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袁躍
“互聯網”+視角下的基礎財務教育變革或許能從根本上逐漸彌補國內對管理型財務人才的需求缺口。

隨著全球性競爭日益激烈,中國企業面對經濟下滑的挑戰與日俱增,市場對管理會計人才的需求呈現持續、快速增長態勢,高端財務管理人才和其他領域的創新型國際化人才一樣,也呈現日益饑渴的人才荒。
未來中國管理型會計需求會更為迫切,將呈井噴型增長。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有1700萬會計持證者,財務會計高達90%,僅10%屬于管理型會計,預計未來5年大量核算型會計將被淘汰出局。與之相反,美國500萬財務人,90%以上在企業內部從事管理工作,其中10%從事記賬核算。面對鮮明的數字對比,在感慨自身核心競爭力薄弱的當下,不禁反思中國財務教育——已經到了迫切需要轉型與改革的十字路口。財政部近幾年連續下發《關于全面推進管理財務會計建設的指導意見》和《會計改革及發展“十三五”綱要》的重磅紅頭文件,明確目標:2030年培養三萬名精于理財,善于管理的管理會計。管理人才緊缺由此越發成為關注的焦點。
今天,科技信息技術高速發展,不僅顛覆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使中國會計的傳統職能發生了巨大改變。財務機器人、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大數據、云計算以及各種黑科技等等創新正在刷新傳統財務人的生存環境和行為習慣。
在黑科技的全新挑戰下,2017年被稱為智能化管理會計落地元年。智能化技術在財務管理的應用與發展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期,伴著中國產業轉型和企業面臨的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競爭,現代財務更需要從記錄價值向創造價值轉型,這對財務管理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MA亞太區總監白俊江表示,財務領導者要具備一定的戰略性思維和創新力。團隊的領導,需要從風險管理角度考慮,并結合戰略、績效、企業未來的價值創造。
具體而言,市場環境的變化以及商業模式的改變客觀上要求財務管理能夠給予更多的支持,財務管理需要更多站在投資者視角關注企業財務指標和未來的財務指標。同時,為了更快應對變化的環境,財務管理應該關注數據的及時性,并利用好互聯網和信息化手段,實時反映企業的經營情況是否按照預期的方向發展。此外,關注業務數據與財務數據的結合也十分重要。
2017年,全球化智庫(CCG)與西南財經大學發展研究院合作編寫的《中國國際區域人才競爭力報告(2017)》藍皮書指出,國際人才創新指數的評價最終能夠體現出的創新力度與國際人才數量的基數以及國際人才真正實現的效能有關。與其他中等高收入國家相比,中國在國際知識技能和國際人才發展這兩項指標上低于平均水平;而在其他指標方面(包括勞動力和職業技能、國際人才培養、國際人才吸引力和留住國際人才能力),中國的得分與其他國家持平,但與發達國家大規模引進國際人才相比,中國國際人才競爭力則明顯落后。
CCG藍皮書建議,中國國際人才政策可以首先從北京、上海、廣東向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和泛區域進行輻射和推廣,同時開展創新區域國際人才在城市群的共享機制探索,為國際人才政策在全國范圍的推廣奠定理論和實踐的基礎。我國應該建立有效的區域國際人才開發合作機制,實現政府、企業、市場、人才的統籌協調與合理分配,建立國際人才信息庫,設立和管理海外國家獵頭,開展國際人才研究,加強追蹤監督機制,建立區域國際人才合作的利益共享機制和統一的國際人才評定標準,以便發揮出國際化人才的最大價值。
在財務教育體系方面,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閻鳳橋指出,“應試教育是對已有知識掌握的被動性的能力訓練,而不是對于主動探究未知能力的培養。如果這種情況不改變,就會出現學生進入社會后目標和動力喪失的情況,這在財經和更多高校中司空見慣,創新能力因此而被弱化。”面對創新能力被中國教育模式弱化的情況,中國財務人才的培養應該借鑒、但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財務教育體系。
此外,當前信息技術被融入各個行業和領域,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教育領域也對互聯網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應用。互聯網與教育相互融合有效彌補了傳統教育模式缺陷,為教育模式改革創新提供了新途徑。新時代背景下,社會對會計人才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傳統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已不符合社會發展和會計行業。而互聯網+教育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不僅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條件,更有效拓寬了學生知識的獲取渠道,轉變了當前會計人才培養格局,提高了會計教學有效性。互聯網+教育下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是值得教育機構研究和分析的重要話題。中國商業會計學會會長、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謝志華教授指出,“當財務人在互聯網的海洋里盲目地被動接受過多知識,一定會在知識的海洋中迷失方向,這就是互聯網帶來的表面化光鮮之后所隱藏的危害。”
我國財務教育應該以市場為主,建立高等教育的運行機制,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讓高校告別論文式評定機制,以先發優勢、后發優勢、地域優勢來選擇不同的目標市場參與競爭。同時,應該鼓勵擴大辦學自主權,實現多元化教育,開展特色教育,實現投資、籌資辦學的多元化財務辦學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