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慶慶
(山西工商學院金融學院,太原 030006)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一直是靠投資和出口,消費尤其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足。據統計,我國的消費率僅為40%,遠遠低于美國70%的水平。然而由于國外對我國產品的“雙反”措施頻繁,特朗普鼓勵美國企業撤資回國等,使得出口和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受到嚴重挫折。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我國政府提出擴大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強調居民消費需求的增長是GDP長期發展的必然選擇。山西作為能源大省,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近145倍,但是居民消費水平僅是1999年的15倍,然而2012年之后山西的GDP增長速度很不樂觀,一直處于5%以下。國家數據顯示,2016年山西GDP全國排名倒數第二位,位于黑龍江之后。在目前產能過剩、環境惡化、出口縮減、資源緊張的情況下,消費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也是能源大省山西經濟復蘇的重要方式。因此,本文從居民消費的角度來研究其對山西經濟增長的影響。
1.消費行為理論。消費行為理論認為,消費是受外部環境和內部消費者心理兩大類因素的共同影響,外部環境因素主要有消費者決策的自由、市場價格彈性、收入預算的約束、不確定性等;內部消費者心理因素主要有消費者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規避風險和購買時間偏好等。在西方消費行為研究理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消費函數理論,其中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定”、杜森貝里的“相對收入假定”、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和戴維森的“誤差修正機制”比較具有代表性。消費行為理論認為,國內經濟的發展影響居民的消費收入,間接地影響居民的消費行為。因此,居民收入與GDP有相關關系。
2.消費影響經濟的理論。消費既是生產的終端又是消費的開始,它主要涉及到宏觀消費經濟理論和微觀消費經濟理論,這兩個理論主要源自西方經濟增長理論體系,經歷了古典經濟、新古典經濟和新經濟三個發展階段,目前關于消費與經濟的增長已經形成較為系統的理論。古典經濟理論中較為代表性的有亞當·斯密的資產積累和適度消費理論、李嘉圖的資本積累理論、西蒙的再生產理論等。新古典經濟理論中有哈羅德—多馬模型、索洛模型等、新經濟階段有多默和盧卡斯模型等。這三個階段的模型都強調了消費是刺激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要在積累財富的同時進行適度的消費,只有消費才能帶動生產進而影響經濟增長。生產與消費的關系(如圖1所示)。
1.山西省經濟現狀。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全國經濟開始復蘇,山西的GDP從2009年的7 358.31億元增至2010年的9 200.9億元,增速也從2009年的5.4%增至到2010年的13.9%,絕對增量在2016年的第四季度達到12 928億元,接近2009年GDP的2倍,表明經濟在不斷發展。
但是,通過下頁表1可以發現,山西省GDP的增速從2010年至今在不斷地降低,2015年降到3%左右,預計2016年的GDP增速是4.5%左右,一直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位于各省份排名的后幾位。從表1還可以看出,山西省2015年的GDP僅僅比上一年增加5億元,增長額非常小。自從2014年以來,GDP的增速一直徘徊在4%左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山西省需求現狀。促進GDP增長的主要動力是消費、投資和凈出口,對這“三駕馬車”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山西省經濟的增長狀態。在2010—2015年這六年期間,山西省居民消費總額從2010年的2 855億元增至2015年的5 251億元,增加了不到1倍;資本形成總額增加絕對值接近3 000億元,凈流出一直處于負數狀態。從圖2可以看出,山西省資本投資遠遠高于消費和凈流出,說明山西的經濟增長呈現出投資拉動增長特征;凈流入的值在不斷增加,過熱的投資不能被有效地消費,極易造成產能過剩。但可喜的是,消費與投資的差距在不斷縮小。
3.山西省居民消費現狀。由下頁圖3可以看出,城鎮和農村的人均消費增長緩慢,且城鎮人均消費支出遠遠大于農村消費支出,表明山西省城鄉消費差距比較大。同時,也反映了人均GDP增長速度低于居民消費增長的速度,表明消費增長對經濟的增長影響不大。由表2可知,從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角度和居民消費彈性的分析,更能反映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數據表明,山西省的居民消費彈性在不斷降低,從2012年低于1,顯示出實際居民消費變動對經濟的增長促進作用較弱。
表1 山西省2010—2015年GDP總量及增速
圖2 2010—2015年山西省GDP與消費、投資、凈流出的趨勢圖
表2 居民消費的貢獻率和彈性分析
通過對山西省的消費與經濟發展現狀的分析可以發現,山西省經濟發展比較疲軟,居民消費對經濟的貢獻不大,居民消費變動率對經濟增長率影響微弱。相反,經濟的增長能有效帶動居民的消費水平。但是,投資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較大,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于消費。
首先,根據西方理論模型,經濟的增長與消費有正向的相關關系,即居民消費變化趨勢與經濟增長的趨勢具有相似性,二者的增速具有一致性。根據圖2發現,2010—2012年期間,山西省居民消費與GDP的增長趨勢基本一致;2012年之后,GDP增長非常緩慢,居民消費支出在不斷增長,而投資需求與經濟增長的趨勢具有相似性,且投資需求的比例一直高于消費需求,表明山西經濟的增長主要是依靠投資增長的粗放式發展模式,這不利于經濟的長遠發展。其次,從居民消費需求變化對經濟增長變化分析,自2012年之后山西省居民消費需求彈性小于1,表明消費需求變動對GDP的正向增長沒有顯著的影響,經濟缺乏彈性,該階段刺激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大,而投資對經濟的貢獻比較大。最后,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差距也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西方的研究,一般經濟發展與城鄉消費差距具有反向的關系,但是在我國這個規律不成立,經濟的發展反而會加大城鄉差距,同時城鄉的消費差距會抑制經濟的協調發展。從下頁圖3可以發現,人均城鄉居民的消費支出隨著人均GDP增長在不斷增長,且二者之間的差距在不斷加大。
總體而言,目前推動山西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投資,消費對經濟的貢獻不大,但是消費是生產的動力,因此提高居民消費是經濟長遠發展的有效策略。
圖3 2010—2015年山西省人均GDP和人均居民消費結構圖
1.通過供給側改革刺激居民消費。供給側改革有利于經濟結構的調整進而促進經濟增長。山西省的三大產業中第二產業比重比較大,通過供給側改革可以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有效提高居民的收入,進一步引導居民的消費傾向,居民消費會正向影響經濟增長,形成一個循環。
2.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消費間的收入差距,尤其是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首先,目前影響農村居民消費傾向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并且消費者具有強烈的謹慎性,可以通過提高農民勞動技能或者增加醫療保障等辦法降低流動約束,還可以通過政府積極引導企業到鄉鎮投資,帶動經濟發展,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刺激居民消費;同時,要完善制度供給和商品供給。其次,要充分發揮城市的輻射作用,帶動周圍關聯地區的發展。最后,鑒于農村市場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根據阿里巴巴的研究發現,目前城市網絡購物市場開發較為完善,而農村市場目前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可以通過完善購物渠道和基礎設施建設、設計低消費水平的產品、加強產品質量管理等方式激發農村居民消費傾向,進而促進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縮小城鄉消費差距。
3.引導產品和服務的凈流出量。從上文分析發現,山西省的凈流出量一直是負值,且凈流入量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這一方面表明貨物和服務凈流出沒有對GDP增長做貢獻,另一方面可以看出省內的產品和服務沒有省外市場,僅僅依靠省內消費。政府不僅要關注省內居民的消費水平,還應該通過優惠政策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質量,提高產品服務在國內的競爭力。
[1]徐敏.新疆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2014,(4):10-15.
[2]劉苓玲.社會保障支出、經濟增長與居民消費的區域差異研究[J].社會保障研究,2012,(3):70-76.
[3]李杰.河北省經濟增長與居民消費水平關系實證研究[J].經濟論壇,2017,(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