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陽
(中山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275)
1871年5月10日,法國與德國簽訂《法蘭克福合約》,以割地賠款等喪權辱國的條件換取了普法戰爭的結束。法軍在戰爭中節節敗退、潰不成軍,同時,廣大鄉村民眾厭戰、反戰乃至通敵的行為也屢見不鮮。此情此景令法國各界有識之士無不深刻反思戰敗的根本原因,發出“是誰教出了這些人?”*1872年初,奧第費-帕斯吉耶公爵在國民議會上發出的詰問。參見Jean-Jacques Becker,La France,la nation,la guerre:1850—1920,Paris:SEDES,1995,p.126.的發聾振聵的詰問。時人得出“打敗法國的不是普魯士的士兵而是普魯士的小學教師”的共識,呼吁學習普魯士先進教育理念,改革法國初等教育體系,以培養名副其實的“公民戰士”,實現國家軍事崛起,統一國土,復興民族。正是在這一教育立國和強國思想指導下,第三共和國政府對初等教育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改革,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成為法國歷史上教育立國的典范,被譽為“致力教育的共和國”、“小學教師的共和國”、“愛國者的共和國”。學界普遍關注第三共和國的初等教育改革運動,其中一個研究熱點便是初等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學界的研究側重“祖國”、“共和國”、“法國”、“民族”等核心概念在政治意識形態上的關聯,*參見Suzanne Citron,Le mythe national,Paris:Les Editions ouvrières,1987.Mona Ozouf,L′Ecole,l′Eglise et la République,Paris :Cana,1982.Christian Amalvi,Les héros de l'Histoire de France,Toulouse :Editions Privat,2001.Jean-Fran?ois Chanet,L′école républicaine et les petites patries,Paris:Aubier,1996.Claude Lelièvre,Jules Ferry,La République éducatrice,Paris:Hachette,1999.Jacques Verrière,Genèse de la nation fran?aise,Paris :Flammarion,2000.但對愛國主義教育中的軍事教育層面則較少關注。這與軍事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體育是一門相對邊緣的學科不無關系。直至近20年,部分法國學者才開始整理法國初等學校體育史,注意到體育在發展前期階段具有預備軍事教育功能。*參見Pierre Arnaud,Le militaire,l′écolier,le gymnaste Naissance de l′éducation physique en France 1869—1889,Lyon :PUL,1991.Pierre Arnaud,Les athlètes de la République Gymnastique,sport et idéologie républicaine 1870—1914,Paris :L′Harmattan,1997.Edouard Solal,L′enseignement de l′éducation physique et sportive à l′école primaire (1789—1990),Paris :EPS,1999.Albert Bourzac,Les bataillons scolaires 1880—1891 L′éducation militaire à l′école de la République,Paris :Nathan,2004.
不過,當我們從整體上考察第三共和國初等學校教育,可以發現,軍事教育并非僅由體育這一門學科承擔,初等學校幾乎所有課程均基于各自的學科特點,開展擁軍愛國思想教育,積極參與了軍事教育。此外,軍方和不少民間組織也大力支持初等學校開展體育和軍事教育,形成一股全社會的軍事教育熱。因此,考察第三共和國初等學校軍事教育,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即通過教育的窗口,透視第三共和國政界、軍界、教育界和社會各界如何集結力量,攜手打造“公民戰士”,在共同致力實現國家軍事崛起的同時,強化國民對法蘭西民族和國家的認同感,為法蘭西民族國家的建構提供助力,并推動第三共和國從近代法國步入現代法國。
《法蘭克福合約》簽訂僅一個多月,即1871年6月26日,為了快速重建國民軍隊,洗雪戰敗恥辱,激進共和派領袖萊昂·甘必大(Léon Gambetta)率先提出軍事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主張在初等學校開展體育,為國家培養能夠“持劍操槍,長征露宿,百折不撓的未來戰士和公民”。*Pierre Arnaud,Les athlètes de la République Gymnastique,sport et idéologie républicaine 1870—1914,p.24.甘必大所說體育顯然是一種預備性的軍事教育。然而,其時,巴黎公社革命剛被血腥鎮壓,資產階級政府仍心有余悸,擔心對民眾子弟進行軍事訓練有為下一次的“公社”培養訓練有素的“暴民”的風險。同時,共和制度根基尚未穩固,粉碎君主派和帝制派的復辟陰謀仍是時政之要。這使得要求在初等學校設置體育課的提案一直被擱置,直至1879年1月共和派奪取全部行政權和立法權、確立了共和制度后才實行。
1879年2月,溫和共和派領袖汝爾·費里(Jules Ferry)出任教育部長,立即著手改革初等教育,在初等學校開展體育以培養“公民戰士”的主張才被提上議事日程。3月18日,參議員喬治(Georges)向議會提交關于學校體育的法案,強調學校體育關系到“國家安全問題”,要求在所有男子公立學校開展體育,以令年輕人“在進入軍營前受過一些正規軍事訓練,入伍后能迅速成長為合格的戰士”。*Edouard Solal,L′enseignement de l′éducation physique et sportive à l′école primaire (1789—1990),p.101.4月5日,在議會討論喬治法案期間,費里下令普查全國初等學校體育狀況,結果顯示,開設體育課的初等學校數目不足5%,專職體育教師更是鳳毛麟角。*例如在羅納省654所小學中,僅有37所小學開設了體育課,其中還以私立教會學校占多數,專職體育教師僅有7名,另有26名小學教師兼任體育課。參見Pierre Arnaud,Le militaire,l′écolier,le gymnaste Naissance de l′éducation physique en France 1869—1889,p.65.顯然,初等學校距離培養強健的“公民戰士”這一目標甚遠。這一認識促使參眾兩院一致通過了喬治法案。1880年1月27日,《學校體育法》頒布,規定“體育為所有隸屬國家、省、市鎮的公立男子學校的必修課”,這是法國首部將體育設置為初等學校必修課的教育法。1882年3月28日,《義務初等教育法》的頒布又將體育擴及女子學校,體育遂成為全體學童的必修課程。同年7月7日頒布的《初等教育教學大綱》規定,初等學校“每日或至少每兩日下午設置一節體育課”,并詳細規定了各年級體育教學內容,包括跑步、四肢運動、跳躍運動以及啞鈴、單雙杠、吊環、平衡木、木劍等器械運動,同時規定男童還必須參加隊列訓練、徒手訓練和射擊訓練等軍事訓練項目。《學校體育法》是第三共和國投入初等教育改革運動后頒布的第一部教育法,同時也是第三共和國時期唯一一部獲得參眾兩院一致通過的教育法。由此可見,通過學校體育為軍隊輸送合格士兵,是快速實現強軍目標的有效途徑這一觀點,得到政界高度認同。
《學校體育法》頒布后,教育部先后設立軍事教育委員會、體育中央委員會、體育監察委員會等機構負責管理學校體育和軍事教育事務,并攜手地方政府、軍方以及民間組織,采取一系列舉措,積極幫助學校開展體育教學。
首先,向教育實施者們宣傳體育對國家實現軍事崛起、維持社會秩序、保障經濟發展的重要性。1880年5月20日,費里專門致書各學區區長,強調體育是“保障我國軍事法順利執行的非常有效的方式”,并明確指出只有因身體原因經醫生證明不宜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方可免修體育。*⑤⑨Pierre Arnaud,Le militaire,l′écolier,le gymnaste Naissance de l′éducation physique en France 1869—1889,p.123;p.191;p.157.次年3月29日,費里向各公立初等學校校長發布通函,肯定初等學校開展體育是一個“愛國行為”,能令兒童提前學習“他們將來在軍營中應盡的義務”,“習慣他們今后將要擔當的角色”。*Ferdinand Buisson,Dictionnaire de pédagogie T.II,Paris :Hachette,1887,p.1918.法國蒙彼利埃師范學院教育史研究中心檔案,編號136。在甘必大內閣出任教育部長的貝爾也專門致書小學教師,詳細闡釋“學童—戰士—公民”一體的理念,敦促小學教師積極開展軍事教育,因為“今日的學童就是未來的公民,而在每個公民身上,都應當有一個戰士,一個時刻準備出征的戰士”。*Paul Bert,Lettre aux instituteurs.法國國家檔案館檔案,編號F17 6918。被后世譽為現代奧運會之父的皮埃爾·德·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也高度肯定體育的軍事教育功能,認為:“體育能夠培養或者強化士兵所必須具備的品質……應當被視為進入現代軍隊的一種前期訓練。”*Pierre de Coubertin,“La force nationale et le sport”,La Revue des Deux Mondes,février 1902,p.916.民間組織愛國者同盟更是以“為軍隊培訓國民,融軍民為一體”作為同盟最高任務,強調必須“讓年輕的戰士在進入軍營時,已經在身體上和思想上做好了履行義務的準備”。同盟機關報《旗幟》也頻繁刊文宣傳學校體育和軍事教育的重要性。⑤
另一方面,《學校體育法》的頒布盡管距巴黎公社事件已經過去9年,但是,隨著1876年法國第一次全國工人代表大會的召開和1879年法國工人黨的成立,工人運動開始復興,階級斗爭日趨尖銳,不少共和派對“暴民”的擔憂有增無減。兩位支持在初等學校開展體育的教育部長費里和貝爾則敏銳地注意到體育所蘊含的社會政治功能和經濟功能。為了消除部分人士的顧慮,費里和貝爾反復在公開場合強調軍事性質的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童的紀律精神和服從意識,是“從思想上和身體上”培養“遵紀守法”的“理性公民”的最有效手段,有助于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Pierre Arnaud,Les athlètes de la République Gymnastique,sport et idéologie républicaine 1870—1914,p.44.此外,時人顯然也注意到體育能夠增強未來勞動者的體質,滿足戰后經濟發展的需要。1882年頒布的《初等教育教學大綱》就明確指出,體育的任務除了培養未來戰士,還旨在培養男童勝任“未來工人之職”,女童勝任“未來的家務勞動”。*Pierre Chevallier,Bernard Grosperrin,L′enseignement fran?ais de la Révolution à nos jours Vol.2,p.275.
第二,培養體育師資。作為初等學校的新課程,體育面臨的一大障礙就是師資極其匱乏。教育部于是請求軍方派遣軍人兼任學校體育教員,以解決當前困難。軍方是體育和軍事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對這一請求自然義不容辭。1882年5月20日,陸軍部長專門致書巴黎和里昂軍區司令以及各軍團指揮官,下令遴選一批“經驗豐富且軍事才能卓越的忠誠軍人”,兼任初等學校體育教員和軍事教官,并強調該任務為一項“愛國使命”。*陸軍部長致巴黎和里昂軍區司令以及軍團指揮官的第30號公函,法國國家檔案館檔案,編號F17 11641。各軍區迅速行動,同年10月30日,入選軍人的人數便“足以在大部分地區的學校組織軍事訓練”。⑨此外,陸軍部還專門在榮維爾軍校為應征入伍的小學教師預留部分學位,由各學區督學推薦合適人選進入軍校學習,以便這些教師在退伍后能夠執教體育。
與此同時,教育部也積極著手培養體育教師。1881年1月22日和7月29日,教育部先后頒布兩道法令,將體育列為初等師范學校教學內容,并于8月3日頒布《初等師范學校體育教學大綱》,規定每周體育課時為男子3小時,女子2小時。1882年1月6日和1884年12月30日,教育部又先后將體育設置為初等師范學校入學考試和畢業考試科目。1887年,教育部專門創立“體育執教資格證書”,進一步完善了體育師資的培養機制。經過10年的努力,到1890年,法國所有初等師范學校都開設了體育課,擁有一名專職體育教師以及體育基本設施和運動場地,其中大部分學校還建有體育館,體育師資隊伍逐步建立起來。
第三,組織編纂體育教材以指導教師開展教學。教育部十分重視體育教科書問題,專門設立體育和軍事教科書編輯委員會負責體育教科書的編寫和審查等事宜。1881年3月,教育部向各地學校免費發放《體育與軍事訓練課本》,該課本分為《無器械體育課本》和《軍事訓練課本》兩冊,其中包含215項以隊列訓練為主的軍事訓練項目以及25項射擊訓練項目。1884年,教育部與陸軍部合作將該課本重新編輯為1套3冊課本,分別對應初等學校的初級、中級和高級班,雖然課本內容基本未變,但顯然更加便利教學。1891年2月,教育部再次向各地學校發放新編寫的《學校體育運動課本》。另外,一些民間體育和軍事訓練協會也熱心體育教材的編寫工作。1889年,顧拜旦創建的學校體育宣傳委員會出版一部《學校體育與田徑運動課本》。1903年,法國射擊聯盟也專門為初等學校編寫并出版了《學校射擊課本》,又于1910年出版《射擊基礎知識》。聯盟主席梅理雍(Mérillon)為《射擊基礎知識》作序,熱切希望“每所小學都建立一個優秀的小射擊協會,每年培養出眾多小射手,成為國家希望擁有的公民和戰士”。*Ana Sohier,Michel Sohier,Tu seras soldat :l′enfant et la guerre à l′école primaire 1871—1918,Musée rural de l′éducation dans les Ctes d′Armor,2008,p.33.吉倫特體育聯盟則創辦《學校運動雜志》,專門向初等學校推介體育項目,提供體育運動信息。
第四,建設學校體育場館并為學校配備體育器材。第三共和國初期,初等學校普遍沒有適宜開展體育教學的場地。1880年6月17日,教育部頒布《學校建設與設施條例》,首次對學校體育場地做出規定,要求“操場面積應足夠供學生進行各種活動和游戲”,“按每名學生至少擁有5平方米活動空間計算,操場總面積不得低于200平方米”,同時還規定“學校建設應考慮體育因素,在無體育專用課室情況下,必須建一個遮雨棚以安放基礎體育器材”。 1882年7月28日,教育部又下達一道特別指示,要求從1882年起,所有新建的初等學校必須配備“一個有遮雨棚的操場、一間體育館或專門的體育室”。*Ferdinand Buisson,Dictionnaire de pédagogie T.II,p.102;p.112.同時,教育部也在逐步為各地學校配置單雙杠、啞鈴、吊環、木劍等體育器材。
陸軍部則支持教育部向每所開展射擊訓練的學校發放3支射擊訓練用槍的計劃,特撥100萬法朗專款用以制造專供學校射擊訓練使用的槍支。1880—1881年間,陸軍部向教育部免費提供了12萬支舊款槍,教育部用此專款,改裝了其中52600支步槍,并陸續向各地學校發放了35700支改裝槍。*Albert Bourzac,Les bataillons scolaires 1880—1891 L′éducation militaire à l′école de la République,p.86.法國教育聯盟也在1881年4月發起全國募捐活動,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向學校捐助體育和軍事訓練器材,幫助學校將青少年培養成為“健康的、朝氣蓬勃的、能夠保衛祖國的公民和戰士”。*法國教育聯盟總理事會決議和全國募捐倡議書,法國國家檔案館,編號F17 6919。
第五,支持學生參加課外體育和軍事訓練活動。1881年10月起,巴黎、里昂、亞眠、馬賽、波爾多等地政府先后撥專款組建學生課外軍事訓練組織——學生軍。1882年7月6日,總統茹爾·格列維(Jules Grévy)、教育部長費里、陸軍部長比約(Billot)和內政部長勒雷·戈布雷(René Goblet)共同簽署《關于軍事教育以及在初等與中等學校組建學生軍的法令》。*該法令雖然涵蓋中等學校,但參加學生軍的中學生比例極低。學生軍基本上是一個初等學校學生組織。法令頒布后,各地組建學生軍的熱情更加高漲,從1882年到1886年,學生軍迅速從39支發展到146支,全國87個省中有62個省建有學生軍。*各省學生軍統計表,法國國家檔案館檔案,編號F17 640—17 643。各地學生軍定期在市鎮廣場開展集訓操練并進行穿越鄉鎮的行軍拉練,同時還積極參加國慶、體育節等重大活動的閱兵禮,迅速樹立起一個愛國主義少年先鋒隊的形象。軍政界要人紛紛肯定孩子們“今日的努力將造就法國未來的軍力”,*1882年7月13日,費里在巴黎學生軍閱兵禮后舉辦的盛大宴會上的致辭,參見Edouard Solal,L′enseignement de l′éducation physique et sportive à l′école primaire (1789—1990),p.110.贊譽學生軍能夠“在國家危難的關頭勇敢地站在共和國捍衛者的前排”。*1883年國慶慶典上,勒瓦爾將軍檢閱圖盧茲市學生軍并向其授旗時的致辭,參見Albert Bourzac,Les bataillons scolaires 1880—1891 L′éducation militaire à l′école de la République,p.233.學生軍的建設因而得到軍方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陸軍部為學生軍提供射擊訓練用槍,各地政府負擔起軍事教官的津貼以及槍支器械的保管和維護費用,同時還撥專款為學生軍購置制服、操練用槍以及軍樂器等裝備。
民間各體育和射擊協會則積極參與舉辦初等學校體育競賽。1892年,在波爾多學區的支持下,吉倫特體育聯盟舉辦了第一屆初等學校體育比賽,該比賽逐漸發展成為一項為期4天的地區性初等學校體育比賽。比賽項目也逐年豐富,包括足球、拳擊、跳高、跳遠、賽跑、游泳、射擊、自行車以及各種體操項目。法國射擊協會聯盟一直大力支持初等學校創建學校射擊協會。1896年,聯盟與教育部攜手創立初等學校射擊錦標賽,并借此機會將10米立姿射擊項目正式納入初等學校體育教學內容。首屆初等學校射擊錦標賽便吸引了300所學校報名參加,到1903年,參加比賽的學校達到1000所。*Ana Sohier,Michel Sohier,Tu seras soldat :l′enfant et la guerre à l′école primaire 1871—1918,Musée rural de l′éducation dans les Ctes d′Armor,2008,p.33.
在這一系列有利舉措的推動下,初等學校體育和軍事教育有了相當快速的發展。1882年4月至5月,教育部再次調查初等學校體育和軍事教育狀況。結果顯示,在全國44335所男子初等學校中,有10094所學校設置了體育課,11441所學校開展了體育和軍事教育,2419所學校組織了射擊訓練,4462所學校開展了野外行軍拉練活動。*Albert Bourzac,Les bataillons scolaires 1880—1891 L′éducation militaire à l′école de la République,p.113.然而,1886年至1889年,布朗熱運動席卷全國,險些令共和國重蹈被顛覆的厄運。這令共和派深刻認識到,極端愛國主義衍生的極端民族主義和軍事沙文主義有可能對共和國造成巨大危害。于是,政府開始對學校軍事教育持更加謹慎的態度,并著手推動學校體育進行去軍事化改革。1890年8月8日,新的《初等教育教學大綱》頒布。相對于1882年大綱,1890年大綱出現兩個變化,一是刪除了射擊訓練內容并下調器械運動的比重,二是開始重視體育的休閑娛樂功能,增添了一些傳統競技和田徑項目以及娛樂性項目,如游泳、遠足、男子拳擊、女子舞蹈等,預示了體育發展的新方向。與此同時,各地政府也陸續停止資助學生軍,學生軍數目因而迅速下降,并于1891年底消失殆盡。
盡管如此,時人對初等學校培養共和國未來戰士的期望依然強烈。1889年,政府頒布新軍事法,將義務兵役期從1872年的5年縮減至3年,1905年再縮減至2年。這令時人更加認為有必要讓士兵在入伍前掌握一定的射擊知識。1893年頒布的新教學大綱重新將射擊訓練納入初等學校教學內容,但將訓練時間定在課外,并且規定年滿10歲的學童才可參加射擊訓練。1907年4月26日,教育部再度發布通告,要求初等學校強化射擊訓練,并要求各省省長督促小學教師積極在學校內外創建射擊協會,招收在校學生和畢業生,以令未來的戰士在入伍前能夠持續地接受軍事訓練。直至1923年,開展體育以“鍛煉身體,保衛祖國”的字眼才從《初等教育教學大綱》中消失。
總體來看,初等學校體育的預備軍事教育功能維持了40多年。這與初等學校體育的起步和發展恰好在時間上與普法戰爭戰后重建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前預備發生重合顯然不無關系。初等學校體育從軍事教育的同義詞到出現去軍事化傾向,繼而又部分回歸軍事教育的過程,正是法國從力主通過軍事崛起以實現民族復興到開始反思軍事沙文主義的危害,繼而又因國際局勢緊張而深感戰爭威脅的一個寫照。政治因素對學校體育的滲透極為明顯,在某種程度上,體育成為促進法蘭西民族獲得“新生”,恢復并維護法蘭西“民族偉大”的一個有效工具。
對初等學校培養“公民戰士”理念的高度認同,使得時人在關注學校體育課程建設的同時,也十分重視軍事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紛紛執筆為初等學校編寫教科書,以期將“公民戰士”的理念灌輸給可塑性極強的學童。第三共和國前期出現一個教科書編寫和出版的高潮。這些新編的各科教科書,無論是用于本身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或易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如公民與道德教育課、閱讀課、歷史課、地理課、音樂課等,還是用于表面上難以與思想政治教育發生關聯的課程,如識字課、語法課、數學課等,都努力結合各門課程的學科特點,向學童灌輸軍事愛國主義思想,與體育課合力構建起一個多學科滲透的軍事愛國主義教育體系。
公民與道德教育課本和閱讀課本使用大量篇幅記敘愛國軍民故事,介紹軍隊組織與武器裝備;地理課本在法國各地地理知識講解中,常常另辟一節專門介紹該地區的軍事重鎮;音樂課本收錄大量軍事題材歌曲;歷史課本更是堪稱法蘭西民族英雄匯編。識字課本、語法課本、數學課本中的軍事因素的植入則顯得相對生硬。例如,識字課本教授大量有關軍隊和戰爭的詞匯,如海陸軍兵種、軍銜、武器和戰艦名稱等,部分詞匯練習也基于軍事題材,如填空題:“()軍銜最低,()、()、()是下級軍官,()、()、()是高級軍官。”語法課本在講解法語語法規則時也帶上軍事色彩,如:“名詞單復數:例句:Le soldat a nettoyé son arme(戰士擦干凈他的武器)。Les soldats ont nettoyé leurs armes(戰士們擦干凈他們的武器)”。*Frères des écoles chrétiennes,Cours intermédiaire d′orthographie,Tours :Editions Alfred Mame,1878,p.12.法國蒙彼利埃師范學院教育史研究中心檔案,編號4530。法語語法練習設計中也包含軍事因素,比如法語動詞語式和時態練習要求學童分別使用動詞各語式的各個時態來重寫這樣的例句:“La bataille commence,soudain la poudres′enflamme.(戰斗開始了,突然炸藥點燃了。)”軍事因素也出現在各種數學運算題中,如:“一個步兵團有3個營。第一個營有936名士兵,第二個營有895名士兵,第三個營有978名士兵。這個步兵團有多少名士兵?”*③Pierre Leyssenne,La première année d′arithmétique,Paris:Armand Colin,1909,p.58;p.231.法國蒙彼利埃師范學院教育史研究中心檔案,編號4335、13909。“一支駐軍部隊54天需要7620公斤面包給養,這支部隊87天需要多少公斤面包給養?”③編者們這樣生硬地在教科書中植入軍事素材,無疑是希望學童通過反復接觸有關軍隊和戰爭的信息,逐步對軍隊和戰爭形成一定的認知。
從內容上看,除了關于軍隊的介紹性文字外,各科教科書著重從三方面進行軍事愛國主義思想教育。首先,宣傳軍隊的重要性,引導學童樹立公民有服兵役的義務的觀念。第三共和國著名歷史學家埃爾納斯·拉維斯(Ernest Lavisse)強調學校必須將學童培養成為“具有強烈責任感的公民和熱愛軍旗的戰士”,*Ernest Lavisse,Questions d′enseignement national,Paris :Armand Colin,1885,p.208.法國蒙彼利埃師范學院教育史研究中心檔案,編號17101。要求全體小學教師“時刻向每個學生重復”一句話,即“你將成為戰士”。*Emile Lavisse,Tu seras soldat,Paris :Armand Colin,1889.法國東比利牛斯省檔案館,編號1J 630/1。該課本是埃爾納斯·拉維斯借其弟法軍中尉艾米爾·拉維斯之名編寫的。拉維斯為初等學校編寫了一系列歷史、公民與道德教育和閱讀課本,從不同角度強調“所有法國人都必須服兵役,人人都要為保衛國家做出貢獻”。*Ernest Lavisss,La nouvelle première année d′Histoire de France,Paris :Armand Colin,1895,p.240.法國東比利牛斯省檔案館,編號1J 430/9。教育部長貝爾也親自執筆編寫一部《學校公民教育課本》,該課本第一課即是“兵役和祖國”,強調“服兵役不僅是義務而且是榮譽”。*Paul Bert,Instruction civique à l′école,Paris :Armand Colin,1882,p.30.法國蒙彼利埃師范學院教育史研究中心檔案,編號8715。各科教科書編者們或教導學童:“人人都有義務為祖國流血犧牲,我們可以擁有跟德國同樣多的士兵來對抗他們。”*E.Caze,Histoire,Paris:Delagrave,1895,p.96.法國東比利牛斯省檔案館,編號1J 500/3。或引導學童觀察并思考身邊的軍事現象:“作文:描述你所在市鎮征兵當日應征入伍者的集合情況,描述新兵的服裝、軍旗以及他們出發的情景,談談你的想法。”*Coudert,Cuir,Mémento pratique du certificat d′études primaires,Paris :Armand Colin,1905,p.83.法國東比利牛斯省檔案館,編號1J 430/20。或鼓勵學童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為日后履行軍事義務做好準備:“牢記你們必須成為祖國的驍勇衛士,你們必須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強身健體。”*Poignet ,Bernat,Le livre de morale et d′instruction civique,Paris :Librairie Godchaux,1919,p.251.法國東比利牛斯省檔案館,編號1J 500/2。“體育鍛煉強健體魄。如果你身體健壯,你將成為一個好戰士。”*Louis Boyer,Le livre de morale et d′instruction civique,Paris :librairie internationale,1910,p.101.法國蒙彼利埃師范學院教育史研究中心檔案,編號7355。首版于1877年,到1910年再版331次,為初等學校廣泛采用的著名閱讀課本《兩童環法記——祖國與責任》,以普法戰爭后兩個洛林孤兒謹記自己對祖國的“責任”,哥哥安德烈即將入伍,成為“法國的戰士”,弟弟于連小學畢業,將接替從軍的哥哥成為學徒而結束全書,為學童勾勒出一個“學童—學徒—士兵—工/農”的理想人生歷程。*Georges Bruno,Le tour de la France par deux enfants,Paris:Belin,1977(百年紀念版).
其次,宣傳民眾的擁軍行為,培養學童參軍光榮的意識。幾個擁軍主題在各科教科書中反復出現:一是民眾熱情歡迎和款待行軍部隊:“整個城市都沸騰了,大道兩旁擠滿了人。軍隊到了,軍旗招展,軍歌嘹亮。人群激動不已。男人們用腳打著音樂拍子,高聲唱著;女人們激動得留下淚,不只一位母親在想著‘隊伍中也有自己的兒子’;孩子們在排頭的騎兵前面奔跑。”歌曲《行進的軍隊》、詩作《老婦人接待士兵》等也描繪了同樣的擁軍情景。*參見L.Gaudelette,Lectures choisies pour les enfants,Paris :Eiditons Félix Juven,1890,p.122.法國蒙彼利埃師范學院教育史研究中心檔案,編號14195。Claude Augé,Les chants de l′enfance,Paris :Larousse,p.16.法國東比利牛斯省檔案館,編號BIB 2051。C.Juranville,Le deuxième livre des petites filles,Paris :Larousse,p.216.法國東比利牛斯省檔案館,編號2J111/2。二是父母以軍人兒子為榮:父母要么肯定從軍的兒子是在履行對法國的義務;要么告訴兒子“身著法國士兵制服”是一件快樂和自豪的事;要么雖然傷痛兒子陣亡,但仍教導其他孩子“必須為祖國生,為祖國死”。*參見Emile Lavisse,Tu seras soldat,p.20.J.-P.Patriophile,La corbeille littéraire des Ecoles Primaires,Paris :Céret,1889,p.25.法國東比利牛斯省檔案館,編號1J 430/2。Jules Steeg,Instruction morale et civique,Paris :Nathan,1882,p.118.法國蒙彼利埃師范學院教育史研究中心檔案,編號9860。Pierre Laloi,La Première année d′instruction morale et civique,Paris :Armand Colin,1892,p.257.法國蒙彼利埃師范學院教育史研究中心檔案,編號13968。三是戰士熱愛軍旅生活:編者們甚至要求學童模擬士兵口吻,書寫對軍隊的熱愛,如“作文:一個年輕士兵的家書:一個年輕士兵在戰斗中負傷,他寫信告訴父母自己身體好轉并希望能夠很快康復,請父母不要擔心。他告訴父母為祖國流血是一件光榮的事,希望自己可以重返軍隊,再次參加戰斗。他告訴父母自己作戰英勇,因為他知道這是為了保衛父母、朋友和祖國。”*Larive-Fleury,La deuxième année de grammaire,Paris :Armand Colin,1884,p.204.法國東比利牛斯省檔案館,編號1J 630/7。四是兒童對軍隊的向往:音樂課本收錄了大量描寫兒童玩打仗和操練游戲的歌曲,如“小戰士會長大”、“玩打仗”、“操練”等等,歌中唱到:“拿起武器,排成排/我們小小的身體藏著/戰士的靈魂/我們知道/有一天小刺刀會變成真刀槍/拿起武器/法國母親的未來衛士/現在就為她/訓練勇敢的臂膀。”*Louis Boyer,Le livre de morale et d′instruction civique,p.118.五是戰爭中的兒童英雄:編者們濃墨重彩地書寫大革命時期為了保衛共和國而英勇犧牲的娃娃兵巴哈(Bara)、維亞拉(Viala)等的英雄事跡,強調:“法國不會忘記為國犧牲者。1881年9月,人們在巴哈的故鄉巴萊索建起一座紀念碑,永遠銘記這位小英雄。”*Ernest Lavisss,La nouvelle première année d′Histoire de France,p.157.“愛國不分年齡,為國犧牲光榮。”*Gabriel Compayré,Eléments d′instruction morale et civique,Paris :Delaplane,1883,p.71.法國蒙彼利埃師范學院教育史研究中心檔案,編號13311。同時,編者們還著力頌揚普法戰爭期間涌現的無名兒童英雄,如牧羊兒童拒絕向普軍泄露法軍行蹤而被槍殺,農村兒童拒絕為普軍指路而遭虐打等。
第三,教導學童銘記普法戰爭的傷痛,立志復仇雪恥。在閱讀課本中,編者讓上尉這樣訓導新兵:“如果你們記得過去,如果你們記得我們被炸毀的城市、被燒毀的村莊,如果你們記得被奪走的省,如果你們沒有忘記阿爾薩斯和洛林,你們會樂意當一個艱苦而光榮的士兵。”*Emile Lavisse,Tu seras soldat,p.83.地理課本在法國地圖上用陰影突出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并辟專門章節從人口、軍事、經濟等方面突出法國因割讓兩省而蒙受的巨大損失,寄望“有一天,我們戰勝德國,這兩個被奪去、但始終心系祖國的省重返祖國,將會是件多么歡欣鼓舞的事!”*Pierre Foncin,La première année de géographie,Paris :Armand Colin,1875,p.29.法國蒙彼利埃師范學院教育史研究中心檔案,編號15439。教師們在音樂課上教孩子們高唱“阿爾薩斯之歌”:“我聽見武器霍霍/戰風烈烈/……/啊!但愿神圣的時刻到來/阿爾薩斯,你眼中不再有淚/我們一起快樂高歌。”*M.Bouchor,J.Tiersot,Chants populaires pour les écoles,Paris :Hachette,1890,p.14.法國東比利牛斯省檔案館,編號1J 430/5。
與此同時,編者們極力突出阿爾薩斯和洛林人民對法國的忠誠。歷史課本展現阿爾薩斯和洛林議員在波爾多國民議會上,慷慨激昂地宣布阿爾薩斯和洛林人民保留自己法國國籍的意愿和權利。閱讀課本記敘眾多阿爾薩斯和洛林青年加入法軍,立志復仇的故事。編者還給學童布置這樣的作文:“描述一個忠于法國的阿爾薩斯家庭,敘述這個家庭如何遭受外國人的奴役,描述一天晚上,全家人聚集在一起,每個人都低聲傾述愛國情感和希望。”*J.Martin,A.Lemoine,Lectures choisies,Alcide Picard,1886,p.272.法國東比利牛斯省檔案館,編號2J 111/6。編者們反復告訴學童:“法國在歷史上有過榮耀也有過苦難,勝利過也失敗過,甚至面臨過亡國威脅。然而,她從未屈服,她被人恨被人羨,但從未被人蔑視。”*M.D.Moustier,Histoire de France à l'usage des écoles primaires,Paris :André fils,p.265,出版年份不詳。法國東比利牛斯省檔案館,編號BIB10952。“擦干眼淚,孩子們……抬起頭,記住自己是一個偉大的、勇敢的民族的孩子。”*Gauthier,Deschamps,Cours moyens d′Histoire de France,p.93.
顯然,初等學校各門課程均致力培養學童對軍隊和戰爭的適應性,以令“孩子們離開學校時,知道該怎樣熱愛祖國。帶著對祖國的義務的明確認識,男孩走進軍隊,女孩走進家庭”。*Ernest Lavisse,La deuxième année d′Histoire de France,Paris :Armand Colin,1894.法國蒙彼利埃師范學院教育史研究中心檔案,編號5336。這一多學科滲透的軍事愛國主義思想教育體現出時人對初等學校培養未來“公民戰士”的熱切期望。
普法戰爭對法國而言當然是一個軍事慘敗,但從更深層面來看,這場戰爭將法國廣大民眾民族情感的淡漠和國家意識的匱缺暴露無遺。這使得戰后法國要重新躋身歐洲強國之列,要重續“偉大民族”的光榮,則必須解決一個關鍵問題,即如何動員民眾,如何將地方人觀念遠勝于“法國人”這一集體觀念的民眾真正凝聚在法蘭西民族國家之中。正是這一憂思令第三共和國教育改革者們將推動法蘭西民族在身心上雙重實現“民族新生”的厚望寄托在初等學校軍事教育上。
從軍事角度來看,這一起源于一場戰爭,但又在為另一場戰爭做準備的軍事愛國主義教育是卓有成效的。1914年8月1日,法國政府下令全國總動員并同時發布《告全國同胞書》,繼而又在8月6日發布《告法國女公民書》,號召全體法國人民履行愛國主義義務。在“保衛祖國”、“保衛法蘭西”的口號下,政府的戰爭動員幾乎沒有遭遇任何抵觸。青壯年踴躍入伍,軍隊迅速集結,老弱婦孺則在后方以各種形式支持戰事。接受過“共和國的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法國青壯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史冊上留下了英勇的“長毛兵”(les Poilus)的形象,與40多年前他們在普法戰爭中反戰、厭戰乃至通敵的前輩形成鮮明對比。
從法蘭西民族國家建構角度來看,法國初等學校體育和軍事教育的發展與法國民族主義上升的軌跡基本吻合,對軍事強國和“偉大民族”夢想的共同渴求使得兩者形成相互推進之勢。應該說,普法戰爭后,法國民族主義者在初等學校體育和軍事教育中找到了令法蘭西民族在身心上雙重實現“民族新生”的最佳途徑,于是以“國家”和“民族”的名義大力提倡并支持在初等學校開展體育和軍事教育。第三共和國初等學校軍事愛國主義教育的確在民族層面和國家層面上雙重參與了法蘭西民族國家的建構。從民族層面上看,它在強健國民體質的同時,也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推動松散的法蘭西民族凝聚成為一個統一、牢固的共同體。從國家層面上看,它成為集結教育界、軍政界和社會各界力量的紐帶,將兒童從學童到戰士再到勞動者的整個成人過程納入“公民戰士”的養成理想中,鍛造出愛國、守法和強健的新國民性,為國家軍事崛起和經濟發展提供了有生力量,使他們積極參與到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大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