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幾天,一篇盤點國內宏觀經濟形勢研判中的重大分歧的文章在我關注的CFO朋友圈里熱傳,看多派與看衰派的陣容都很強大,邏輯與證據也各自鑿鑿。在我看來,看多派是依舊樂觀于原有經濟體制的巨大慣性所帶來的增長空間,而看衰派則是對于“泥足巨人”在深水區里掙扎到強弩之末的判斷。
如果低效率的政府及國有體系的投資強度回到正常狀態,看似強大的原有經濟體制的慣性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好像冬日陰冷南方的房間里的大馬力空調,一旦關閉電源,屋子里瞬間就會寒氣刺骨。從這個角度來說,看衰派更符合常識。而真正能突破看多與看衰界限的,仍然是我們一直念茲在茲的以減負為導向的“深改”。
首先,從“簡政放權”的層面看,距離真正能釋放市場活力的登堂入室來說,現在充其量是走到了大門口(當然,之前是在村門口)。我曾在一個小范圍的政商交流場合,聽到一位省直機關的高官,講起其是如何把該機關多年不用的審批權限拿出來放到“簡政放權”目錄里充數的情景。觀一葉知天下秋,真正的有實質性意義的簡政放權應該需要跨出部門藩籬來操作。如果這一步驟真正啟動了,那么也就標志著整個市場效率的“降噪”開始了,牛熊分界的拐點也就隨之而來。
目前還能看到很多政府機構對于純市場行為(比如風險投資、創業)方面的大量資金扶持,我始終無法理解,為什么不把更多的力量用于已經在市場上存活多年的企業,而偏偏去扶持95%的可能在一年內倒閉的創業項目?
其次,對于稅負與社保來說,同樣還沒有出現對于經濟具備刺激作用的減負動作。根據官方公布的數字,今年一季度,全國稅務部門組織稅收收入33317億元(已扣減出口退稅),比上年同期增長11.8%。超出GDP增速近一倍的稅收增速,說明在營改增之下,即便有輕微的減稅效應,也無法抵消征收效率的急速提升。因此,現在是最好的降總體名義稅率的最佳時機,如果匹配GDP增速的話,起碼有50%的名義稅率下降空間。
再看社保的官方數字,截至3月底,全國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等五項基金總收入為1.53萬億元,同比增長26.9%,總支出為1.18萬億元,同比增長21.7%。如果考慮到加大國有資產劃撥力度,抵御老齡化所帶來的支出快速上升的改革紅利,那么上述總體社保五項基金也存在大幅下調征繳比例的空間。
其三,出口和消費面臨新的此消彼長局面。在上一個經濟周期中,由于人民幣升值因素,出口實際上受到了巨大的沖擊,而消費卻因為連續的消費升級,而躍上了全新的臺階。如今,強勢美元再度回來,出口復蘇可期,但高房價對于消費能力的透支效應,卻是不容忽視的長期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