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智濤
(山西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太原 030006)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山西省也面臨著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在此背景下,對山西省碳排放的影響因素進行分解有著積極的意義。一方面,該研究可以為山西省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低碳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幫助政策制定者在推行碳減排時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社會資源的無效浪費,減輕減排對山西省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
1.研究方法與模型設定。20世紀70年代美學者Ehrlich和Comnone提出了IPAT方程,STIRPAT模型是在IPAT模型上改進成的隨機形式,其基本表達式為[1]:

式中,a為模型系數,b、c、d分別為人口、財富和技術因素的系數,e為隨機誤差項。
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山西省的實際情況,在STIRPAT模型中增加了產業結構S和城鎮化水平U兩個變量并取對數。改變后的模型如下:

式中,C表示碳排放量,即(1)式中I;P為常住人口數量;A為人均GDP;T為碳排放強度;S為第三產業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U表示城鎮化水平,b、c、d、f、h 為彈性系數。
2.碳排放量的計算與數據分析。采用IPCC提供的方法計算碳排放量,選取具有普遍代表性的一次能源,即原煤、天然氣和石油消費量來計算能源消費量,基礎數據均由2003—2013年《山西省統計年鑒》計算而來,人均GDP折算作為以2003年為基期的可比價格,計算公式如下[2]:

式中,C碳排放總量,Ei為第i種能源的消費量,Ci為第i種能源的碳排放系數(碳排放系數采用國家發改委規定的化石燃料碳排放系數),本文核算主要針對的是煤炭、石油、天然氣,因此i的取值為3。
根據碳排放計算公式和山西省統計年鑒上歷年的煤炭、石油、天然氣消耗量,計算出山西省2003—2015年各年度的碳排放量。2003—2015年,山西省能源消費總量從3 346.38萬噸標準煤上升到8 113.07萬噸,累計增長了142%,碳排放量從2 313.53萬噸增長到了4 994.28萬噸,增長了116%。
為了消除不同量綱帶來的影響,本文采用總和法對碳排放量、人口、人均GDP、產業結構、碳排放強度進行處理,分別求出各類數據的總和,再用各類數據除以各自類型數據的總和[3],數學表達式如下:

根據收集到的指標數據,運用Stata 12軟件進行多元回歸分析,擬合結果顯示,R2=0.9974,修正可決系數為0.9955且檢驗整個方程顯著性的F統計量的P值為0.0000,說明這個回歸方程是顯著的,整體的回歸結果為:Inc=7.125326+3.054407 InP+1.269047InA+1.025869InT+1.77283InU-0.1845938InS
從系數符號上來看,人口、人均GDP、能源強度以及城鎮化率等自變量的系數均為正,說明這些變量對于碳排放影響是正向的,而產業結構(第三產業占總產值的比重)對于碳排放的影響則是負向的,說明產業結構對碳排放量有抑制的作用[4]。
從系數值來看,人口數量、人均GDP、能源強度、城鎮化率每增加1%,將會分別導致碳排放量增加約3.05%、1.27%、1.03%和1.77%。這說明,人口因素是山西省碳排放增長的最重要的因素,而第三產業占比每增加1%,則會減少約0.18%的碳排放。
1.加大節能減排的宣傳力度。在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5]控制人口數量的同時,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山西省的人均國民收入也勢必繼續增加,人均能源消耗也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這就要求我們加大節能減排的宣傳力度,提升人們的節能減排意識,降低人均能源消耗量與碳排放量。
2.繼續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限制高污染高排放產業的投入,提高第二產業的技術水平以降低能耗強度,推動第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山西省的旅游業和服務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深厚的發展潛力,這些產業的能源消耗低,創造的就業崗位多,值得大力發展。
3.合理推進城鎮化。經濟水平的發展推動著城鎮化的進程,在當前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未被破除的情況下,城鄉發展水平差異巨大,勢必導致人口大量流向城市,造成超出城市實際承載能力的城鎮化,城鎮化的進行必然伴隨著建設,無論是房地產的建設還是公共設施的建設,都會導致碳排放量的增加。因此,山西省在逐步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要特別關注環保措施和節能技術在大規模建設中的運用。
4.關注清潔能源的開發。山西省的能源消費結構長期以來都是以煤炭為主,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沒有得到大規模的開發和運用。而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可以降低化石能源消耗產生的碳排放量,各級政府應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到清潔能源的開發中。
[1]焦文獻,陳興鵬.基于STIRPAT模型的甘肅省環境影響分析——以1991—2009年能源消費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2,(1):105-110.
[2]王乃春,徐翠蓉.基于STIRPAT模型的青島市碳排放影響因素分析[J].青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2):90-94.
[3]徐建華現代地理學中的數學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71.
[4]黃蕊,王錚.基于STIRPAT模型的重慶市能源消費碳排放影響因素[J].環境科學學報,2013,(2):604-608.
[5]楊紅娟,程元鵬.基于STIRPAT模型的云南省能源消耗影響因素分析[J].生態經濟,2016,(3):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