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東
(山西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山西被稱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在山西擁有眾多的地方音樂形式,其中民歌的存儲量在全國范圍來看也位居前列。山西省從行政區域上劃分為晉南、晉中、晉北,其中晉南、晉中地區民歌的音樂風格較為細膩、委婉,晉北地區民歌的風格較為高亢嘹亮。
中國的民歌儲量豐富,根據不同的標準大約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從民歌的作用和形式上來看可分為高原山歌、勞動號子、稻區“田歌”、城鎮“小調”、云嶺“雙聲”。(從體裁方面來劃分與其相似可分為,號子、山歌、小調)
高原山歌,一般指的是在山間野外勞作時演唱的歌曲,歌唱的節奏非常自由不用配合勞動的節奏音調高亢,山歌這一體裁在中國的流傳度很廣,主要集中在我國的高原地帶。
勞動號子,與山歌最主要的區別在于,演唱沒有山歌那么自由,勞動號子多用于需要群體協作的勞動中,在勞作時勞動者喊出統一的口號,來互相進行動作的協調,以確保勞作有效進行,可分為船工號子、打石號子等等,主要的演唱方式是一人領唱眾人附和,勞動號子這一體裁在全國各地都有普遍的流傳。
稻區“田歌”,主要流行于水稻的產區,在演唱方式上與勞動號子相同都是由一個人領唱眾人附和,在演唱的節奏上較自由與山歌相似,不受勞動者節奏的限制。
城鎮”小調”,該體裁的民歌主要流行于城鎮或集市中,在流傳的過程中經過藝人的加工,因此音樂結構較為完整與勞動號子、稻區“田歌”等相比較藝術性較強。
(二)從地域方面來看可分為客家民歌、陜北民歌、云南民歌
從這一分類標準來看是將民歌根據所主要流傳的區域來進行了較為籠統地劃分,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地域生活的人民其性格氣質是各有迥異的,正是在這不同的地理條件下產生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客家民歌的主要特點體現在了他的語言上,客家民歌使用客家方言演唱與普通話的發音有較大的區別,陜北民歌的特點為音調高亢嘹亮,云南民歌所流形的地方多為少數民族的聚集地,每個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習俗,所以這里的民歌也是風格各異。
就陽高地區來說,陽高地處山西省大同市位于黃土高原地區,就其地理位置來看該處多山地丘陵少河流,交通不發達因此當地的工業不是十分發達,一度淪為貧困縣以大力發展農業為主,陽高地區所流行的民歌主要以山歌和小調為主。
陽高縣擁有悠久的歷史,據記載在西漢時便在此地設置縣級行政單位,時稱高柳縣。直至清順治三年即公元1646年改名為陽高縣,并沿用至今。從地形方面來看,陽高縣三面被大山所環繞,形成了一個盆地相對較閉塞,也因此地理優勢陽高縣的土壤較為肥沃,方便灌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
民歌是勞動者在生產勞動時衍生出的副產品。陽高縣因其地理環境的原因,在農業發展的同時也為地方民間音樂的發展提供了一片沃土。現今流行于陽高地區的主要民間音樂形式有民歌和二人臺藝術。據韓軍老師的《晉之風山西民歌》一書中記載,在大同陽高地區現存民歌有100多首。
從地理形上來看陽高有三面被山包圍著交通不暢,客觀上來說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陽高的經濟的對外交流和發展,文化的發展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該地區的文化也是比較落后的,并一度被定為貧困縣區近年來在國家的各項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經濟環境有所改善。陽高縣被評為“二人臺之鄉” ,二人臺是一種地方戲曲劇種在我國的內蒙,河北等地也有著廣泛的流傳,陽高縣之所以能夠被評為二人臺的故鄉,其原因可能是這里保留了較為傳統、純粹的二人臺表演藝術。依筆者看來可能正是這種相對閉塞的地理環境,也減少了陽高民歌和陽高地方音樂被其他姊妹藝術形式和現代音樂藝術的同化。
一提到山西民歌,大家首先會想到的便是表演藝術家郭蘭英老師,郭蘭英老師成為了近現代山西民歌的代言人,郭蘭英老師用其真誠甜美的聲音,將山西民歌帶到了全國觀眾的眼前。
名人效應自古以來就是一直存在的一個社會現象,在經濟、信息大爆炸的今天許多大商家都在為其品牌的包裝宣傳做文章,不惜花重金請各類明星團體為產品其代言做廣告,為的就是增加民眾的接受度。山西有著悠久的歷史,擁有云岡石窟、五臺山、應縣木塔等眾多的歷史名跡。同樣在文化方面也有許多積淀,山西被稱作為民歌的海洋。
提到石占明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一位致力于山西民歌演唱的民俗歌唱家,以他獨特的原生態嗓音被聽眾所喜愛,在演唱時使用了使用了山西的方言,將山西左權民歌特有的韻味表現的淋漓盡致,憑借一首《桃花紅杏花白》將左權民歌帶到了大眾的視野中。在山西省的各市縣中,左權、河曲、陽高都是民歌儲量的大縣,各縣民歌的儲量都在100首以上,但是近年來左權民歌的知名度和傳唱度遠高于河曲民歌和陽高民歌,筆者認為左權民歌流傳的廣度,與民間歌手的努力和付出是分不開的。同樣也有許多反對的聲音,有人認為以石占明為代表的民俗歌唱家他們太土了不洋氣,無論是聲音還是表演時的舞臺造型,對于這種觀點筆者不敢茍同,山西現存的民歌中,山歌和小調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山歌和小調這些民歌主要的受眾面都是一些普通的勞動者,這些歌曲部分是在勞動時演唱的,用來緩解勞動的疲憊,有的是在勞作后演唱用來抒發自己的感慨。民歌源于生活正是這種簡單自由的演唱表演方式,沒有束縛住廣大勞動者給了他們廣闊的創作天地。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求后,更多的人開始對追求精神享受,茶余飯后聽音樂、看電影等娛樂方式開始走進了普通勞動者的生活中。現在任何的娛樂模式都在和經濟效益掛鉤,為了滿足受眾的欣賞欲望各大演出團體都在尋求新奇的音樂形式。
流行音樂是近代產生的一種音樂形式,憑借著個性自由的音樂形式,色彩性的和聲配置,受到了年輕人的喜愛和追捧。現在消費的主要群體是80、90后,還有冉冉升起的00后大軍,為了迎合市場提高經濟收入大批的音樂創作者加入了現代音樂的行列,也有很多人為了出新博眼球,將老歌新唱用傳統的音樂配上現代化的器樂伴奏,在這種新的嘗試下確實產生了部分較好的作品,但大部分的作品卻既失去了傳統音樂的元素又沒有現代音樂的影子。
在流行音樂的沖擊下,不僅僅是民歌還有許多傳統的音樂形式都在逐步的淡化出我們的視野中。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文化,而民歌和地方音樂則是其不同地域的一個文化縮影,是民族、地域的象征。當然保留傳統的音樂形式并不是一味的守舊,不是排斥一切的新生事物,社會在不斷的進步,文化在不斷的發展,傳統的文化,傳統的音樂形式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
山西被稱為“民歌的海洋”,其民歌的存儲量在全國也是名列前茅的,而雁北陽高地區的民歌量也有百首以上,但能夠被大家熟知的卻寥寥無幾,筆者認為這種現象的產生和當地的地理人文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在加上現代西方文明的沖擊,為陽高民歌的傳播產生了一定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