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萌
(哈爾濱音樂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出生于奧地利,是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音樂家。舒伯特是浪漫派音樂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也是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重要奠基人。他的一生雖然很短暫,但是卻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在他眾多的音樂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則是他所創作的兩套《即興曲》。舒伯特無時無刻都透露出他的浪漫氣息,他創作的作品結構嚴謹、旋律舒緩、總給人一種歌唱的感覺,又有著深刻而內斂的表達。這就體現出舒伯特精湛的創作手法,完美地將藝術歌曲的精華融入到鋼琴的作品中。
“即興曲”這一詞語來源于拉丁語。這類樂曲在創作運用中具有精致典雅的特點,并非真正即興創作。即興曲的曲式結構大多運用復三部曲式、變奏曲式、奏鳴曲式等規范化的形式,但又不局限于形式上的枷鎖。舒伯特的每一首即興曲,不管是從主題的發展動機,還是到刻畫人物形象,以及音樂調式、調性上和聲織體的安排,無不展示出舒伯特的深思遠慮和別具用心。
即興曲作為鋼琴小品中的一種,從巴洛克時代的初步形成再到古典主義時代的不受人們關注,到了浪漫主義時期這種體裁才逐漸受到大家的重視,最終逐步成為了浪漫主義時期典型的音樂題材代表。
與古典主義時期以英雄性及結構的雄偉來評價音樂的高低不同的是,浪漫主義時期的更注重的是音樂的個性。舒伯特則更喜愛運用小品的這種表現形式,因為這種體裁能很好地與音樂的個體和情感相吻合,與他的藝術歌曲一樣,都是為抒發他內心的情感所作,既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歡樂和憂傷,又是為他那些志趣相投的朋友們而作,在那相對狹小的生活圈子中,或許因為只有他們能夠理解并傾聽舒伯特的訴說。
舒伯特一生共創作十一首即興曲,共分為三組。每一首即興曲無論從節奏、旋律、調式調性等方面都有其不同的特點,舒伯特處于的是古典主義尾聲與浪漫主義開始的這么一個時期,所以他的作品既具有古典主義的嚴謹,也有浪漫主義的歌唱抒情。這十一首即興曲的結構非常簡明,大多數為三部曲式,調式調性也較為清晰明了,從這里也能夠看出與古典主義音樂相似的地方,可以說是一脈相承,那么在作曲技術與和聲語匯上也體現著嚴謹的古典主義風格。
《即興曲Op.90 No.2》 結構為復三部曲式。復三部曲式結構在舒伯特的即興曲中是最為常見的,這種曲式結構由三部分構成,其中的各個部分大多為單二或單三。這首曲子為降E 大調,3/4 拍,ABA的形式,A部分1-82小節,第一樂段共24小節,結束在降E大調主和弦上,第二樂段由降e小調開始結束在連接部的降G大調,緊接著第一樂段的再現,再一次回到降E大調,71小節進行補充,最終結束在降e小調。B部分83-168小節,這一部分情緒上與A樂段有較大的反差,由b小調開始,轉成#f 小調,后轉入#F大調,又轉為#f小調,最后轉入b小調。再現的A部分169-250小節,尾聲251-283小節。
就音樂的主題方面,這首曲子的第一部分就可以看出舒伯特的歌唱性,右手連續的三連音跑動,以及左手持續的低音,這是因為舒伯特完美地將歌曲的創作手法與鋼琴及興趣的創作有機結合到一起,所以貫穿主題的重要一點始終是歌唱性。在中間部主題中,右手的5指長音與下方三連音的配合,以及左手變換的和弦,給人一種載歌載舞的感覺,讓聽者不禁在頭腦中構想出活躍的畫面。能夠寫出這樣的音樂也是因為他受到民間音樂的影響,這樣的創作使他的作品在抒發情感的同時,又使旋律更具有律動性,使音樂形象更加飽滿。連續性則體現在主部的主題,左手二分音符與右手連續的三連音跑動,好似一副山水畫般,靜靜地聆聽連綿的云彩與涓涓的溪流之間的對話。
要想將這首曲子演奏好,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歌唱性的問題,只有將歌唱性表現出來,才能真正表達作曲家內心的情感。鋼琴是通過琴錘敲擊琴弦震動發出聲音,無法真正做到連貫,這就要求我們在練習時要注意慢觸鍵,首先將聲音彈到位,肩膀手臂自然放松,讓指尖觸鍵的面積增大。同時也要注意控制音色,中部的右手5指為持續音,這里又暗含著旋律線,演奏這一段落時,聲音一定不要噪,深觸鍵,伴奏聲部整體要輕,起到襯托的作用,烘托出主旋律的歌唱性。
A部分的左手附點二分音符除了保持正確拍子的同時,還要注意這里的和聲旋律進行,且處在強拍位置,要彈奏清晰,右手為三連音音階似的快速跑動,兩只手猶如風景畫一般。在中部,旋律與伴奏聲部出現在一只手上,建議我們一定先要進行分聲部的練習,首先找清旋律聲部,這里就是在右手的5指上,其次再將兩個聲部同時進行彈奏,耳朵仔細聽旋律音,聲音清晰連貫,最后再將兩只手進行合奏。分解和弦在演奏的時候需注意節奏的平均,聲音柔和,同時要注意力度記號,不要蓋過主旋律。
第一部分以四分音符開始,緊接著出現三連音的音階下行,這里演奏的力度應為p,隨后出現半音階的上行,這里我們可以稍稍做出漸強,將情緒往上推動。第二部分力度馬上轉為pp,小調的形式出現,給人一種灰蒙蒙的感覺,不禁發出疑問,要注意控制好音量。中間部與前后兩部分不同的是,這一部分我們演奏要充分,以ff開始,渲染緊張的氣氛,經過8小節后轉為p,后一樂段又出現ff以及ffz,要注意樂段之間這樣強烈的力度對比,增加緊張的氛圍,使音樂充滿戲劇性,形成對比,起到推動作用,扣人心弦。
在這首即興曲中,雖然譜面上并沒有通篇的標記踏板記號,但是為了更好地將舒伯特即興曲的歌唱性表現出來,我們在演奏時,可以按照古典主義時期貝多芬的踏板規則,多踩多換,注意聲音的清晰性,不要混濁。在演奏強音時,可采用音后踏板,制造出音響效果。同樣,在演奏弱音的時候,尤其是pp,我們就要運用左踏板,也就是弱音踏板,更好地控制音量以及音色,來展示出樂曲的音效。
舒伯特的即興曲開辟了浪漫主義鋼琴小品的先河,他將藝術歌曲的創作手法與鋼琴曲創作有機結合起來,構成了自己鮮明的浪漫主義音樂風格。了解作曲家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創作背景,可以更好地詮釋作曲家所要表達的思想及想法。這首作品也是浪漫樂派的經典之作,這是我們在鋼琴學習以及教學中需要了解的,當然,舒伯特的即興曲還有更多的內涵等著我們探索與挖掘。舒伯特的一生都活在了音樂里,就像貝多芬說的那樣,他的作品一直都散發著被“神”賦予的火花,這火花一直指引著在音樂之路一直探索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