脈”“孕脈”“妊娠OR孕AND脈”為檢索式進行主題檢索,檢索時間范圍設定為1949-2005年(截止時間2015年7月15日)。手工檢索分為3部分:首先在《中國科技期刊·中醫藥文獻索引·基礎理論卷(1949-1986)》和《中國科技期刊·中醫藥文獻索引·婦科卷(1949-1986)》中檢索與妊娠脈相關的文獻題錄;根據題錄手工補充檢索電子檢索無法找到全文的文獻;最后,檢索綜述性文獻的參考文獻。用文獻管理軟件Note Express(NE)對文獻題錄進行管理、查重和初篩。根據題錄下載文獻全文。為確保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文獻檢索采用 2 人背靠背獨立方式進行,由第三人核對兩次檢索結果。對于有爭議的文獻,由3人共同討論判定。
1.2 資料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文獻內容明確涉及妊娠脈象。 排除標準:1)非寸口脈診法所診得的妊娠脈象,如神門處等;2)臨產脈象;3)闡述古代醫籍中所記載妊娠脈象的理論及文獻研究;4)民族醫藥、科普類、食療保健、獸醫學及動物實驗研究類的文獻;5)對于一稿兩投的文獻,僅取其中資料最全面的1篇。
1.3 文獻資料的提取 將文獻中涉及到的脈象名稱、描述,篇名、發表時間、研究類型、作者挑出,保存到excell表格中。挑選過程采用 2人獨立工作原則。
1.4 癥狀名稱規范化 按照《中醫藥學名詞》[1]和《中醫癥狀鑒別診斷學》[2]的相關內容對脈象進行規范和統一,例如“平弦”規范為“弦”“脈出寸口”規范為“長”“和滑流利”“滑有神”“滑沖和” “脈比平人稍更流利”“滑脈三部調勻”“滑動突出”規范為“滑”“偶有停至”“雀啄之象” 規范為“脈律不齊”。難以按照以上規范標準進行規范的脈象描述則按照原文原貌予以保留,例如“尺脈連續鼓指”“帶小尾”“首尾有動感”等。1.5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8.0 統計軟件進行頻次、頻率分析。
本研究共篩選出寸口部妊娠脈象相關文獻47篇,涉及脈象80種,規范后為32種,累積頻次109次。從文獻內容來看,病例及個案報道6篇,經驗總結與理論探討24篇,臨床研究17篇。從文獻發表時間來看,1949-1979年間發表3篇,1980-1989年間發表12篇,1990-1999年間發表14篇,2000-2009年間發表10篇,2010-2015年間發表8篇。
2.1 妊娠脈象總體分布 在《中醫診斷學》[3]教材中,脈象被歸類為單一脈與相兼脈兩類,單一脈是指28脈中的任一脈象;相兼脈是指凡2種或2種以上的單一脈相兼出現,復合構成的脈象。本研究共獲得脈象32種,其中單一脈12種,相兼脈20種,具體分布見表1。

表1 妊娠脈象分布表
2.2 頻率≥10%的脈象在寸口脈不同部位的分布 部分研究者在文獻中描述了妊娠脈象顯現于寸口脈的具體部位。頻率≥10%的脈象,即滑、滑數、細滑的具體部位分布見表2~表4。

表2 滑脈在寸口脈不同部位的分布

表3 滑數脈在寸口脈不同部位的分布

表4 細滑脈在寸口脈不同部位的分布
2.3 拆分后各單一脈的分布 將規范后的復合脈拆分為單一脈,同時去除脈象部位描述,如“兩尺浮數”拆分為“浮”“數”“尺部弱小,寸關滑”拆分為“弱”“小”“滑”。所有單一脈出現頻次、頻率見表5。
3.1 脈象名稱使用不規范 在梳理妊娠脈相關現代文獻時發現,作者記載脈象時多用描述性語句,而非規范性術語名詞。名詞術語使用不規范、不統一的現象普遍存在。脈象是脈搏應指的形象,古今醫家為了生動、詳細的記載脈象,常使用類比、比喻等描述性的語句。但其中有些描述可以用與之對應的規范性術語替代,如“流利”“滑利突出”“滑動應手”“滑動旺盛”“流利舒暢,生氣盎然”都可以使用“滑脈”。名稱、術語的規范是學科標準化、現代化的前提。
3.2 表現為多種單一或相兼脈 結果顯示,妊娠時寸口部可以出現32種不同的脈象,這些脈象不僅表現為脈率、脈勢、脈律、脈力等單一或多種脈象要素的異常改變,且可以出現在左、右手,寸、關、尺不同部位。其中很多脈象與古代文獻的記載相似,如“三部脈沉浮正等,按之無絕”與西晉王叔和《脈經》的“三部脈沉浮正等,按之無絕者,有娠也”;“雀啄”與 明武之望《濟陰綱目》的“寸微關滑尺帶數,流利往來并雀啄”;滑數與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脈神章》的“凡婦人懷孕者血留氣聚,胞宮內實,故脈必滑數倍常”等。
同一種生理狀態,出現多種不同脈象的原因分析如下。 1)脈診方法、部位不同。《脈經》前所運用的診脈方法除今天常用的寸口診法外,還有十二經遍診法、三部九候診法、人迎寸口對比診法、虛里診法、尺膚診法[4-5]等。至晉代,王叔和進一步完善獨取寸口脈法,確定了三部脈法和臟腑分候定位,且推進了其臨床的普遍使用。采用不同的診脈方法、部位,診得脈象可能有差異。2)病理脈象與生理脈象不同。疾病對氣血、脈道的影響較生理變化(妊娠、季節等)更明顯,因此患病孕婦的脈象往往表現為病脈,而非生理性脈象。如脾腎兩虛胎動不安則孕婦脈滑細[6],心虛火旺子嗽則孕婦脈細數[7]。3)生理性個體差異。正如《傷寒論·平脈法第二》曰:“肥人當沉……瘦人當浮”,正常人之間的脈象本身就存在差別。因此,當妊娠時,脈象會在原來的基礎上發生改變。這種改變是妊娠所引起的,可以稱之為妊娠脈。如原本體瘦脈細之人,妊娠后脈細滑數,滑數為妊娠脈,而非細滑數。將二者混淆也是妊娠期出現多種不同脈象的原因之一。4)妊娠階段不同。妊娠不同時期,孕婦氣血狀態不同,脈象表現不同。早在晉代王叔和就認識到了妊娠不同時期的脈象差異,在《脈經·平妊娠分別男女將產諸證第一》曰:“妊娠初時,寸微小,呼吸五至。三月而尺數也。脈滑疾,重以手按之散者,胎已三月也。脈重手按之不散,但疾不滑者,五月也。”張山雷認為,妊娠初期“胎元乍結,正是陰陽凝合之時”,表現為動脈;妊娠日久,“胎孕已有明征,生機洋溢”,表現為滑脈。“蓋動之與滑,一為蘊蓄不行,一為活潑爽利,形勢態度,適得其反。而以論妊子,固是各有至理,必不可誣”。臨床研究報道也證明了這一結論。如肖一之等[8]對119名孕婦進行了脈象和脈圖的研究,發現隨著妊娠時間的增長,滑脈的出現率增加,脈率也有增加的趨勢。寇美靜[9]分析了563例不同妊娠月份孕婦的脈象,發現妊娠3~4月有力脈所占比率低;妊娠5月左手有力脈所占比率明顯高于其他月份 ,弦脈所占比率低;妊娠7月右手數脈所占比率高。

表5 拆分后單一脈頻次、頻率分布表
3.3 妊娠脈象可以動態顯現 脈象是脈搏應指的感覺,這種感覺可以是動態顯現的。例如有醫家描述妊娠脈象是“初按脈不顯,再按很弱,經重按,再回到中按,脈顯露微滑,再重按不絕,愈按愈滑”[10]。將其概括為“滑脈”固然有利于規范化,但不能體現脈象動態顯現的過程,因此不能機械地進行規范。脈象隨體內外環境變化所發生的改變是動態過程,研究者的這種描述正體現了這一變化過程。
3.4 同一脈象見于左右手寸關尺不同部位 如表2所示,同樣是妊娠滑脈,不同的研究者對于顯現的部位觀點不同。推測其原因可能與寸口脈的不同部位與臟腑之氣具有一定的關系。
綜上,妊娠后主要表現為滑、滑數、細滑等多種不同的脈象。排除診脈方法、部位、疾病、個體差異等因素,妊娠脈象表現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妊娠時點、階段不同。那么妊娠脈隨時間推移所產生的階段性變化的特點如何?是否具有規律性?以上問題尚缺乏可靠的循證研究結果,且妊娠不同時點與脈象的具體對應關系還不是很明確,形成機制也不完全確定。因此,可在文獻研究及橫斷面病例觀察的基礎上,進一步動態觀測妊娠脈象隨時間變化的特點(如采用重復測量設計),從心血管系統的血流動力學變化結合神經、內分泌改變探索妊娠脈象形成的機制[11-15]。
[1]于曉飛,徐雯潔,吳秀艷,等. 尋常型銀屑病中醫癥狀分布特點的現代文獻研究[J]. 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3,27(2):54-57.
[2]于曉飛,吳秀艷,徐雯潔,等. 不同年代尋常型銀屑病證候分布規律特點的現代文獻研究[J].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 36(3):203-206.
[3]于曉飛,吳秀艷,徐雯潔,等. 尋常型銀屑病不同時期中醫癥狀分布特點的現代文獻研究[J]. 天津中醫藥, 2013,30(8):455-458.
[4]于曉飛,吳秀艷,徐雯潔,等. 尋常型銀屑病常見證候分布特點的現代文獻研究[J].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2,27(4):1008-1011.
[5]于曉飛. 尋常型銀屑病常見證候、證候要素及其與癥狀對應關系的現代文獻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 2011.[6]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5.
[7]姚乃禮.中醫癥狀鑒別診斷學[M]. 北京:衛生出版社,2004.
[8]李燦東,吳承玉.中醫診斷學[M]. 9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2:126.
[9]何緒良.《黃帝內經》脈診方法[J]. 光明中醫, 2006,12(21):17-18.
[10]李勇,鄭志杰.《內經》中脈診法的探討[J].中醫藥臨床雜志, 2008, 3(20):213-215.
[11]姚婭丹,張菁,封淼. 張菁主任治療婦科雜病驗案4則[J].黑龍江中醫藥, 2014(5):49-50.
[12]李星. 朱穎治療妊娠病驗案舉隅[J]. 山西中醫, 2014,30(3):47.
[13]肖一之,夏天,趙瑞芳,等.妊娠期脈象和脈圖119例分析[J]. 第四軍醫大學學報, 1989, 10(2):121-123.
[14]寇美靜. 563例妊娠婦女脈象的客觀化研究[D]. 武漢:湖北中醫學院, 2007.
[15]唐福安.察脈診斷早期妊娠的經驗體會[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 1997, 2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