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肇同
(哈爾濱音樂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匈牙利狂想曲》音樂素材大多取材于作者在1839-1847年選編出版的《匈牙利民間曲集》,(表現的內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比較短小。關于這首樂曲據推測應該是1839-1840年的作品。在1853年出版,獻給歐爾齊男爵。
拉蘇 中的A部分是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A段可分為兩句,第一句a,1-5小節,結束在屬和弦,第二句a1,6-9小節,結束于主和弦,并進行了縮減。a段的調性在a小調和C大調之間進行轉換。B段是兩句體樂段(每一句都有完滿終止式),在材料上使用了全新的素材,與A段形成了對比。B段可以分為兩句,第一句b,第10小節,第二句b1,第11小節,使用了相同的材料。A1是A的動力再現,在調性上回到了主調a小調。
B部分是并列的單二部曲式。C段可分為兩句,第一句c,第17-20小節,結束于主和弦,第二句c1,第21-24小節,c1是c的變化反復,并且進行了模進,結束在主和弦,是方整形樂段。在調性上使用了A大調b小調以及D大調。D段也可分為兩句第一句d,第25-32小節、第二句d1,第33-40小節,d1是d的直接反復。D段在調性的使用上與C段相同。
弗里斯 中的C部分是不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E段可分為兩句,第一句e,第41-51小節,結束于主和弦,第二句e1,第52-69小節,樂句進行了擴展,在樂段的結尾處沒有使用完滿終止,是開放型樂段,64小節開始的一系列下行半音階具有連接的性質。在調性上使用了#f小調G大調C大調以及#C大調。F段可分為兩句,第一句f,第70-91小節,第二句f1,第92-101小節,f1是f的直接反復但在樂句上進行了縮減。G段可分為兩句,第一句g,第102-108小節,在105小節出現了阻礙終止,第106-108小節為樂段的擴充,第二句g1,第109-125小節,在112小節出現了阻礙終止,因此,第116—125小節為樂段的擴充。
D部分是樂段反復。H段可分為兩句,第一句h,第126-133小節,第二句h1,第134-141小節,調性上使用了#F大調和#g小調。H1是H段移低八度的反復,除結尾處利用終止式將樂段進行擴展外與H段相對比沒有其他的變化。
根據以上的分析,該作品從整體來看是無序的自由曲式。
這首作品體現了浪漫時期作品豐富的和聲運用。
在A部分中,樂曲使用了六和弦進入第二小節進入D7后在最后一個音升高了五音營造了變和弦的效果并為下一小節的到來做了良好的過渡。在第6小節的最后一拍使用了D7和弦,第7小節的第一拍使用了VI和弦,通過阻礙終止對樂段進行了擴充。在第九小節使用了“辟卡地三度”使終止的效果更加明亮飽滿。16小節第一拍的后半拍使用了變和弦,并且在15小節和16小節再次出現了阻礙終止和“辟卡地三度”與第7小節和第9小節進行了呼應B部分中使用了較多的七和弦。豐富了和聲色彩。
C部分中在E段的結尾并未使用完滿終止式而是選擇了開放型終止,在104-105小節以及111-112小節再次使用阻礙終止對樂段進行了擴充。而本段的結尾并未回歸原調而是使用了#c小調的一級和弦也就是#F大調的屬和弦,為下一部分的到來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D部分使用了大部分的一級和弦及屬七,在樂曲的尾聲營造了明亮的音響效果。在結尾雖然使用了一級和弦但并未使用根音旋律位置收尾。
第一部分的主題是一個8小節的開放性大樂句,結束在主調a小調的半終止上。在第一部分中有三個主題因素,第一個因素是右手的震音第二個因素是左手的琶音和弦。第三個因素蘊含在在震音當中,從第1小節至第8小節正是a小調的下行音階,但在第二小節沒有升高七級音g。
5-6小節重復了1-2小節的內容,在第7小節的第四拍出現了一個新的素材,由右手的和弦和左手上行的雙音構成,第8小節與第3小節一樣使用了震音以及分解和弦,第9小節使用了第7小節出現的新素材,起到了一個收束的效果。第10小節運用了第9小節結束時使用的上行的分解和弦以及震音兩個因素構成。11小節是10小節的模進。第12小節至13小姐的使用了第7小節最后一拍的因素,第13小節的最后一拍開始至第14小節的第一拍使用了上行的分解和弦,結尾處使用了六連音停留在了主音a上,15小節再次使用了第9小節結尾時的素材,但使用了阻礙終止進行了擴充,16小節使用了第9小節的素材的第一個音由E變為F。16小節的第二拍的后半拍是曲子開始的素材,震音。16小節結尾處的素材是由#g到d的音階以及A和弦構成的,
第二部分使用了新的素材,17小節右手使用了柱式和弦并且添加了倚音進行裝飾。第20小節使用了18小節第一拍后半拍的材料。21小節是17小節的模進,只是第一拍的后半拍使用了六連音,是從第19小節中的三連音素材轉化而來。22小節第一拍的后半拍與18小節相同,但在時值上做了一些改變。25小節開始,旋律轉移到左手,左手的素材是17小節右手的材料改編而來,右手使用了第一部分的琶音素材。在第31小節出現的半音階是一個新的材料,在C部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主要由42小節中出現的回音的素材以及42-43小節的半音音階構成。這一部分直至69小節幾乎都是通過這兩個素材的轉調模進構成的。而在70小節出現了第一部分中的因素,隱藏在旋律中的下行音階,與第一部分進行了呼應,并且在左手中也融入了這個因素.
第四部分是全曲的最后一個部分,使用了有力的柱式和弦作為素材,主要建立在主和弦和屬和弦上,清晰明了。在輝煌的氣氛中結束全曲。142-163小節是126-141小節的反復,通過反復使主題更加明確,在155小節開始連續使用主和弦以及屬和弦對尾聲進行了擴充。
《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與另外十八首作品有著相似的音樂風格。雖使用了無序的自由曲式,但通過對和聲、調性布局等方面進行的分析可以發現在無序中仍存在著有序,即體現了對古典主義的繼承也體現了浪漫主義時期的創新之處。本文通過對該作品的分析更加清晰的認識了該作品,也為了解李斯特在《匈牙利狂想曲》中所使用的創作手法提供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