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泓
肯德基店里的“困難”選擇
周末帶著孩子去肯德基,點餐臺前排了長長的一條隊伍。我和女兒小桂圓站在一對母女后面,聽到媽媽對女孩說:“你現在就得想好吃什么,別到時候又不知點哪個好。”到她倆點餐的時候,小女孩問著:“媽媽,我想吃辣翅。”媽媽說:“不行,這幾天你有點上火,少吃點辣的。”小女孩又說:“那我也不能吃辣堡了嗎?”媽媽說:“嗯,今天所有帶辣的都不能吃。”小女孩低低地嘀咕了一句:“不能吃辣的,其他的我就都不想吃了。”媽媽有點生氣:“不吃可不行,趕緊點。”小女孩拿不定主意要哪個,在媽媽的再三催促下點了一個,過后又在選擇哪個圣代冰激凌時糾結了一會兒。在她倆端著餐盤經過我身邊的時候,我聽到媽媽責備她:“早就讓你想好吃什么,結果還是選了這么長時間,什么時候才能不犯選擇困難癥啊。”我們會發現,當孩子在面臨選擇時,很多時候會猶豫不決,遲遲做不出最后的抉擇,有時甚至害怕因為選擇帶來不良的后果,干脆放棄選擇,不做任何決定,這樣的情形并不少見。如果任其發展,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后,難免就會落入選擇困難癥的困惑里。
事實上,真正的選擇困難癥是一種心理障礙,對人的一生影響深遠,因此我們應該盡量避免孩子落入選擇困難的誤區里。
是誰造成了孩子的選擇困難
心理發展歷程上,選擇是個體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在孩子生理年齡一歲左右就開始彰顯。自1歲至12歲是訓練孩子自主選擇能力的關鍵期,如果遇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并說出理由,就能輕而易舉地激活孩子的選擇智能。而造成孩子選擇困擾的,根本原因就源于我們。
父母為孩子決定一切
很多時候,我們總覺得孩子還小,不懂得什么,于是我們會為他們預備好一切,代替孩子做出決定,替他們選擇學校、興趣班、衣服、食品……所以孩子的選擇機制沒有被激發出來,從而逐漸喪失選擇能力,事事處于被動狀態,習慣了依賴、順從,一旦他們面臨選擇的時候,就猶豫不決、無所適從。
否決孩子的決定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霍布森選擇”。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從事馬匹生意,他對人們說:“你們無論買我的馬、租我的馬,隨你的便,價格都便宜。”他的馬圈很大,馬也很多,但是大大的馬圈只有一個窄窄的小門,高頭大馬出不去,能出去的都是瘦小的馬,而霍布森只允許人們在馬圈的出口處挑選,不允許進入馬圈挑選。于是那些買馬人最后買走的只能是瘦小的馬,其實那就是霍布森本人只想賣給他們的馬。
生活中,我們經常在不經意中用“霍布森選擇法”來對待我們的孩子。很多時候我們讓孩子自由選擇,一旦發現孩子的選擇不合我們的心意,馬上否決他們的選擇,用我們自己的意愿來代替孩子的意愿。長此以往,孩子對自身的選擇能力產生了懷疑、不確定,失去了安全感,不相信自己具有選擇的能力,最終在獨立面臨著選擇時,就無法決然地做出決定。
選項過多讓孩子無所適從
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曾經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在研究中,他將孩子隨機分成兩組畫畫。第一組孩子可以從3支畫筆中選1支,第二組則可以從24支中選1支。結果第2組的孩子的作品要比第一組孩子畫的糟糕得多。隨后,研究者們讓孩子們從中選一支自己最喜歡的筆,接著再試著說服孩子們放棄這支筆選擇另一樣禮物,結果第二組的孩子更容易放棄他們所選擇的筆。
為什么第二組的孩子會更容易放棄他們的選擇?因為選項太多,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失去了自己的判斷與抉擇能力,無法明確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從而猶豫不決、錯失良機。更重要的是,因為選項太多,即使到最后選定一個,仍然會遺憾沒有選的哪些,所以選擇的結果帶來的幸福感也大打折扣。
改變孩子選擇困難并不難
對于孩子表現的選擇困難,無須擔心,生活中能訓練孩子選擇能力的機會比比皆是。
不要給太多的選項
玩具不能過多。在平時生活中,不能給孩子過多的玩具,這不僅容易讓孩子分心、不專注,而且對孩子的智力發育也不利。那么,到底應該給孩子提供多少玩具呢?美國弗吉尼亞學者認為最合適孩子的玩具應該是5個。當玩具少于5個,孩子可能會出現自卑心理;但如果數量超過5個,孩子就容易出現分心,而且還會限制他們的創造力。玩具在孩子在可選擇的范圍內,孩子會專注于自己喜歡的玩具,反復研究、琢磨、思考,創造出多種新的玩法,這時玩具的價值才能得到最大化地利用。
衣服鞋子能簡即簡,夠用就好。現在孩子都是家里的寶貝,媽媽每次逛街,可能自己的衣服鞋子舍不得買,可是孩子的總是一買一大堆。日本心理學者建議:4歲以上的孩子,每個季節的衣服無須超過5套,甚至更少,完全能滿足孩子的需求了;同時,給孩子提供的鞋子,不需要超過3雙(含家居拖鞋),帽子別超過1頂。當然,如果年齡較小的孩子,換洗的頻率很高。可以多備著幾套,但是記住一個原則,盡量少而精。
肯定孩子的選擇
每個人都有選擇錯誤的時候,孩子更是如此。
在《爸爸去哪兒》第五季中,在雨布魯天坑的小山村里,村長一開始就讓孩子們按畫選房子。Jasper選了一座房子是最次的。陳小春看到Jasper的選擇后,在可以更改的情況下,卻照樣一言不發,因為他知道,孩子的每一次選擇都帶著期盼,他不想去改變孩子的想法,而是尊重孩子的選擇。當Jasper看到自己選的是一個家徒四壁的茅草屋時,忍不住失望地說:“這房子好小啊。”陳小春說:“這是你自己選的啊。”情商極高的Jasper一方面心情低落,一方面要照顧爸爸的情緒,小心翼翼地問:“爸爸,你也不想住這樣的屋子吧。”陳小春說:“不會啊。”Jasper說:“可是,屋頂會漏雨啊。”陳小春說:“沒有關系啊,漏水我們有水喝。”心情低落的Jasper一下子陰轉晴:“好棒啊,我們有水喝,爸爸,這是我們的秘密,不要告訴別人哦。”從頭至尾,陳小春沒有任何的責怪Jasper錯誤,而是堅決力挺他的選擇,甚至在Jasper發現自己選擇不好而心情低落的時候,告訴他即使環境艱難卻照樣有意想不到的樂趣。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奠定了孩子自信的人生基礎。
選擇的界限
給他們的選擇定一個界限,那就是:以不妨礙別人來達到自己最滿意的度。從小讓孩子明白,每一次的選擇,既是讓自己滿意,但不能損害到他人。那種損人利己的事情,永遠不要去碰。三觀正則路寬,這也是我們留給他們的精神財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