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琪
(中國海洋大學,山東 青島 266100)
在1981年至2000年間公開發表的文章中,并未有關于歌劇《傷逝》中唱段的研究,研究者們大多從個人角度抒發對歌劇《傷逝》的觀感或對施光南的歌劇創作風格進行分析,其中有三篇極具代表性。《新歌劇的新成果——觀看歌劇〈傷逝〉有感》(《人民音樂》1981年11期)是國內第一篇關于本論題的文章,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李煥之表達了自己觀看歌劇后的所思所想,并從劇情結構、音樂結構的設定,唱段對人物性格的塑造、及歌劇創作手法對新中國歌劇創作的啟示等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汪毓和創作的《抒發出千千萬萬人民心聲的音樂——從幾首抒情歌曲和歌劇〈傷逝〉談對施光南藝術風格的淺見》(《人民音樂》1994年09期)一文在劇情結構、音樂結構的設定等方面觀點與前者相仿,且均對歌劇的唱段創作給予了高度贊揚,但對歌劇的樂隊音樂部分持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李煥之認為《傷逝》的樂隊音樂略顯平淡,未能將器樂藝術的魅力更精致地發揮出來。而汪毓和認為,施光南打破了以往歌劇分幕分場的習慣,在音樂結構上適當注入了大型器樂創作奏鳴曲式的結構原則,突出了整部歌劇的音樂性及抒情性,有利于歌劇音樂結構的嚴謹統一。筆者認為,在一部歌劇中,聲樂與器樂的魅力在于其結合起來所呈現出的整體效果,無論聲樂還是器樂,均是歌劇立意、結構的表現,無法將其與劇情分割。居其宏發表在《人民音樂》1999年第4期的文章《歌劇情節:從〈傷逝〉到〈屈原〉——簡評施光南的歌劇創作》,則從音樂、戲劇結構等方面將兩部歌劇進行了共性與個性的對比分析,并針對二十世紀中國歌劇藝術作品中存在的問題抒發了個人的獨到見解。
孫曉春的《子君詠嘆調的音樂形象與藝術處理》(《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0增刊》)一文是國內首篇關于歌劇《傷逝》中人物唱段分析的文章。文章以歌劇《傷逝》中女主角子君的詠嘆調《風蕭瑟》《不幸的人生》為研究對象,從詠嘆調的劇情背景、音樂形象的塑造、藝術處理三個方面,著重探討了女主角的內心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并對詠嘆調的音樂形象塑造和演唱藝術處理提出了個人見解。
2000年后,關于施光南歌劇《傷逝》的研究成果尤為集中,現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擇要加以整理、論述。
歌劇《傷逝》中只有兩個角色,涓生(男高音)及子君(女高音),但作者獨具匠心地安排了一個女中音歌者和一個男中音歌者作為旁唱,以補充子君和涓生的內心獨白,并構成了完整的四重唱。研究者們在研究歌劇中人物性格時,通常采用唱段分析的方法對劇中人物的音樂形象、表現手法等方面進行詮釋,表演專業的研究者會在文章中抒發個人對臺詞、演唱的表演經驗與體會。
關于女主角子君的分析研究共有70篇,大多從劇中子君演唱的唱段《一抹夕陽》《風蕭瑟》《不幸的人生》中選取一至三首進行音樂、形象、情感分析及演唱探究。其中,敖錘的碩士論文《歌劇〈傷逝〉人物形象與演唱研究——以子君三首詠嘆調為例》在進行人物形象與唱段分析的同時,從宏觀角度對施光南歌劇唱段中抒情性、民族性的體現及歌劇的美學價值進行論述。而雷秀蓮的碩士學位論文《女性主義視角下歌劇〈傷逝〉中“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一文,在常規的唱段分析中加入了對人物形象的深刻剖析。文章從女性主義視角出發,與男性主義視角下的子君形象進行對比,突出了子君少女時單純溫良、追逐愛情時勇敢無畏、愛情生活中甘于奉獻等人物性格特征,并對女性主義下“子君”人物形象的愛情審美價值、悲劇性審美價值等方面進行了分析闡述。
此外,6篇文章內容與演唱版本相關。兩篇碩士論文對殷秀梅詮釋的“子君”角色進行了分析:金翠萍的《探究殷秀梅在歌劇〈傷逝〉中對子君的形象塑造》一文對殷秀梅所飾演的“子君”形象及殷秀梅獨有的“民歌美唱”的唱法進行了整體研究;張藝則在《殷秀梅、萬山紅〈不幸的人生〉演唱版本比較研究》中主要對兩位歌唱家演唱的子君唱段《不幸的人生》進行了深入比較。歌唱家王瑩在《我演歌劇〈傷逝〉》(《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中,從扮演者的角度論述了如何更貼近魯迅原作地詮釋“子君”人物形象。
同“子君”的相關研究成果數量相比,關于男主角涓生的研究成果則較少,僅有6篇,且同關于子君的研究類似,主要集中于人物形象及唱段的分析。其中較為突出的是:韓鈞宇的碩士論文《歌劇〈傷逝〉男主角涓生的演唱分析》,文章把人物形象分為“三象”:視聽具象、個體心象、形而上象,從人物具體的“聲”到個體的“心”再到抽象的社會評論觀,對涓生的主要唱段進行了分解與探討,并結合自身表演經驗,從舞臺視角、情感視角和歷史視角討論了角色理解與演唱效果的關系,對人物形象的特點和其表現手法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關于歌劇《傷逝》中重唱作品的專題研究也相對較少,僅有4篇,其中較為細致的是:楊靖的碩士論文《歌劇〈傷逝〉重唱作品的演唱分析》,文章著重分析了重唱在劇中的布局發展及對劇情發展的作用,并對重唱音樂的調性、織體、聲部、音色及演唱、情緒等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
在音樂風格的研究方面,有12篇公開發表的文章。文章雖以“歌劇的音樂特征”或“音樂風格”等音樂藝術元素為主題,但仍多以唱段選段、重唱等為主要內容,不足以支撐全劇的音樂特征分析。
在對文學特征及歷史價值方向研究文獻的梳理過程中,筆者發現,兩部分內容在文章論題及結構的設置中多有重合,但仍可根據研究的不同側重方向進行分類研究。
從文學特征方向來說,宋丹妮的碩士論文《從文字到音樂的悲劇闡釋——小說與歌劇〈傷逝〉藝術手法的比較研究》通過對小說原著與歌劇《傷逝》的比較研究,闡述了好的文學創作對于《傷逝》歌劇劇本、臺詞及音樂創作的潛在影響。郭霞在碩士論文《歌劇〈傷逝〉的詮釋學分析與文化解讀》中對歌劇腳本進行了詮釋學分析,并從文化角度解讀了歌劇《傷逝》的藝術價值、社會和人性反思、悲劇美學等延伸性意義。
從歷史價值的角度進行劇目分析的文獻有15篇。余佳的碩士論文《歌劇〈傷逝〉的藝術特征及其對中國歌劇發展的啟示》較具代表性,文章在第三部分概述了20世紀80-90年代中國歌劇發展概況及《傷逝》的創作方式和創作思維對當今中國歌劇創作的啟示、現實意義和積極作用。
1.與國內歌劇的比較研究
張聰慧在其碩士論文《中國歌劇典型女性形象及其演唱風格》中從歌劇作品的體裁多樣化、審美開放化、結構新穎化等方面闡述了《傷逝》及《原野》在中國歌劇發展潮流中的重要地位,并通過對中國歌劇典型女性角色的形象特征、主要唱段風格對人物形象的烘托兩方面的分析,從表演角度論述了對以“子君”“金子”等為代表的不同風格女性人物演唱風格的把握。
2.跨文化的比較研究
賀藝戎的《中外女性悲劇角色“托斯卡”與“子君”音樂形象的比較研究》與林婕的《歌劇〈奧賽羅〉中黛絲德蒙娜和歌劇〈傷逝〉中子君女性悲劇角色的音樂形象塑造》均把視角放在西方歌劇中的女性人物與“子君”的形象對比分析上,且著重強調了人物所蘊含的悲劇性。
以上對1981年至今關于施光南歌劇《傷逝》研究成果的簡單梳理與歸納,難免有疏漏之處,筆者將在后期的研究中不斷進行充實與完善。縱觀近四十年以來的相關研究成果不難發現,盡管數量可觀,但在文章內容上也多有重復,只有個別的文章對內容有較為精細的研究。對個別論題的研究不夠深入,如對施光南歌劇作品的整體把握;歌劇《傷逝》的整體音樂特征分析;歌劇《傷逝》的文學性、時代性、民族性特征分析;歌劇《傷逝》的歷史價值等等。
本次對施光南歌劇《傷逝》研究綜述的意義在于總結前人研究的經驗,避免走入研究的誤區;通過公開發表的論文判斷研究的趨勢與價值,為筆者今后的論文寫作打下基礎;了解論文寫作必須言之有物,有創新、有發展,盡可能避免無意義的重復;同時,也要豐富筆者自身的文化素養,寫出有深度及研究意義的文章,避免學術研究只停留在表面的現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