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俊偉
(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仍然會有許多人認為讀譜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但事實并非如此。對于表演者來說,正確的讀譜是一項非常重要并且復雜的工作,是鋼琴學習、教學訓練中必不可少的基礎環節。良好的讀譜習慣不僅包括正確地閱讀譜面上的音符,而且包括作曲家在譜面上標注的所有音樂記號,根據音樂的風格來推斷作曲家的標記所表達的含義,譜面上的所有信息都需要表達,只有滿足了這些要求才能夠更深一層挖掘樂譜背后蘊藏的音樂含義。
經常能夠聽到很多令人振奮的鋼琴演奏,然而,并非所有的表演都是作曲家意圖的準確表現。在與我國老一輩鋼琴演奏家、教育家洪騰教授上課時,洪騰教授曾說,“我們現在聽到了太多虛假的演奏。表演者過分強調外在的、浮夸的表現,卻并沒有表現音樂內在的意義。他們沒有仔細研究偉大作曲家在譜面上留給我們的信息。”布拉津斯基教授曾說,“他從恩師戈登維瑟那里學到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正確地閱讀樂譜。戈登維瑟非常注重讀譜,有時他甚至會變得焦躁不安,會因為學生把十六分音符的時值錯彈成八分音符而對他們怒吼,對于戈登維瑟而言, 這與彈錯音的性質是相同的。布拉津斯基還引用了貝多芬和車爾尼之間的一封書信:我很抱歉對你生氣,但是你——卡爾(車爾尼),作為我的學生,你應該清楚地知道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夠被正確地彈奏出來,因為我已經在樂譜上標注了所有信息。”從中我們能夠看出,讀譜的重要性已被重視了數百年,樂器的學習應該從正確地學習作曲家的標記開始。通過多年的實際教學,筆者總結了幾點學生在讀譜中經常被忽視的問題。 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卻在鋼琴教學中普遍存在,下面就將這些問題一一地加以簡單論述。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經常會出現不看強弱標記的習慣,學生在學習鋼琴的開始就會接觸到如何分辨強弱記號,然而事實上,很多學生會忽略這一點,這樣的問題并不只是出現在初學者當中,甚至已經是高校音樂專業的學生仍然會出現類似的問題。在這里僅以漸強和漸弱記號為例。首先,很多學生對漸強和漸弱記號的意義有一定的誤區,在筆者的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有許多學生會錯誤地認為從作曲家標記漸強記號開始的部分就已經需要彈響彈重,這是不正確的。漸強,顧名思義是漸漸變強,聲音由弱變強,所以,漸強的出發點一定要從弱或輕開始,才能突出聲音變響的過程。如果從漸強記號的標記處就已經彈地非常響,往后的樂句中就沒有再做漸強的空間,也就不存在聲音的對比。同樣,漸弱的意義則是從強變弱,并不是從作曲家標記漸弱記號的開始就彈得很弱。這個看似很簡單而且被反復強調的記號卻仍有不少學生在讀譜中疏忽它。此外,在許多作品中,強弱的變化并不會被作曲家直接標記在譜面上,而是隱伏于旋律背后。這種暗含在樂句中卻沒有被標記出來的強弱關系常常會影響一個句子的整體效果甚至樂句的連貫性,這一點特別體現在鋼琴中連奏部分。例如在一個連奏的樂句中,為了要讓樂句在聽覺上有連奏的效果,應盡量避免隨便在樂句的某個音處彈重音,否則,樂句的連貫性會被打破,也就無所謂連奏。許多教師會一遍一遍地要求學生把樂句彈連貫,甚至讓學生采用了許多肢體上的幫助來使樂句具有連貫性,然而卻忽略了強弱變化這種最有效的方式把樂句彈連貫。例如在莫扎特奏鳴曲K330第一樂章的第一小節的右手部分(譜例1),許多學生在彈奏右手第二至第四個音時,往往彈不連貫,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學生在彈奏第四個音F時加了重音,這就造成原本三個音為一小段的樂句由于重音的添加變成了兩個樂句,即G為一句,F和E為一句。然而,如果在強弱變化上做出對比的話,即F彈奏的音量比第二個G音輕的話,樂句的連奏感自然就會好很多。所以在讀譜過程 中,一定要注意這種沒有被標記出的強弱變化。

譜例1
延長音記號可以說是學生在讀譜中另外一個容易被忽視的記號之一,學生在讀譜時,大部分時間只為尋找正確的音符,然而對其他記號概不理會, 延長音記號就是其中之一。延長音記號,故名思義是延長音符應有的時值,它可以出現在音符中,也可以出現在空拍中,它的存在與否可以改變整個作品的音樂效果,甚至改變作曲家對作品的原本創作意圖。然而,如此重要的符號卻常常被學生忽視。延長音有時存在于一首樂曲的結尾,它可能是作曲家對音樂結束后的一種等待,使音樂漸漸消失,是對作品的一種留戀亦或是一種思考。如果我們不去演奏延長音,這種音樂的意境會被立即打破。而也有不少延長音記號出現在樂曲的空拍中,例如李斯特的作品,這種延長音記號往往像是作曲家的一種冥想或是一種期待,期待著下一個美妙旋律的出現。例如在李斯特《但丁奏鳴曲》中的第289小節,李斯特在整個一小節的空拍上標記了延長音記號,以期待著第290小節旋律的進入。這種等待并不是用節拍器一拍一拍數出來的,它是音樂的一種靈性,一種無法用語言表達而彌漫在空氣中的一種氣息。然而許多學生在演奏中往往只空一小節甚至少于一小節,音樂的靈性和生命力立即被打破,以至于在音樂效果上和作曲家的本意有很大的落差。在《但丁奏鳴曲》中,李斯特在近十個空拍處標注了延長音記號,體現了作曲家對“無聲”音樂的重視。當然,延長音記號在現代作品中出現的例子更是數不勝數。我們在讀譜時更應該加以重視。
在教學中,通常會出現學生直接拿過樂譜演奏,并不注意作曲家標注的速度記號。以至于樂曲的效果和風格與作曲家的本意大相徑庭。速度記號通常標注在樂曲或樂章的開頭部分,當然也同樣會被作曲家標注在樂曲中,以提示表演者樂曲速度或風格的變化。然而,許多學生在演奏中并不按作曲家的速度來演奏,甚至一部分學生在一些自己已經演奏得比較成熟的作品中仍然對作品的速度不能很好地把握。讀譜時不理解速度標記的中文含義;對速度標記的意義含糊不清。首先,在鋼琴作品中,大多數速度記號是用意大利文表示。例如、Allegro, Andante, Presto等這些常用的基本單詞,對于這些單詞,大部分學生能夠知道其含義。然而在有些作曲家的作品中,例如舒曼,他作品中的速度記號基本都用德文表示,而大多數在國內學習鋼琴的學生對于德文接觸并不很多,再加上許多學生本身沒有很好的主觀能動性去查考這些單詞的意義,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作品已經彈熟也不知道作曲家標記的速度的中文含義。筆者在參加一次評審時,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每位選手按規定視奏一部指定的作品,然而幾乎沒有選手能夠順利地演奏出指定視奏曲目的前三行,大家似乎都被比較復雜的音符和節奏所難倒,但其實如果選手都能按照作曲家所標記的Andante來演奏,把速度放慢的話,也許結果就不會這么糟糕,因為幾乎所有的人都是按照Allegro或接近Allegro的速度來演奏,從這一點可以很明顯地反映出選手平時并沒有養成良好的讀譜習慣。此外,也有一部分學生,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很強,能夠很自覺地把不懂的單詞查考明白,然而他們對某個速度的概念并沒有一個清楚的認知,例如有些學生會把速度的中文解釋標記在譜面上,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但在實際中卻并沒有按照相應的速度來演奏,例如在問及何為Andante時,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是行板,讓其在鍵盤上展示時,卻用Allegro的速度彈奏。這種對速度概念模糊的現象是學生讀譜時極為常見的,這一點表明,我們不僅需要具備理解表面現象的能力,更應該有探索其意義的精神。
良好的讀譜習慣需要從學習鋼琴的第一節課就開始養成,其前提是教師自身必須具備良好的學識和音樂修養,才能對學生的讀譜有很高的標準和要求。教師的職責是如何讓學生盡快具備獨立和有效地學習一首新作品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依靠老師的講解,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的讀譜要格外嚴格。樂譜上的每一個細節都有可能是作曲家傳達音樂思想的線索,也是學生獨立完成作品所依賴的重要信息。偉大的俄羅斯鋼琴家和教育家梅扎諾夫曾說,“樂譜內容實際上是一種取之不盡的信息源,我們可以從那里得到平時難以得到的更多信息,特別是當這種信息源屬于杰出作曲家的時候,尤其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