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婷丹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商學院,廣東 珠海 519087)
企業想要獲得持續穩定的發展,就必須采用科學的管理方法;作為科學管理的核心,績效管理的好壞影響著企業運營的成敗。目前國內企業的績效管理,主要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對員工的激勵作用不大;二是考核結果的指導意義不大。導致這兩大問題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對考核結果的成因分析不到位,使績效考核流于形式,不能達到激勵員工提升績效的目的。為了更好地對績效結果成因進行分析,當代企業績效管理引入了風險矩陣測評方法。該方法將考核指標按其對績效的影響程度劃分等級,根據不同等級分析績效考核結果。其優點在于可以分辨出影響企業績效的主要因素、次要因素、一般因素等。本文引入loss factors(損失因子),利用風險矩陣方法確定績效損失級別,再利用T.L斯塔相對重要性等級表,構建出損失因子矩陣(LF矩陣)最后計算得出每一個因子的損失值。為企業的績效考評提供客觀量化數據,使考核結果切實地幫助企業認清自己的經營和管理現狀,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1.風險因子。管理學認為,風險即為遭受損失、傷害、不利或毀滅等危險的可能性;風險等同于某種可能發生事件或是某種事件發生的概率或機會,或某事件結果的變化程度等。在企業績效測評中,我們把不確定發生的,而又影響企業績效的因素,理解為會對績效產生影響的風險因子。
2.損失因子。“損失”,按照文字解釋是指損耗,使失去原來的使用效能。損失因子(Loss factors),是指使企業績效受到損害的因素的統稱。損失因子是已經發生的,對企業生產運營帶來負面效應的、不好的、消極的因素。
3.兩者區別。風險因子是尚未發生,可能發生的因素,強調可能性、概率。損失因子則是指已經發生的,對企業績效已經造成危害的因素,強調損失程度、級別。
第一,明確目標企業的績效考核領域,找出對企業績效造成負面影響的損失因子;第二,找出每一個損失因子在過去指定時間段內發生的概率;第三,定義對績效的損失程度;第四,綜合考慮損失程度和發生的概率,確定損壞級別。
用T.L斯塔相對重要性等級表,計算得出每一個損失因子的分值,最終形成損失因子矩陣,從中找出損失因子到對損壞級別的計算和確定。
ZHG是注冊資本5 000萬元的一家大型物流公司,隸屬于ZH市國資委,運營領域寬泛,業務涵蓋國內陸路運輸、海運、內河運輸、碼頭中轉、倉儲等。陸運網絡覆蓋華南、華東各主要城市,水運航線已遍布國內沿海主要港口,由于ZHG機構龐大,業務寬泛,我們選取公司比較有代表性的第三方物流業務——總包物流項目組(以下簡稱總包組)PTA產品短途運輸為例,進行LF矩陣應用實證分析。為了得到相應所需的數據,在實證分析時,我們將總包組人員劃分為三部分:作業人員、一般管理人員和調度人員、高級行政管理人員。對一線作業人員采用問卷形式,派發問卷,隨卷跟蹤,當場收回;對一般管理人員的問卷增加了開放性問題,對高級行政管理人員主要以訪談形式進行交流,最終從三個層面獲得數據資料,LF矩陣實證分析如下:
1.確認績效考核領域,篩選對企業績效造成負面影響的損失因子。根據掌握的資料和問卷搜集的數據,與企業高層一起明確績效考核領域,確認損失因子。
2.確認損失因子級別。第一步,根據原始記錄,以2016年為計算基期,統計發生頻次,進行概率統計。第二步,確定損失因子的影響程度。經過與總包組討論,采用德爾菲法確定。第三步,確定損失級別。損失級別由發生概率與影響程度共同決定。

表1 損失因子損失級別匯總表
3.計算損失因子分值。利用T.L.斯塔等級表并根據公式(1)計算,最終確認每一個損失因子的分值(如表2所示)。

式中,Wi為該指標,bi為重要性等級,bij為相對重要性矩陣比較值。
4.總包組物流業務的LF矩陣(見表3)。

表2 損失因子得分表

表3 LF矩陣
5.結果分析。根據矩陣計算結果可以看出,五個績效考核領域中,管理協調的分值最高。說明該部分做得最不好,對企業績效的負面影響最大。總包部在沒有做DF矩陣前,一直把操作失誤、錯單、產品受損和車輛故障作為影響企業績效的最大因素,經過DF矩陣分析才清醒地認識到,在五個績效考核領域中,管理協調才是對總包組績效破壞最大的因素,是今后管理上需要著重加強的地方。其次,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項也應該引起重視,應該加強對老員工的培訓。分值最小的是客戶服務項,這說明ZHG總包部在2015年對客戶服務質量很重視,顧客對該企業比較滿意。
采取有效的績效考核方法,可以幫助企業認清自己的經營和管理現狀,使企業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在風險矩陣績效考核法的基礎上,引入Loss因子,將風險矩陣與T.L斯塔相對重要性計算方法相結合,構建出LF(Loss Factors)矩陣,最終將每一個對績效造成損失的因子進行量化賦值,使考核結果直觀明了,更具指導意義。
[1]饒紹倫,劉銀鋒.物流企業績效評價管理問題的分析[J].物流技術,2012,(31):81-177.
[2] 鄭沛.物流企業績效管理分析[J].商,2012,(27):89-91.
[3]王曉.淺析企業物流績效考核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科協論壇,2012,(4).
[4]汪婭.第三方物流企業運用BSC績效管理的應用指標[J].物流科技,2007,(11):86-89.
[5]鄭平,何雪君.物流業務風險矩陣分析研究[J].現代物流,2011,(33):74.
[6]張燎.政府公共項目績效評價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