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蔚
(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天津 300000)
在李斯特的鋼琴音樂創作中,協奏曲一直是他最重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筆。其中,降E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是藝術性與技巧性完美結合的典范。在這首作品中,充分體現了李斯特鋼琴演奏大師風范,同時又包含了浪漫主義的情懷。音樂的諧謔性和浪漫主義思維并存,對比十分鮮明而使人印象深刻。但是如果要想很好地把握和演奏出樂曲中所包含的音樂思想以及充分還原和表達李斯特的本意,就需要有良好的演奏技巧的支持。然而,世界知名鋼琴家們都用自己的理解重新詮釋過這首作品,各有千秋,雖然大體風格一致,但細節處理和對音樂的理解卻不盡相同。而中國鋼琴演奏水平在近些年來的進步可謂有目共睹,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卓越的鋼琴家,其中年輕的郎朗、李云迪和王羽佳尤為受人矚目。筆者希望通過研究,從李斯特這首協奏曲的音樂表達和技術相結合的角度出發,探討不同的中國鋼琴家演奏版本風格的不同。這對今后更好地學習和演奏李斯特第一鋼琴協奏曲乃至李斯特的其他音樂作品有著深遠的意義。
對于速度和清晰度,筆者以樂章分段,每個樂章挑選了幾處具有代表性技術的段落著重進行了對比。第一、二樂章的技術類型相對較少,而第三、四樂章連接緊密,技術類型又相對類似,故將第一、二樂章放在一起,第三、四樂章放在一起進行比較。
第一樂章剛開始的部分,從第5小節到51小節,三位鋼琴家演奏的速度有著一定的不同。郎朗演奏該段落時,一開始速度比較適中,加速比較猛烈,最高速度十分驚人,而李云迪一開始的速度相對稍快,而加速顯得比較穩重。王羽佳則表現得更為自然,沒有讓人感到明顯的速度上的明顯變化。而就整個樂章的前半部分而言,郎朗和王羽佳在速度選擇方面顯得相對沉穩,僅在需要的地方進行提速,李云迪則從一開始就比較富有激情。單音跑動方面,郎朗和李云迪的演奏都是清晰的、毫不含糊的,可以說是質量過硬,而王羽佳的單音跑動則給人一種“需要重新定義清晰度”的感覺。她將音符之間的連接處理的十分精妙,既不失連貫,又保有凌駕于普通演奏法之上的絕對清晰度,讓筆者深深折服。
80小節開始的連續大和弦主題,朗朗的初速度和加速度都表現出了十足的動力,每個和弦的聲音都十分清晰。李云迪的加速更為驚人,最高速度和弦連接接近單音跑動的速度,并且清晰度依舊優秀。王羽佳的速度則顯得尤為自然,加速和拉寬處理自然到都沒有太引起人們的注意。
第二樂章的前端由于是較長的慢板,李云迪和王羽佳在整體速度上的把握相差不多,筆者認為速度十分合理,感官上覺得比較舒服。郎朗的演奏則更為舒緩,起始速度相對慢了一些,不過音色和情緒的控制做得相當精妙,所以沒有任何的不妥。
樂章的最后顫音部分(56小節到75小節),郎朗和王羽佳的速度相仿,舒適清晰,如源泉般流淌,李云迪的顫音是三個版本中最快的一個,而且也表現得足夠輕松,有其自身的特點。就筆者個人而言,對兩種速度的詮釋都很欣賞。
第三樂章,整體是比較詼諧的氛圍,郎朗的演奏所選用的速度,包括演奏方式都不是很快,但是充滿了詼諧和輕松的感覺,每個音符雖然很清晰,但是連貫性格外好,不愧為一代大師。李云迪的演奏起始速度相差不大,但是之后速度變化較為平緩,整體維持在一個較高的速度,所以有的時候會稍稍犧牲一點點清晰度,但技術也十分了得。王羽佳的演奏速度起始并不快,但是后期起伏相對明顯,得益于在單音跑動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王羽佳的每個音色都十分清晰可聞,變化明顯而又不失音質,清晰度可以說是三個版本里最高的。
第四樂章,從第19小節開始,朗朗的速度也是不緊不慢,每一個關鍵音和強拍的時值都十分飽滿,從第64小節處開始,慢慢進入加速狀態,速度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清晰度絲毫未減。73小節處開始正式加速,感覺就像火車再次進入沖刺階段。直到樂章最后都保持了極為驚人的速度和清晰度,然而郎朗的演奏沒有絲毫的吃力,技術水平讓人折服。李云迪在樂章開頭第19小節開始速度稍稍偏慢,拉伸處理明顯,每個重拍都給予了足夠的重視,讓人十分過癮。30小節開始,速度明顯提升,直到最后的加速段落,速度一直在穩步上升。可能是由于視頻版本的錄音效果不夠理想的緣故,也可能是李云迪當天稍顯激動,干凈程度和清晰度上雖然保持有一貫的水準,但有些細節地方略顯不夠干凈。王羽佳樂章剛開始速度稍稍偏快,拉伸更為明顯。30交接開始速度變得穩重而又不失輕松的氛圍,清晰度一如既往的干凈利落。進入加速段落后,王羽佳也顯示出了較為狂熱的一面,速度接近急速,可能由于速度過快的原因,清晰度相對前面的部分也是稍稍有些下降,但已是十分驚人。
郎朗演奏的演奏版本可以說是我聽過的最吸引人的版本了,而李云迪所演奏的版本,某些時候顯示出些許肖邦的風格。王羽佳的演奏風格和技術特點兼具男性的剛猛和女性的輕柔,當今世界樂壇上也很難有人可以超越,有時候簡直就是“女漢子”。
先說郎朗的演奏版本。第一樂章,剛開始的速度十分莊嚴穩重,隨后第17小節開始的連續和弦上行加速充滿了動力,感官上給人一種火車起步的雄厚有力、加速穩定又有信心的感覺。第25小節雙手的平行音階上行音色漸變,溫柔而又不失華麗。之后的段落強弱對比很有邏輯,華彩小音符部分清晰并富有彈性。45小節處開始和單簧管配合的樂句浪漫抒情,充滿詩情畫意而又不顯拖沓。副部主題和樂隊的配合可以用完美來形容,交相呼應此起彼伏,宛如跌宕起伏的劇情一般扣人心弦,緊隨其后的66小節開始是快速啟動的模進樂句,輕巧卻又帶有迷一般的音色。而后80小節開始的主題段落大和弦對于郎朗來說如同小兒科一般十分輕松,和弦干凈利落,啟動動力再現,穩定而又強大,帶來十分輝煌的效果。從109小節開始,第一樂章結束部分,鋼琴成為襯托樂隊的部分,起伏把握十分到位,指尖輕易劃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音色。最后118小節處半音階上行被郎朗夸張的做了一個過渡平滑的突強,在漸漸消失的美妙音色中結束了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在帶有些許凝重和悲壯的樂隊氣氛下,鋼琴開始轉為柔美且令人浮想聯翩的強烈畫面感段落。伴隨著李斯特所寫的夢幻般的和聲和郎朗柔情至極的音色,仿佛勾起了多年以前美好的回憶以及對未來的憧憬。值得一提的是,從20小節開始,整個段落結束部分,郎朗對于氣息的掌控以及對整體速度上減慢處理表現得非常冷靜并且沉得住氣,沒有絲毫的焦急也無一點猶豫,彰顯大師風范。35小節開始在提琴緊促的顫音襯托下,郎朗以他堅定的音色,再現了一種緊張感,并且以他自己的方式詮釋了李斯特在此處的一種類似宣敘的情緒。而在56小節開始的一長段右手帶有旋律音的連續顫音段落,郎朗的功力盡顯無疑,顫音沒有絲毫動搖,而左手的伴奏也近乎歌唱式的與樂隊完全融入一體,效果用完美來形容并不為過。樂章在一個半音上行變化中意猶未盡的結束,有種拋磚引玉的感覺,緊接著開始了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一開始,郎朗就以輕松而又俏皮的方式詮釋了李斯特式的諧謔,音色清脆又干凈,仿佛是在玉盤上灑落的水晶顆粒。23小節開始,多數地方李斯特寫了很多對比性效果的樂句樂段,增加詼諧的氣氛,例如雙手連續小串的平行下行,加之郎朗撩動的姿勢和手指,詼諧俏皮而又有一絲絲的炫耀,表現得淋漓盡致。90小節雙手的連續三連音段落,可以看出郎朗的手指基本功依然,輕重緩急和音色變化對于郎朗來說是一種簡單的游戲。樂章的最后116小節開始,連續大和弦部分和顫音部分又成了郎朗的表演時間,無論是哪種困難技術類型在郎朗的演奏中永遠給人一種輕松搞定的驚嘆感,樂章在連續和弦中直接進入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可以說是李斯特更具有代表性的技術集合體。開始堅定有力的八度進行,又是一種具有宣言感的段落,郎朗標志性的渾厚音色得以充分展現。
之后第30小節的右手主題部分郎朗的演奏是比較清脆堅定而又不失俏皮的音色,其中幾句模進上行的雙手交替樂句十分引人注意,郎朗的處理可以說是幾乎每兩個音之間都有變化,所以帶來一種魔術般的、令人琢磨不透卻又感覺十分具有特點的魅力感。64小節連續的輪指技術以及之后的主題,郎朗的音色表現也是一直充滿了變化和對比,隨后加速進入到最后的沖刺部分,節奏感把握和加速程度拿捏得十分特體,和樂隊互相襯托,將全曲推向最后的高潮,整個樂曲最后部分的雙手下行音階,一瀉千里,飛流直下,緊接著又以動力十足的八度和弦連續前進,郎朗自行改編了結尾,增加了幾個和旋,和樂隊完全相同的步調無比輝煌的結束了整個協奏曲,全曲一氣呵成,霸氣完美。
再看李云迪的版本,第一樂章開始,連續的大和弦連接十分緊密,具有比較強烈的速度感,19小節開始的大和弦連續上行則稍顯急促。李云迪所演奏的和弦以及單音跑動,具有自己獨特的音色,這一點在之后的抒情段落有著充分的表現。在樂隊唯美的襯托下,李云迪用他自己獨特的音色,詮釋了他心目中李斯特的浪漫。他的敘說如歌如訴,慢版的每一個音符都充滿了情感,讓人感受到了如同肖邦一般的詩人氣質。隨后第66小節開始的快速啟動段落,李云迪同樣展現出了過人的技巧,同時又充滿了陽剛之氣。而80小節之后如同華彩一般的連續大和弦段落,李云迪的處理相對其他鋼琴家而言,顯得更為學院派,整體的速度也十分穩定。值得一提的是,李云迪的大和弦連接速度十分驚人,同時音色也十分透亮,給人信心十分堅定的感覺,展現李云迪非同一般的功力。在樂章的最后,109小節開始,襯著樂隊的主題,李云迪的連續音符跑動也是十分清晰,音色漸變舒緩,在漸漸消失半音階上行中,漂亮的結束了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剛開始,樂隊進行的速度相對比較穩重,整體感覺比較莊嚴。第9小節處鋼琴部分一開始,李云迪所表現出來的音樂情懷,既帶有一絲絲肖邦的風度,又具備李斯特的男性陽剛氣質,雖然是慢版,但是每一個音符都十分飽滿有力,給人感覺充滿了年輕的朝氣。緊接著的第35小節開始快速跑動段落,李云迪的把握張弛有度,技藝精湛。筆者認為,直到最后56小節的顫音段落,李云迪的演奏都十分的規范,無論是音色表現還是到音樂把握以及技術的運用,完全可以用“教科書式的演奏”來形容。而最后的顫音段落,李云迪的手指運動幅度非常小,而顫音的速度也十分快速,并且交替使用,二三指、四五指、三四指等,其中銜接十分流暢,和左手的配合也天衣無縫,展現了李云迪過人的精湛技巧。
整個第三樂章,李云迪的演奏可以用激情澎湃來形容。第10小節樂章剛開始,李云迪并沒有大量運用音色的變化來烘托諧謔的氣氛,而是以十分精湛的技巧輕松演繹了整個開始的段落。值得一提的是,幾次由強到弱的變化做得十分到位,而強大且快速的和弦推起來的高潮部分,李云迪以其獨特的充滿陽剛之氣的音色,再現了他心目中的李斯特情懷。最后的連續八度和弦段落,李云迪的演奏充滿了速度感,同時也展現出男性的熱血激情。
第四樂章一開始,李云迪的和弦演奏就給筆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每一個和弦都十分扎實,力度也非常飽滿,張弛有度,強弱對比表現明顯,給人以一種非常有信心的穩定和扎實的感覺。46小節之后的快速段落,李云迪展現出了過人的指尖功力,在保持高速的跑動下還能做到每一個音符十分的清晰的表達,沒有一絲的猶豫,也沒有任何含糊。最有代表性的就是64小節處右手的輪指部分,以驚人的速度和清晰度,再一次向人們展示了肖邦鋼琴大賽冠軍的實力。而到了樂章的最后,隨著速度的提升,演奏的難度也隨之上升。李云迪并沒有表現出任何的疲軟,依舊展現了堅定的和弦演奏和超快的速度。最后在李云迪十分帥氣且霸氣的收尾動作下,完美的結束了全部樂章的演奏。
王羽佳的版本,第一樂章的大和弦部分就充分體現了王羽佳在力度和爆發力方面的驚人強度,和男性鋼琴家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第40小節開始的華彩小音符段落,王羽佳的技術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每一個音符都十分清晰而又有流動感,速度力度取得了完美的平衡,同時保持了驚人的清晰度和音色,控制能力世界一流。46小節開始的抒情段落部分,王羽佳的處理一如既往的注重音色。一般鋼琴家們處理抒情樂段會用到兩種方式,一種是在演奏中通過更大的強弱對比和更多的肢體動作,對樂句的音符變化處理更為細膩,給人感覺每個音符都融入飽滿的情感,對音色的控制往往隨情感的波動而產生細微的變化,大段落的音色整體保持較為統一的感覺,總而言之是注重細節和情感的飽滿。而另一種則是主要通過對音色的整體控制和樂句細節的音色變化來渲染氣氛,通過音色來抒發情感的方式。王羽佳屬于后者,而且發揮得淋漓盡致,音色變化可以用隨心所欲來形容,將整個抒情段落表現得美輪美奐。66小節開始的快速啟動音色清晰飽滿而又十分輕快,動力強勁,節奏感十分明顯。和樂隊的配合方面,王羽佳的超強動力和技術,帶來了極強的速度感,有時候樂隊都會有稍微的落后。107小節處的solo段落,王羽佳的音色總是堅定有力又充滿了變化,完全就是“大珠小珠落玉盤”。樂章最后109小節開始在鋼琴為樂隊襯托的大波浪樂句中,伴隨著王羽佳十分清晰而又連綿起伏起伏的音色結束。
第二樂章,樂隊主題過后,第9小節開始,王羽佳用十分飽滿的音色和精心安排的變化詮釋了激動的感情。第35小節開始的緊張氣氛段落,王羽佳的速度把握得比較穩重,并沒有急于表達。顫音段落值得一體的是,王羽佳的顫音音色十分透亮,左手的分解和弦十分飽滿和清晰,有一種清泉噴涌的純凈感。
第三樂章,樂章一開始王羽佳就用犀利的音色和變化營造了一個十分戲劇化的氣氛,技術也是綽綽有余,無論是多么快速和復雜的音型都絲毫沒有損失音符的清晰度。也正是因為如此,犀利的演奏帶來的是十分夸張的對比和諧謔性。第75小節開始的和弦段落也是一氣呵成,爆發力和堅定程度勝過許多男性鋼琴家。樂章在王羽佳毫不猶豫的大和弦沖鋒下輝煌的進入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剛開始的部分,幾個堅定的大和弦,筆者認為,王羽佳的絕對力量在某些時候確實還稍稍小于男性鋼琴家,不過在女性中已是十分了得。30小節開始的主題段落,音色對比一如既往的清晰和犀利,手指的堅定程度也是遠超常人。第88小節開始的加速段落更是將全曲的速度和氣氛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整個段落在極高的速度下依舊有著驚人對比和清晰度,實在讓人嘆為觀止。全曲也在王羽佳充滿激情的演奏下華麗的畫上了句號。
李斯特的鋼琴作品音樂性與技術性都十分艱深。郎朗的演奏富有浪漫情調,音色溫柔,明暗對比明顯,技術強大游刃有余,演奏隨心所欲卻又符合章法,總體把握十分到位。李云迪的演奏富有年輕的活力,情緒高昂激動,雖然偶有肖邦的感覺,但是整體演奏中規中矩,是廣大鋼琴學習者的范本。王羽佳的演奏音色變化極其豐富,清晰度之高令人驚嘆,同時在音色對比下襯托出情緒上的變化,技術可謂無懈可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