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江
(中北大學藝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
《嘉陵江上》的作曲者是賀綠汀(1903.7—1999.4.27)湖南人,是我國著名的音樂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31年他考入上海國立音專跟隨黃自先生學習作曲技法。其創作的作品結構嚴謹,特色鮮明,音樂的邏輯性和藝術性很強。他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音樂作品,其中包括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六首鋼琴曲和近百首的歌曲等。賀綠汀一生為了人民的事業而奮斗,歌頌正義、光明,是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一位非常偉大的作曲家,其為中國音樂的發展做出的貢獻不可磨滅。
《嘉陵江上》的詞作者是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遼寧昌圖人,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小說家,曾擔任北京作家協會的副主席。《嘉陵江上》是作者1939年在重慶創作的一首散文詩,歌詞內容反映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破碎的悲痛之情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和希望,后經賀綠汀譜曲創作出了這首著名的藝術歌曲《嘉陵江上》。抗日戰爭時期,賀綠汀接受了前往抗戰后方重慶宣傳黨的思想文化的任務。當時作者住的地方離長江很近,而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他經常能見到從全國各地逃散過來的難民所乘坐的船只、江上漂浮的戰士和人民的尸體等悲慘的景象。而這樣滿目瘡痍的畫面,深深激發了作者的愛國情懷,并想通過音樂將這種情感抒發出來。這時,有朋友將端木蕻良的詩作《嘉陵江上》轉交給了他,希望他能借此詩作創作出一首鼓舞人心,宣傳抗日思想的歌曲。而當賀綠汀先生拿到首部詩作后,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深深的觸動了他,并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作者進行了多次譜曲,曾幾次放棄,覺得不能完美地表達出內心的情感。而在多次反復的研讀詩句后,作者終于找到了靈感,思路清晰了起來。根據詩詞的韻腳、語調、節奏的變化等創作出了動人優美的旋律,也將情感充分的融匯其中,《嘉陵江上》這首歌曲隨著作者的不斷研讀、不斷努力而誕生出來,并廣為流傳,成為了一首優秀的聲樂作品。
《嘉陵江上》這首作品采用的是二段體的曲式結構,歌曲內容段落的劃分基本是跟隨歌詞內容來進行劃分的。第一段的情感基調是悲傷的,樂句的音符多運用了三連音的音型構成,也有著感嘆型的長音、拖腔等,這些創作手法的運用都充分表達了作者對于山河破碎,祖國人民流離失所的悲傷和惋惜之情。而歌曲的第二段則是表達對于未來的憧憬希望和希望抗戰勝利的決心,較多的運用了弱拍上的八分音符來進行旋律的進行,準確地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情感。
整首作品的調性以b小調為主,樂曲經過鋼琴伴奏的引子牽出了音樂的情緒。歌詞第一句就簡單直接的表達出了悲傷和憤慨的情緒,“敵人打到了我的村莊”這一句中,在結構上沒有體現出結束性,而在隨后一句歌詞結束后,音樂才出現了一個b小調上的完全終止式。從“田”字開始,歌曲旋律走向了下行,而唱到了“羊”字時,旋律線又開始上行。之后的“徘徊在嘉陵江上,聞到泥土的芳香”兩句歌詞,第一句結束在了#f音上,第二句結束在#c音上,并使用了屬和弦在高音區上持續地進行演奏,音樂柔美動人。接下來的歌詞中提到流水和月亮,這時歌曲的調性發生了改變,從b小調轉變成了G大調,這里將流水和月色的美景展示了出來,是帶有感嘆型的抒情樂句。緊隨其后的一句“我已經失去了一切歡笑和夢想”調性回歸b小調,再一次將悲傷的情緒牽引了出來,音樂的旋律線開始下行,這一樂句到這里還沒有正式的結束,隨后又出現了結構上的擴充,歌詞“都仿佛流在我的心上”伴隨著旋律的上行,就此結束了歌曲的第一段。從這一段中我們可以看出,這部分的情感基調主要是以悲傷為主的,其中很多處運用了感嘆的語氣,為歌曲的后半部分內容也做出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和引導作用。
歌曲的第二段展現出來的旋律特點和情感基調與第一段有了很大的對比,旋律的部分主要持續在中高音區,其音樂的情緒也變得激昂澎湃了起來。作品的第二段在音符上多運用了八分音符的反復和弦,開始時的調性也發生了改變,從b小調轉變為e小調。第一句弱起,通過歌詞中比喻的手法充分體現了作者想要拯救家國,拯救人民的深切愿望,隨后一句的旋律突然變強,在“餓瘦了的羔羊”一句轉入了G大調,情緒激動了起來。接下里的旋律音符下行到了低音區,這里體現出了作者強烈堅定的決心,要從敵人的槍口下拯救受苦受難的人民。隨后重復的一句“我必須回去”旋律回到高音區,再一次強調了作者的決心和強烈的愿景。這里也是整首歌曲最高潮的部分,強烈地表達了作者的愿望和想要借歌曲抒發出來的情感。最后兩句歌詞,調性回歸為b小調,點明了全曲的核心,也與開頭相呼應,表達了對抗戰勝利的渴望和美好未來的憧憬,全曲也就此落下帷幕。
這首作品的旋律基調非常沉穩,總體風格上,作者運用了類似介于宣敘調和詠嘆調之間的音調風格,音樂的旋律線是順著歌詞內容的特點和韻腳變化等進行的。音樂的前奏進來時,運用了一個八度的跳進,隨后是大小增二度和四度的一個下行,這一豪邁的曲調直接點明了全曲悲壯的主題。接下來是一個六度的跳進,在樂句的結尾處使用了一個二度下行的長音,表達出了深沉悲傷和無奈的情緒。作品中多運用了有規律的長短音和拖腔以及裝飾音和連音,將悲傷憤慨的情緒進一步的渲染了出來,使音樂的完整性、歌唱性和邏輯性體現得淋漓盡致。第二段的旋律音調和結構相比第一段有著很大不同,旋律起伏相對不大,基本保持了一個上行的旋律線,曲調尤為激昂。而這一段中調式的變化運用也很突出,從思念,悲傷的情緒過渡到憤怒,再到最后高潮部分將這種憤怒最大化地表現出來,把抒情作品的特點和情感表達得非常完美。
這首作品的調式風格采用的是吉普賽音階調式,最明顯的特質是自身存在兩個增二度的音程。作品采用b小調來配合詩詞內容中悲傷情緒的宣泄,前奏部分的八度跳進也能很好的說明這一點。當旋律進行到屬音時,情緒愈發的悲傷凄涼,將觀眾的情緒很好的帶入了進來。而其中e小調和G大調的運用相當出彩,完全符合歌詞內容中情緒的遞進,從悲傷中醒悟,化憤怒為力量,把抗戰的決心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表達了出來。
《嘉陵江上》的伴奏織體也有著自身很鮮明的特色,其短音、長音和柱式和弦的運用相當豐富多采。這首作品的伴奏相對來說比較自由一些,在演奏時,需要配合演唱者自身的情感變化、演唱速度和音色風格的變化等來進行。而演奏時也應該注意到保持音樂的歌唱性和連續性,將作品的完整性和藝術表現力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在這首作品的鋼琴伴奏中,沒有特別復雜的織體,作者更多在意的是演唱者和伴奏之間的契合度,更注重兩者配合間情感的傳達。前奏部分的八度跳進下行到屬音,之后運用了線性織體進行屬音的回歸,從低音區向高音區的轉換,將歌曲的中心思想感情完美的呈現出來。緊隨其后的是三個小節柱式和弦進行,而歌曲第一段中也主要使用了柱式和弦進行伴奏。第二段中由于情緒的變化,伴奏的織體也發生了相對應的改變,相對于第一段也比較豐富和復雜。例如樂曲后半段的第44小節處琶音的運用,將馬上進入高潮的情緒烘托得非常到位。在結尾處作者運用了震音的處理手法,將作品結束在了這激昂有力量的情緒之中。
本文通過對《嘉陵江上》的創作背景、曲式結構、旋律風格和鋼琴伴奏等特點進行分析,讓筆者更加了解了這首作品的創作背景和藝術特征,對于作者賀綠汀先生的崇敬之情有了進一步的加深。希望藝術歌曲能夠在我國的音樂發展中得到更進一步的傳播和推廣,同時也希望當代的作曲家能夠創作出更多優秀的聲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