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 虹
(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音樂是一種符號,聲音符號,表達人的所思所想。是人們思想的載體之一,是情感生活的音調摹寫。德國哲學家、文化哲學創始人恩斯特·卡西爾提出“符號化的思維和符號化的行為是人類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所有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號形式”,直至卡西爾的門徒蘇珊·卡納斯·朗格把藝術問題、藝術符號上升到哲學的角度,著重探討了音樂,舞蹈,文學,戲劇等藝術符號的表現力以及作品與觀眾的聯系等問題。
筆者在了解呼麥著名藝人的過程中接觸到了幾首蒙古歌曲,其中一首歌曲較為獨特,并很快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這首名為“LostRivers”的歌曲,號稱可以打敗任何現有的神曲,引發了網友的火爆關注。由于這首歌既沒有旋律,也沒有歌詞,從頭到尾都是破碎的人聲哀嚎,被網友稱為“喪樂”。而此曲實為歌手珊蔻·娜赤婭克的代表作。
Sainkho Namtchylak 珊蔻·娜赤婭克出生于俄羅斯聯邦圖瓦共和國,祖先是游牧民族,她是一名以呼麥知名的蒙古族歌手,被稱為圖瓦的國寶。她的作品之一《LostRivers》,在互聯網的評價很火爆。
音樂開始時的第一句就已經給了筆者聽覺上很大的觸動,感覺一直播放的都是一種類型的雜音。聽到中間慢慢才發現歌曲就是這樣,從頭到尾都是嘶叫聲。
她的作品褒貶不一。但藝術本身也是有爭議的。朗格認為“對于藝術家而言,藝術形式通常都是由自身情感決定的”。而她的這種對情感的表達形式,也印證了朗格的觀點:“藝術比語言更能呈現符號的最基本功能:‘講經驗客觀的呈現出來供人們關照、認識和理解’”。
《Lost River》是珊蔻最早期的一個作品,是她自己一個人用各種可能的發聲方法來完成的人聲實驗專輯。她那一派原始生命狀態的聲音宣泄給人一種強烈的藝術張力,但這樣的藝術珍品似乎“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因此聽Lost River不能隨便。筆者也認為這種音樂風格是無法定義的。而在她作品中所表達的情感以這種形式展示出來,使得作品中藝術符號不但有形式,也有情感內涵,從而表達出藝術家的內心情感。
珊蔻的音樂從外表看來十分兩極化:既有“把肉嗓當樂器用”的純抽象嘶叫,也有美得令你心碎的流行歌曲,但這種矛盾的背后,是她對音樂類型化的反抗,對各種音樂等同視之的開放心態。挑戰人類肉體與思維、聽覺與視覺完美結合的可能性,即興展現藝術家對生命本質的追求。情感、生命、有機體,這就是藝術的核心和本質,是各門不同的藝術共同的結構。
比如《lost rivers》,為什么那么不配合聽眾?好像藝術家根本沒考慮聽眾一樣。其實不是沒考慮,甚至有時候藝術家已經精確考慮過他的作品會跟你既有的生活史產生什么樣的碰撞,這種碰撞恰恰就是他想要的。這首歌的意義在于拓寬“人聲”作為一個發音工具的表達能力范圍。也足夠體現出音樂是有“意味的形式”。也印證了蘇珊·朗格在《情感與形式》一書中所提到的這一觀點:“音樂能夠通過自己動態結構的特長,來表現生命經驗的形式,而這點是極難用語言來傳達的。”
不同形式作品的表達展現不同的藝術符號。珊蔻除了在實驗音樂上展現出了前衛大膽的嘗試之外,她還擁有橫跨七個八度的優異音域。隨后筆者通過音樂平臺找到并聆聽了她其他專輯中的一些作品,卻發現這些作品的風格與lost rivers相比簡直是兩種極致,曲調所展現出來的風格特點又是截然不同的。其中珊蔻在其音樂專輯“Naked Spirit”中所發表的兩首同樣是無詞哼唱作品《Midnight Blue》與《Naked Spirit》,而這兩首的音樂風格與lost rivers相比較卻運用了卡基拉(假聲帶唱法)和西奇(哨音唱法)唱法并充滿著濃郁的蒙古民族樂韻。這兩首作品也是讓筆者對珊蔻的音樂有了更多不同的見解。筆者認真聆聽了這三首歌曲,并分別表達了這幾首作品所體現的音樂情感符號給筆者帶來的感受。
〈Lost Rivers〉
開始的低吼仿佛顯現出對自身所經歷遭遇的不滿與疑惑,事情發生的突然而導致的結果讓人無法接受或又心痛不已,隨著音樂中逐漸有力又渾厚的吶喊,仿佛在表達一種想要拼命去挽救和奪取該有的公正的急切。她怒吼,她嗚咽,而結果已經是無力回天時,又轉而嚎啕。心中的顫抖與委屈……尾聲又似乎漸漸意識到一切已成過往云煙的惘然,仿佛看到了作者獨自一人躲在角落低聲哭泣。
〈Midnight Blue〉
高音被輕柔的鳴唱,仿佛看見在寂靜的夜森林中,月光溫柔的撫摸著林木的葉、點亮空氣中飛舞的塵土、“注視”著林中愜意休息著的神靈(動物們),伴隨著蟬鳴與山溪的流水聲,感受著寂靜的夜晚下的鳴唱,更讓人有種對古老森林中所存在的一切的敬畏。
〈Naked Spirit〉
開頭低沉的音樂使人感覺到,仿佛視野開始變大,自身開始縮小,聲音的空靈,接下來女聲每一句鳴唱讓你的內心開始逐漸平靜,在洗滌著你的心,震顫著你的靈魂。只身一人在樹林中緊閉著雙眼,感受著萬物的靈魂。 隨后Chao(蒙古族吹奏樂器--楚吾爾)的吹奏聲響起,抬頭將心中的期望向長生天傾訴,向身處宇宙萬物中渺小的我們向古老又傳統的聲音獻唱敬意。仿佛先民赤裸于莽荒的草原,后人在文明的教導下穿上衣服,聽到歌的剎那,仿佛我們有相同的靈魂。
在珊蔻·娜赤婭克的音樂中可以發現,藝術除了審美之外,還有傳達觀念的功能。一件藝術品存在本身,常常就是藝術品的一部分,它跟藝術品的內容都具有表達功能。就如蘇珊朗格所說:“整個作品的情感就是符號的含義,就是藝術家在世界中發現的實在,藝術家把它的清晰概念展示給同代人的實在。”我們在研究分析作品所表現的藝術符號時,也應該開闊我們的視野,不要只局限在能夠理解與感知的層次上,在聽覺影響下對作者想要從作品的背景表達出的情感符號也多加關注,貼合時代背景、歷史、文化乃至作者生平經歷去感受作品中的藝術符號。民族音樂所展現出的又是一種不同藝術形式下的符號美,這種美也體現出了在文化背景與時代結合的進步與發展中,藝術家在這種背景影響下以藝術表現形式去觀察自然,創作出更多優秀的藝術作品。也希望在當今藝術美學探究道路上,無論任何領域都涉及和合理運用到情感與形式的審美理念,這對后來研究音樂美學和藝術本質的學者也是有研究價值和意義的,更對未來研究藝術美學的創新與發展方向有著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