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桂林
隨著信息技術的革新與發展,加之國家的大力推動與支持,當今社會已經快速進入“互聯網+”時代。在此新形勢下,針對大學生的就業服務工作也需要與時俱進,美術院校畢業生作為畢業大軍中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特點與優勢,本文在分析美術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現狀,提出就業服務工作舉措。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億,互聯網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同年,國務院頒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與國家政治方針大力支持的大環境下,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深受到“互聯網+”思維的影響。而美術院校學生作為當下時代的青年,是具有自我特點的群體,在“互聯網+”大環境下有其自身的優勢。
“互聯網+”時代下美術院校大學生優勢
美術院校大學生“互聯網,的個性契合
個性張揚,追求自由。美術院校大學生性格浪漫張揚、獨具個性且渴望自由,需要一個平臺自由的展示自我,“互聯網+”正好契合這樣的性格特點為美術院校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
充滿自信,敢于競爭。“互聯網+”時代競爭無處不在,美術院校的學生精神飽滿、充滿朝氣,有著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敢于且樂于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將新時代的沖擊看作是機遇。
思維開放,接受力強。在信息時代出生的“90后”大學生作為“互聯網+”成長起來的“原住民”,思維開放,能很好地接受互聯網事物。再者,解放束縛、發散思維是美術院校對學生的培養教育內容,讓其有更強的包容性,接受能力更強。
美術院校大學生“互聯網+”的專業契合
首先,美術院校的部分專業以提供“創意”為主要賣點,能服務于“互聯網+”本身,滿足于這個時代蓬勃發展的需求。其次,“互聯網+”能促進大學生更好發展,推動其就業創業。
美術院校大學生的“互聯網+”的心理契合
首先,網上就業對工作地點和時間的要求寬松,可以隨時隨地上網工作,加上美術院校大學生追求自由,思維活躍,時間觀念不強,這種工作模式正好符合他們的個性。其次,網上就業更多傾向于腦力勞動,有助于樂于創新、思維活躍的大學生發揮智力,贏得豐碩成果。再次,大學生創業的主要障礙是資金不足和經驗不夠,而網上創業則對資金和經驗的門檻很低,為當下大學生創業創造了條件。
美術院校畢業生就業現狀
就業方式自由化明顯。美術院校學生以自由職業為主要就業方式,以四川美術學院為例,2014年,自由職業比率占50.23%,2015年自由職業比率占51.1%,占總就業率一半以上。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美術院校學生個性自由浪漫,不安于受公司形式的束縛,不愿糾結于復雜的同事關系當中等,放棄進入企業機會。另一方面,部分學生由于自身水平較差,加之需社會需求量少,學生不得以只能選擇靈活就業。
創業意愿強。由于專業優勢,加之專業轉化為商業的可實施性較強,美術院校學生都具有較強的創業意愿,有部分學生甚至在大學上學期間就已經開創了自己的工作室,如平面廣告公司、服裝設計工作室、陶藝工作室等等。加之,2015年,國務院相繼頒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和《關于深化高校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意見》兩項文件,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上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業”的政策,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創業成為美術院校畢業生的重要就業途徑。但由于多數學生創業教育欠系統化,創新創業能力不夠,導致許多大學生自創企業在創立不久后便很難再維持下去。
“慢就業”情況明顯。臨近畢業,綜合性高校的畢業生會奔波于各大招聘會、宣講會中,而在美術院校畢業生并不會像其他綜合性高校的畢業生一樣急著找工作,不打算馬上就業或者繼續深造,出現“慢就業”一族。這一族人中有的暫時選擇游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創業考察,想要慢慢考慮人生道路,不想立馬定下來人生的方向。但很大一部分“慢就業”族是因為未做好就業準備,或是缺乏就業技巧,或出現“就業恐懼”等情況的就業困難生。
“互聯網+”時代下如何做好美術院校就業服務工作
創新就業指導課程,增強就業技能。《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作為高校的公共必修課,為學生端正就業觀念、解讀就業政策、分析就業形勢、制作求職簡歷、講解求職技巧等,對沒有過求職經驗的大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門課。該門課程內容與時代發展和實際工作具有很強的關聯,是一門要求具有很強時效性和應用性的課程,這就決定了教學內容必須實時更新。然而,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加之師資隊伍參差不齊,從而導致就業指導課程不能達到預期效果。針對這一問題,首先可以通過網絡手段做好“在線教育”,例如云課堂、網絡選修課、微視頻、微課、MOOC等“在線教育”能做到快速地補充、更新課程內容,突破時間、空間限制,做到隨時隨地學習。其次,利用互聯網的便利,讓他們自己獲取信息,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與教師討論、交流,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讓美院學生最新的就業相關知識,真正了解就業相關政策,掌握就業技巧。
尊重為基礎,做好個性就業教育。就業自由化傾向明顯、就業定位欠合理、“慢就業”情況明顯等作為美術院校的情況都是學生們缺乏正確的就業觀念,沒能看清當前就業形勢所致。因此,美術院校在就業工作中應當首先重視學生就業觀念,幫助正確了解就業形勢,做好就業引導教育工作,幫助學生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擇業觀念,克服不切實際、好高騖遠、“就業恐懼癥”等消極思想。但就業教育引導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美術院校學生的自身特點,不能大而統之。充分利用互聯網為學生提供自我測評,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專業、興趣、特長及社會需求相匹。指導學生制定個性化的職業規劃,通過網絡信息了解最新的職業發展趨勢、了解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形成符合自己的個性化職業規劃。
搭建就業資源共享平臺。就業資源共享平臺的搭建需要借助于互聯網技術將學校、企業、社會、校友等相關就業資源加以整合。搭建校友信息共享平臺。校友可以通過就業資源共享平臺上溝通交流就業問題,解決就業中遇到的困惑,分享就業技巧,共享就業資源。優秀校友可以通過網絡視頻、網絡分享等方式與在校生分享求職、求學過程中的經驗,使就業教育更具有針對性。搭建校企就業資源合作平臺。該平臺上企業能發布就業信息,并檢索所需畢業生,畢業生能搜索所想要的崗位。但相對一般的就業招聘信息網站而言,校企合作搭建的資源合作平臺更具針對性。企業在平臺上發布就業信息時,即已經進行了一次“選擇”,認為所選學校、專業及該校畢業生相對符合條件,減少了“廣撒網”帶來的物質成本、時間成本以及精力上的浪費。搭建各美術院校間的就業資源分享平臺。由于“藝術需求”總量的限制,各美術院校需聯合優勢,分享就業資源,擴大就業信息面,為美術院校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加強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推動“互聯網+”創業。由于專業優勢、學生個性特點等因素,各美術院校大學生都具有較強的創新創業意識,許多同學在校期間便付諸于行動,如創辦廣告設計公司、陶藝工作室、手繪工作室等等。但由于創業素養不足,沒有良好的系統創業培訓,大學生自主創業并不能生存長久。因此在學校的角度,需要加大力度培養美術院校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創業成功率。首先,鼓勵美術院校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在參與創新創業大賽過程中,學生理清創業思路,提升創業素養,為創業做好了前期的理論思考。其次,建立微企園、創客空間等。為有“一技在手”的美術院校在校學生提供低價的門面場地,便捷的創業資訊服務,提供最實際的幫助,讓學生能真正做到“開門營業”,在畢業前,攢足實踐操作經驗。“互聯網+”創業能滿足個性化、定制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降低創業成本,極大的提高了美術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
(作者單位:四川美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