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前幾天,我收到一個深圳房地產中介的電話,他推薦了一處8萬/平米的房子。
我正準備掛了電話,他搶著說了一句:“大哥,先別掛。給我一分鐘,有些話要對您說說,怕您以后后悔。”
我對年輕人一向都很友好,于是,我找了個安靜的角落聽他講。
他在電話里論證了這樣一個趨勢,即深圳的房價至少還要翻3到5倍。邏輯大約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現在,按照匯率折算,深圳隔壁的香港房價已經超過了人民幣20萬/平米。深圳地理位置和香港相鄰,生活環境同樣的優良,以后房價也必然趨近于香港。升值空間巨大,3倍以上的回報不在話下。
第二層,深圳的產業結構比香港好。香港只是金融和地產,深圳除了金融地產,還有大量的高科技和各類創新企業,也就是說,深圳的發展潛力超過香港,香港將成為“環深圳城市”。不久的將來,深圳房價必然超過20萬/平米。
第三層,買房不要聽別人怎么說,要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在市場冷淡的時候,要果斷出手,在市場火爆的時候,要有定力。“大哥,現在正是果斷出手的時候!對不對?財務自由,在此一戰!”
我真沒有想到,這位小伙子兒的經濟分析能力竟然這么強。
我差點開始反思:首先,現在的年輕人真是了不起,一代人比一代人厲害,房產中介小伙的經濟分析能力已經超過了一位從業10多年的經濟記者;其次,我愈發認識到,這十幾年來,房產中介真的是唯一的、真心善待每一個普通中國人的陌生人。
不過,長達十多年的職業質疑習慣讓我突然發現了他邏輯上的紕漏。于是,我說“小伙子,大哥我真的沒錢”,便掛了電話。但我陷入了沉思,香港的房價為何這么高?為何近兩年來香港房價還突然跳漲?深圳的房價真的會漲到香港的水平,或者以上嗎?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香港的房子為什么這么貴,比一河之隔的深圳貴3倍以上?房子作為一種資產,它的價值來自于它的附加值,特別是它背后代表的公共服務,比如入學指標、醫療設施等等。但是,香港房子的“附加值”遠不止這些,它更重要的價值在于,它有一種強大的“金融制度溢價”。這種溢價在于三個層次。
其一,在聯系匯率制度之下,港幣和美元之間保持著一個固定匯率。舉個例子,如果確定的匯率是7塊港幣等于1美元,那么,遇到匯率波動,香港的金融管理部門就必須通過匯市的干預,維持這個匯率。
為何要維持這個匯率?目的很簡單,即讓港幣幣值“美元化”,這可以讓歐美的投資者在香港的股市和債市安心投資,一點都不用擔心匯率風險。那么,對于在香港購房的投資者來說,他們持有香港的房子也等同于持有美國的房子。所以,當來自內地的避險資金南下,香港的樓市必然要漲。
其二,香港的資本項目幾乎完全開放,沒有資本管制,這意味著資產跨國騰挪的阻力很小。富豪要把港幣資產的要轉換為北美、倫敦的資產非常容易,因此,這其實讓港幣計價的房產獲得了一種基于流動性的溢價。
其三,香港的稅低,無論企業所得稅還是個人所得稅都比內地低得多。因此,大量內地企業會在香港注冊公司,而金領階層也會傾向于在香港納稅。高凈值人群的超常積聚,顯然也會支撐起房價。
歸納來看,香港的房產或許并非房產,它只不過是一種流動性極好的,可以隨時進行類別轉換和跨國騰挪的“類美元”資產。因此,在內地經濟增速下行的情況下,南下的資金必然把“香港房子”作為投資首選。進可重返內地逐利,退可跨越浩渺大洋。不是嗎?
深圳很棒,但深圳的房子顯然還不具備以上這些“溢價”。也罷,還好沒被這個位年輕人帶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