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俊卿 任永進 賀志濤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在國際交往中因為文化背景不同導致的語用錯誤是跨文化交際障礙和摩擦的主要起因。通過對外漢語教學和文化傳播消除偏見、增進理解是國際漢語推廣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多元文化和跨文化教育理念下,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取決于對目的語國歷史、社會、生活方式、價值理念等有較深程度的了解,對不同文化抱有接受和欣賞的態度,在交流過程中能及時調整適應文化沖擊帶來的負面影響。
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國際學生理解中外文化差異、承認文化差異的價值、促進對不同生活方式的理解,通過對不同文化的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和借鑒,盡可能地遏制災難性的跨文化對抗,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友好相處和共同依存。通過民歌學習,國際學生可以在歌曲所營造的交際情境中間接了解中國民風民俗、生活狀態、情感追求和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在學習漢語的同時,養成對中國文化開放、平等、尊重、寬容、客觀的積極態度,逐步理解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語用策略。民歌中所傳遞的文化信息是國際學生了解中國的最便捷的途徑,民歌中存在大量的對唱形式,是對漢語交際最直接真實的體驗,通過反復模唱,加深理解,可以幫助國際學生熟悉漢語語用特點,消除交流顧慮。所以民歌在對外交流中起著文化向導和文化使者的作用,是跨文化交際教育的有效策略。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引入民歌教學,能夠充分利用音樂對語言學習的促進作用。音樂所富有的節奏、韻律和感染力,能幫助學生建立無意識心里傾向,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自然習得相關語言知識。漢語的四聲與民歌較多采用的五級音階具有一脈相承的歷史淵源,對學生漢語語音的學習有直接的影響。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學唱民歌時語調的輕重強弱、同韻腹詞語的反復出現可以強化國際學生漢語語感、語調及發音機能的訓練,解決國際學生漢語聲調和韻腹發音難題。如留學生常見發音困難的“en”母音的練習:“家住(兒就)在太谷(兒就)城,鼓樓(樓樓樓的)東里有家門”(《苦伶仃》太谷民歌);“u”母音練習:“家住(這)山西太原兒府,離城十里呵楊家堡,咱姐妹生來命兒里苦”(《游省城》祁太民歌)等。同時民歌半音較少,詞語發音清晰度高,對國際學生提高漢語聽力水平與聽力敏感度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對漢語初學者而言,民歌的唱詞豐富生動、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將枯燥的詞匯學習融入音樂的曲調旋律中,通過反復唱誦有助于詞匯的掌握。民歌在幫助學生理解實詞、虛詞、詞組構成、近反義詞方面,是二語習得教學過程中非常有效的手段。唱詞中特殊的地域性詞匯和方言土語以及疊詞襯詞的應用,也引起了國際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急急忙忙往外跑,門限高(呀么)撲欄倒,”(《姐妹兩》太原民歌),“三伏的陽婆火(呀)更更(呀呼嘿),哥哥給哖扛長工。(《想哥哥》陽高民歌)”通過教學實踐,學生通過民歌習得口語詞匯、地域特征詞匯和方言詞匯等特殊詞匯方面效果明顯,同時同時山西方言的古樸韻味也在民歌跌宕起伏的旋律和酣暢淋漓的演唱中展現的鮮活親切、意猶未盡,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漢語學習熱情。
語法是國際學生學習漢語最大的障礙,枯燥復雜的語法在引入民歌后學生可以較為輕松地進入學習狀態。民歌整體句式簡單、結構穩定,但也有大量的謂語句與非謂語句、把字句、連動句等。如“小親親來小愛愛,把你那好臉扭過來呀小親格呆”(《親格蛋下河洗衣裳》左權民歌),一出門口碰見日本鬼,把俺們攆進玉茭地呀嘛大娘呀。(《叫大娘》陽泉民歌)疑問句、陳述句、感嘆句和祈使句四類句式在口語交流中受句子的語調和語氣影響,為國際學生的學習造成一定難度。通過民歌中反復出現尤其是同一首民歌中同一句式的重復詠唱,充分體現了句式的特點,強化了對句式的理解。“天上的黃河幾十幾道溝?第幾道溝里臥天牛?天牛頭迎哪方臥,尾巴蕩到什么州(呀么)?什么人放?什么人收?什么人給牛帶過籠頭?什么山上吃過草?撞到什么人的九間樓?什么人出來高聲罵(呀么)?什么人與天牛做了對頭?”(《貨郎對詩》定襄民歌)。復句是漢語語法的難點之一,并列復句、承接復句、遞進復句、假設復句、選擇復句、轉折復句、因果復句、條件復句等句式龐雜,但在民歌中都可以發現相應的類型,為復句的學習營造無意識習得的環境。同時民歌中大量采用比喻、擬人、夸張、排比、雙關、起興等修辭手法。如“要(啦)穿(那)紅來,一身紅,好(啦)比(那)太陽(那)剛(啦)出宮。要(啦)穿(那)黃來,一身黃,好(啦)比(那)黃芥花(那)剛(啦)開上。”(《要穿紅來一身紅》河曲民歌);“百靈靈雀兒繞天飛,你才是哥哥我的說嘴嘴,百靈子雀雀百靈子蛋,你不知妹妹我的沒老漢,百靈子雀雀百靈子窩,你不知哥哥我的沒老婆”(《百靈靈雀兒繞天飛》偏關民歌)。大量學習這些形象生動、情感強烈的語句既促進了學生對修辭的理解,也幫助學生舉一反三地應用了修辭手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音樂氛圍中接觸不同的句式和語法,極大地減輕了他們對漢語的學習焦慮。
通過一個學期的民歌教學實踐,國際學生的漢語語音、詞匯和語法水平都得到了明顯的整體提高,對漢語的學習興趣和信心也與日俱增。民歌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體現出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成為對外漢語教學行之有效的輔助手段。
語言是文化的承載,語言教學的內涵是文化的傳播。民歌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自身的傳播就是中華文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民歌是民俗文化的口頭記錄和形象載體,融匯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和性格, 反映著一個社會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側面的生活剪影, 凝聚著豐厚的文化內涵。民歌作為文化傳播便捷的傳播手段,對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初學者來說,是消除文化差異影響帶來的跨文化交際障礙的有效途徑之一。
山西民歌題材廣泛、風格多樣、語言生動形象、地域特征鮮明。晉北游牧文化、晉中晉商文化和晉南農耕文化等地域特征配合山歌、號子、小調、秧歌和套曲等不同體裁表現出山西各地民歌高亢雄渾、靈活自由或清新柔媚等不同風格,演繹著一幕幕生動鮮活的勞動、生活、愛情畫面,表現了山西人民對命運的抗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中也可以感受到山西人民隱忍、堅毅、淳樸、樂觀的性格特征。山西民歌中所傳遞的風土人情、文學意象、道德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等對國際學生對山西的地方歷史發展、地形地勢、風俗習慣及山西人民的民族性格有了直觀感性的認識。民歌教學在自身傳播的同時對山西地域文化和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起到了輻射和帶動的作用。民歌在漢語國際推廣的過程中,成為國家發展“文化軟實力”戰略的重要舉措,必將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很多經典的國內外民族歌曲如《茉莉花》(中國漢族)、《阿里郎》(中國朝鮮族)《喀秋莎》(俄羅斯)、《櫻花》(日本)等隨著語言教學的發展廣為傳唱。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和中國綜合實力在全球的影響力,漢語和中國傳統文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的關注和研究。在全球化傳播語境下,民歌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的有效手段之一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際民歌大賽、鄉土題材的影視劇插曲、歌舞劇配曲演唱、器樂改編,以及網絡平臺的演出視頻播放等等,民歌確實有了較為有效的多元發展和傳播途徑。近年來對山西民歌的調式調性、歷史背景、藝術特色、演唱方法的研究也層出不窮,通過歌舞劇、影視劇、合唱、器樂改編等各種形式的發掘、保護和傳承的嘗試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2012年以來在以海外孔院為主的對外漢語教學中出現了對中國歌曲引入漢語教學的研究和積極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
山西是民歌的海洋,由文化部組織編纂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山西卷》收錄山西不同題材、體裁的民歌1374首,全方位地反映了山西人民的社會生活、愛情婚姻、革命斗爭等,抒發了對苦難生活的抗爭、對美好愛情的追求以及對歷史人物高尚情操和思想感情的共鳴。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在語言簡明流暢、結構規整、旋律明快、易于學唱的原則上,精心選取了漢語詞匯語法分布均衡、主題豐富體裁多樣、具有濃郁地方色彩風格的民歌10首。這些高亢嘹亮、粗獷舒展的山曲;深情細膩、清純明快的開花調和歡快活潑、風趣詼諧的秧歌都受到了國際學生的喜愛,還通過網絡現代通訊渠道介紹給自己在國外的朋友。
隨著山西經濟轉型發展,文化旅游產業興起,在國家“一帶一路”及教育部關于教育對外開放等一系列政策引領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來晉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引入民歌教學是對二語習得和跨文化交際等相關理論的實踐,是一種有效的語言文化教學手段, 有利于提高留學生語言聽說能力和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減少語用失誤產生的交流障礙和文化沖擊,增強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利于傳播山西民歌,樹立山西文化形象和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