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洋
(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南京 211100)
土地作為一種戰略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物質保障,合理進行土地規劃和利用方式有利于促進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反之,若利用不當有可能產生負面效果,制約經濟社會發展。
建設用地是指用來建造建筑物的土地,主要包括工礦倉儲用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基礎設施用地等。建設用地具有如下特點:第一,生活和生產的場所沒有直接利用土壤;第二,可逆性較差,建設用地不易變為農用地;第三,產生的經濟效益較高;第四,區域上選擇性較強。
1.國有建設用地供應結構。2015年,國有建設用地供應面積為53.36萬公頃,其中,工礦倉儲用地供應面積為12.48萬公頃,商服用地供應面積為3.71萬公頃,住宅用地供應面積為8.26萬公頃,基礎設施等其他用地供應面積為28.91萬公頃。從圖1可以看出,在建設用地供應中,基礎設施等其他用地供應占比達54.1%,隨后的依次為工礦倉儲用地供應占比23.4%,住宅用地供應占比15.5%,而商服用地供應僅占7%。
2.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變化情況。從下頁圖2可以看出,2011—2015年間,國有建設用地供應是一個先升后降的過程,2013年達到了頂峰,隨后下降,其中2014年與2013年相比下降了16.51%,2015年與2014年相比下降了12.51%。工礦倉儲用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和基礎設施等其他用地供應面積2015年數據與2014年相比分別減少了15.28%、24.75%、19.1%和7.1%。
3.國內生產總值增速與建設用地供應變化。從下頁圖3可以看出,國有建設用地供應2010—2015年間是一個先升后降的過程,2011—2013年間基本上與國內生產總值方向保持一致上升的趨勢,但在2014年呈現負增長,而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穩定上升的趨勢。雖然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一直處于上升趨勢,但是增長率有所下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2010年和2011年分別為18.32%、18.47%,而在2012年和201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下降為了10.44%和10.16%, 2014年和2015年增長率持續下降至8.19%和7%。
圖2 2011—2015年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變化情況
圖3 國內生產總值增速與建設用地供應變化
2008—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呈快速的增長態勢,2008年時國內生產總值為319 515.5億元,到2015年翻了一番,增長至689 052.1億元。經濟的發展勢必會引起建設用地總量的增長。以2008—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與建設用地供應數據構建回歸模型進行分析,設國內生產總值為X,建設用地供應為Y,Y=aX+C,通過使用Eviews進行分析,可得Y=0.8x+131 153.5,R2為 0.5489,P 值為 0.0355,達到顯著水平。結果表明,GDP的增長與建設用地供應有一定的相關性。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化的推進,第一產業在GDP的增長中占比在逐漸下降,1996年第一、二、三產業在GDP的增長中占分別為19.33%、47.11%、33.56%,而到2015年第一、二、三產業在GDP的增長中占比分別為8.83%、40.93%、50.24%,產業結構變動會引起土地供應在不同產業之間的重新分配。
鑒于建設用地的非農用特點,將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數據剔除,采用第二、三產業增加值與建設用地供應的工礦倉儲用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和基礎設施用地進行回歸分析,數據采用2008—2015年的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工礦倉儲用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和基礎設施用地。設第二、三產業增加值為Y,工礦倉儲用地為X1,商服用地為X2、住宅用地為X3和基礎設施用地為X4。構建多元模型Y=aX1+bX2+cX3+dX4+E,得 Y=-3.1545X1-0.1435X2+4.0296X3+1.4278X4+224 076.9。
結果中,X1和X2的參數均為負值,考慮到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因此,先略去這兩個變量再重新進行一次多元回歸分析。得 Y=0.2259X3+1.1711X4+163455,R2為0.782426,P值為0.02081,達到顯著水平。
在1978年時我國的成鎮化率僅為17.9%,而到2016年發展為57.35%,提高了3倍多。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使消費結構不斷地升級,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提供了條件,為城市的基礎設施、住宅建設等帶來了巨大的需求。
通過下頁圖4可以看出,國有建設用地供應點圍繞在城鎮化率點的周圍,通過構建回歸模型,設Y為建設用地供應,X城鎮化率為Y=aX+C,可得Y=300.1276X-101.1723,R2為0.629014,P值為0.006193,達到極顯著水平。R2較大,F值顯著,說明模型在整體上擬合較好,Y和X有相關性,即建設用地供應與城鎮化率的存在相關性。
1.合理編制用地供給計劃。合理編制用地供給計劃,可以有效地安排重要項目用地,保證新增的重點項目不會因為用地占用的問題而受到限制。
2.拓展建設用地新空間。拓展建設用地新空間應用科學的方式引導城鄉各地充分開發利用地上和地下空間,努力以創新的方式拓展建設用地空間,從而緩解建設用地供需不平所帶來的壓力。
圖4 城鎮化率與建設用地供應的關系
1.統籌安排城鄉土地利用。城鄉社會經濟發展不均衡已經逐漸成為當前阻礙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對建設用地的需求很大,合理統籌安排城鄉土地利用顯得尤為重要。在統籌安排城鄉土地利用問題時,首先,應注意城鄉互動的長效機制,可以采取加工運銷一體化模式發展農村經濟新格局;其次,可以依托某些地區的龍頭企業,在城鄉結合地區建立產業化模式,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效率;再次,可以適當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外轉移,減少土地占用;最后,應站在宏觀經濟全局的視角合理把握三農問題,安排好各地的建筑用地,以工促農、城鄉互動。
2.全力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用地。對于建設用地的審批,應緊緊跟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腳步,例如“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建設項目用地來實施鐵路、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那么相關部門應積極主動參與國家宏觀調控,對于這種項目的建設用地予以全力保障。
完善土地法規政策,首先,要建立健全土地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土地相關的立法工作,依照法律法規管理土地資源,規范各級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行為,提高法律法規政策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其次,要整理現存土地管理方面的文件和法規,查看是否有內容過于陳舊不符合現狀,或是舊法規和新法規之間存在執行困難的地方,及時進行法規梳理,過于陳舊不符合現狀的法規及時清理,充分對執行困難存在矛盾的法規及時完善;最后,要加強政府土地管理工作人員的意識,形成法制化的自覺性,加強地方土地資源管理法制建設。
監督管理工作應包括土地利用的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并覆蓋土地審批、供應、使用、開發等全部環節。
1.完善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系統。應完善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系統,通過適時監測和跟蹤管理的方式加強對土地開發利用的監督工作。同時,應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將涉及土地違法的案件在平臺中及時共享,對于重大案件可以通過平臺加強異地合作,實行案件移送或進行聯合辦案,發揮動態監測整體效能。
2.完善信訪、復議、裁決等制度。對于廣大群眾在土地開發利用中出現的問題要積極協調,應該給予補償的應及時給予補償,努力化解各種利益矛盾,通過完善信訪、復議、裁決等制度,讓廣大群眾能夠以合法的方式訴求利益,保障社會和諧穩定。
綜上所述,土地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資源,其中,建設用地供應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物質保障。合理進行土地統籌、規劃、利用,完善土地法規政策,加強監督管理具有積極的意義,不僅可以促進經濟健康可持續增長,還可以保障社會穩定。
[1]何為.后“土地經濟”時代城鎮化發展的挑戰與轉型路徑研究[J].上海城市規劃,2015,(6):92-96.
[2]王清杰.恢復土地經濟屬性實現土地資源高效利用——關于提高工業用地效率的思考[J].經濟管理:文摘版,2015,(4):268.
[3]郭杰,包倩,歐名豪.基于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區域分異的中國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分配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16,(6):71-80.
[4]徐娟,魯成樹,夏云嶺,彭大雨.經濟發展與建設用地集約利用協調發展研究——以蕪湖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16,(15):20-23.
[5]郭煥煥,高敏華.阿克蘇地區經濟發展與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耦合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6,(21):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