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庚,陳基萍,張淑云
(1.廣西揚翔股份有限公司養豬事業部,廣西 貴港 537100; 2.貴港市港南區水產畜牧獸醫局,廣西 貴港 537100)
在育肥豬的飼養過程中,經常會看到皮膚蒼白、精神沉郁、食欲較差、毛長消瘦的豬只。多由于身體無法制造足夠的血紅蛋白或失血過多引起,從而表現豬身蒼白。引起豬皮膚蒼白的原因有很多,正確的診斷和鑒別有利于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維持豬群整體健康狀態,維護豬場穩定,提高豬場效益。現將引起育肥豬皮膚蒼白的常見原因進行歸納總結,以供參考。
飼喂過程中,如果豬群在較短時間內突然皮膚蒼白,且為體型較大、健康度較好的豬群最先發病,則應考慮是飼料因素導致的皮膚蒼白。
飼料由于配方不當,缺乏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尤其是鐵、B族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可造成豬營養性貧血,從而導致豬只消瘦、皮膚及可視黏膜蒼白,因此要給豬飼喂全價飼料,做到營養均衡。
胃潰瘍主要由胃酸、胃蛋白酶對黏膜自身消化所致,其中胃酸是潰瘍發生的決定性因素。飼料顆粒粗硬、較小,缺乏粗纖維,粉碎過細、偏粉,酸度過高等均可導致胃潰瘍。由于發生該病所需時間較長,發病初期往往較難察覺,故常發于體重100 kg以上豬只。癥狀主要表現為豬群采食過程中發生嘔吐、逐漸消瘦、后期輕微便血導致的糞便顏色較黑,嚴重可致胃穿孔引起腹膜炎。因此,飼養過程中需注意飼料顆粒大小,避免長期飼喂粉料,還可在飼料中添加小蘇打來降低胃潰瘍的發生率。發生胃潰瘍的豬只,可飼喂次硝酸鉍和鞣酸蛋白,嚴重的要及時淘汰。
飼料中霉菌毒素超標可引起多器官的病變,導致豬群生長速度和抗病力下降、免疫抑制及種豬繁殖障礙等,嚴重的可導致急性毒素中毒死亡。目前常見的霉菌毒素有黃曲霉毒素(AFB1)、單端孢霉烯族鐮刀菌毒素(T-2毒素)、嘔吐毒素(DON)、煙曲霉毒素(FUM)和玉米赤霉烯酮,其中AFB1和T-2毒素可致肝臟受損、腸道出血,進而造成豬群皮膚蒼白。應時常監測飼料中霉菌毒素含量,使用蒙脫石等脫霉劑,拒絕使用發霉飼料,并及時清理料線及料槽中發霉酸敗的飼料。
寄生蟲(蛔蟲、附紅細胞體、原蟲、鉤端螺旋體)長期感染,奪取豬只體內營養或破壞紅細胞,造成營養不良和血液稀薄。腸道寄生蟲可選用伊維菌素、芬苯達唑等治療,血液寄生蟲選用多西環素、血蟲凈等治療。目前規模化豬場寄生蟲感染的比例較低,造成危害相對較小。
增生性回腸炎是由胞內勞森氏菌引起的,以病豬出現不同程度的出血性、頑固性或間歇性腹瀉為特征,以生長緩慢、皮膚蒼白為主要癥狀的接觸性傳染病。解剖主要表現為回腸壁增厚,呈腦回溝樣。腸道內充滿煤焦油狀糞便。可用泰妙菌素拌料、150 g/t,連續用藥10 d。
豬痢疾是由密螺旋體引起的一種腸道傳染病,以黏液性或黏液出血性腹瀉為特征,主要表現腹瀉、糞便中含有血樣、惡臭及脫水消瘦。解剖病變主要局限于大腸,大腸內糞便稀薄且混有黏液、血液和組織碎片。可使用乙酰甲喹肌注或拌料飼喂(4 mg/kg,一日2次,連用 5 d)。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腸炎是由出血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以腹瀉為主的急性傳染病。病豬急性腹瀉,急性死亡。剖檢主要表現為胃腸的出血。慶大霉素、新霉素、硫酸黏桿菌素對該病治療效果良好。
此外,豬圓環病毒、豬藍耳病毒、支原體等病原引起的長期腹瀉和咳嗽喘氣,亦會致使豬身蒼白。針對疾病需要對因治療,及時處理。
對先天性貧血、蒼白的豬只要及時淘汰,并及時查找父本母本,做淘汰處理。
飼養過程中,內傷不易被發現。對一些死亡后表現蒼白的豬只進行解剖發現,是由于其肝、脾破裂造成血液充滿腹腔,失血過多引起的死亡。因此,在轉豬、卸豬時一定要注意豬只安全,減少意外發生,禁止暴力驅趕。
長期使用氟苯尼考等影響造血機能的藥物亦可導致豬身發白。
雖然引起豬身發白的原因有很多,治療及預防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目前引起豬群較大經濟損失的主要原因是霉菌毒素中毒、增生性回腸炎和胃潰瘍。因此,在針對育肥豬的飼養管理中,要注重細節管理,減少霉菌毒素含量、關注場內生物安全、減少豬群應激等可導致豬群發病的因素。針對疾病造成的豬皮膚發白開展針對性的治療,飼喂對病原微生物敏感的藥物(如乙酰甲喹、支原凈),同時也要加強豬群護理,加快豬群康復速度。但也要注意,對于發病病程較長且治療效果不佳的個別大豬,建議及時做淘汰處理,避免引起更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