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榕宇
(廣西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3)
廣西勞動人民在從事生產與活動時創造出各種音樂形式,隨著時間的沉淀,這些原生態民歌慢慢的形成了具有壯族特色的音樂體系。壯族的原生態民歌中包含著該民族的文化信仰與生活習俗,具有顯著的民族特征,原生態民歌的唱法唱腔相對于其他歌曲而言較為獨特,若想將這些原生態民歌更好地把握,必須在唱法上下功夫。
壯族原生態民歌的來源是壯族廣大勞動人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創作并流傳下來的歌曲,各種各樣形式的民族原生態曲目都與該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有著緊密聯系,所以在賞析這些原生態民族歌曲時傾聽者能夠在曲子里切實體會到壯族人民在平時的勞動與生活中簡單純樸的品質。一般情況而言,壯族的原生態民歌中注重對修辭手法的使用,根據此狀況,不難發現,壯族的生態民歌不僅僅局限于歌曲的形式來展現民族特色以及文化習俗等,而是以多種藝術形式來彰顯著民族魅力。
壯族人民分布在我國的廣西地區,居住的環境較為特殊,由于地域較廣,分布在不同地域之間的壯族人民也大不相同。因此在民歌方面也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異,從根本上看,雖然地域環境見得差異導致民歌之間也存在著不同,但壯族人民的生活習慣,民族風俗以及風土人情都能在這些原生態的民族歌曲中得以完美的展現。在對這些原生態民歌進行欣賞時,不但會給欣賞者帶來聽覺上的沖擊還可以親身感受到壯族人民所處的地理環境、日常生產生活以及民族風情的諸多方面。
壯族的原生態民歌與人民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所有的曲目都源于壯族人民真情實感的流露與表達。原生態不僅限于歌曲的曲調,更多的是對于歌曲外在的風格特征以及表達形式。早在21世紀初期,原生態唱法就與民族唱法相分離,這次改動曾引起很大轟動與爭議。在此之后的青歌賽的賽場上原生態民歌更加受到關注。直到2013年青歌賽將原生態的組別取消,更引起了廣泛討論。許多業界的專家與學者都對此表態,闡明了自己的看法。原生態的民歌是人民情感的自然流露,以自身的真情實感自然發聲,具有其自己的唱腔以及曲調,還要受到地域間語言差異的影響,因此原生態民歌的唱法與唱腔也不盡相同。雖然現在原生態的唱法并不為當下的主流音樂文化所認可。卻依然是傳承我國民族文化習俗和人文魅力的重要載體,有著我國民族歷史文化的內在,于我國各處秀美風景中傳頌。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般來說藝術的呈現是對某一情感的寄托與精神內涵的展現,用理論與經驗往往無法解釋。原生態民歌在自然與日常生活中產生,因此在演唱時演唱者的感情和體會最為重要。無需任何科學理論的界定,一旦強加則會導致原生態民歌失去其自身韻味,表現形式也會因此受到限制真情實感不能得到表露,原生態民歌的魅力無法得到充分展現。要想保證壯族原生態民歌在演唱時能保持最高水平,必然要對藝術內在與科學理論間做出權衡,兩者雖然相互影響但在實踐中存在明顯差異。
壯族在原生態民歌的演唱過程中,其表露出來的是反應自然與生活的情感,也是來源于自然與生活的藝術。科學理論是無法界定其演唱方式的,但這也并不能夠說明原生態民歌沒有其自身的演唱技巧。將這些曲目稱作原生態民歌的主要原因是,在演唱原生態民歌時要求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所展現的風格以及唱腔技巧等方面都要完全出于民間。由此可見,壯族的原生態民歌已經不局限于特定的演唱風格以及演唱的方式,更是出于壯族人民最原始的最能代表壯族人民風土人情的演唱方法。壯族歌曲中,壯字通常是一帶而過不做重音的,在運腔上講的是某個字在發音后的拖腔部分,根據音樂的時值長分為兩類,其一為一字長音,其二為數個上滑或是下滑音腔組合而成。在收音上咬字發音結束后的收尾部分,又有收音、上滑收音以及下滑收音幾種。音樂時值較短的部分往往不存在長音與拖腔的部分。只存在收音以及咬字發音。假聲色彩也能為歌曲增色不少,通常能與真聲形成震撼的比對效果。入鼻歸韻就是很好地例子,在潤腔上有著鮮明的特點。
研究原生態民歌要對原生態一詞有著明確的認知,壯族的原生態民歌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保留了本民族本土的文化與原始特征,很容易與傳統民歌混淆。在進行原生態民歌的創作時要對壯族人民的所處環境及生活方式有著充足的了解。現如今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原生態民歌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已無法完全依照壯族人民的原始生活方式與環境作為參考。因此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壯族的原生態民歌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異和風格特征。因此要想依據壯族原生態民歌來探究其演唱風格與唱法,必須要深入到壯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切實掌握壯族人民所處環境以及日常活動中。以此來探索壯族人民在進行原生態民歌演唱時的心理活動與感情。
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每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優秀純樸的民歌承載了一方文明,要讓這些藝術能夠更好的流傳與發展要對其進行學習與保護。重復傾聽民歌以此來熟悉音樂的旋律與曲調,將旋律轉化為曲譜,最后對曲子進行綜合分析,從而更快的找出其演唱技巧與唱腔特色。以助于對壯族原生態民歌進行更好的演唱。對傳統民歌的演唱同時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在進行傳統民歌的演唱時務必要了解原生態民歌的特點,把握其在演唱過程中需要拖腔運腔處,進行反復的發聲訓練,對曲子的整體風格能有較為清晰地認知,要掌握歌詞語音部分,最后進行整首歌曲的演唱練習。現如今民族精神文化的建設需要人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在學習壯族原生態民歌時可以探究其產生背景搜索相關資料與介紹,提前了解這些原生態民歌的創作靈感與故事。深入到民歌所產生的環境切身的去體會這些原生態的藝術,把握歌曲中所要傳達出的情感以及內涵。只有充分體會到來自民間的藝術氣息與思想感情才能在演唱時發揮出最好的水平。
壯族人民的原生態民歌出自人民日常生活,和百姓的生活以及民族風土文化相連接,形成了具有獨特演唱風格與技巧的唱法,對歌曲藝術方面而言有著很大的參考與探究價值。廣西地區壯族原生態民歌經久不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有著廣泛的人民基礎,深受廣西地區人們的推崇。壯族原生態民歌作為民間藝術的一種表達,由壯族人民即興發揮創作而成,傳達人們在生活中的各種情感,是勞動人民自己的藝術。在流傳過程中又經過不斷的改善、發展與篩選,更趨于完美。對壯族人民本身來說壯族人民在自家的土地上深深扎根,壯族原生態民歌以此為基礎,在生產、祭祀、慶典中創作出一首又一首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原生態歌曲,有著很高的探索價值,需要社會各方面積極保護與傳承,避免讓這些優秀的藝術蒙塵。
現如今廣西地區經濟轉型,對當地原生態民歌帶來沖擊,這些原生態民歌的發展面臨窘境。為了這些動聽的天籟得以繼續流傳發展,在學習壯族原生態民歌時需深入到壯族人民生產生活的家園,感受其文化魅力風土人情,從而真正理解歌曲中傳達出的情感與內涵,為探究原生態民歌的演唱風格與方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