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湄
(廣州市協和小學,廣東 廣州 510160)
廣府童謠以粵語為載體,口耳相傳的方式傳唱,屬廣府民歌范疇。這些靠口耳相傳而保留至今的歌謠,扎根于民間,流傳甚廣,深入人心,具有傳播文化和教育教化的功能。廣府童謠具濃郁地方音樂特色,歌詞質樸直白,是一種適合兒童感知音樂及音樂律動的良好素材。老廣愛唱歌,老人們唱粵劇,小孩子唱童謠。下雨時,唱《落雨大》;中秋夜,唱《月光光》;玩耍時,唱《氹氹轉》;吃飯了,唱《排排坐》。
廣府童謠作為傳唱于兒童之間的民間音樂,使用粵語方言演唱,在母語音樂文化浸潤下長大的兒童,有更大的可能培養出深厚的地域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例如有一部分內容邊唱童謠邊伴隨有兒童游戲童謠,如《氹氹轉》、《猜呈沉》等等,可以邊唱童謠邊念“數白欖”并做有節奏的律動,母語童謠加律動,使課堂音樂活動更加簡單輕松,這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發展低年級學生的律動能力和節奏感,豐富了學生的律動教學內容。這說明了將地方音樂元素納入正規課堂教學已成為可能,這是一種有益的音樂教學實踐。
廣府童謠作為嶺南地區漢民族的傳統音樂,內容豐富,曲調優美,獨具特色,并且在國外有一定的影響力,對于學生性格的塑造以及性情的培養方面都有一定的價值。如童謠《白欖仔》,歌詞為:“白欖仔,暗暗香,大哥買歸(回來)阿嫂嘗,阿嫂唔(不)嘗俾(給)過細姑娘,細姑娘得食,隨街唱,果然大嫂痛(疼)姑娘”。從歌詞內容看,歌詞本身用粵語記錄并演唱,充分的體現了廣府方言的語言特色。歌詞中夾雜許多粵語方言和文言詞匯,如“仔”“歸”“阿嫂”“唔”“俾”“食”“細姑娘”等等,用暗喻的修辭手法,語言通俗易懂,與普通話形成鮮明的對比,雖是寥寥數語,卻巧妙地營造出和諧溫馨的家庭生活場景,而且表現對女性的關愛,人物性格鮮明,故事生動,情節清晰明了。
小學低年級學生是基于一種新鮮好玩的態度去參與音樂活動的,將童謠這一地方音樂元素引入小學低年級音樂教學則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童謠在音樂教學方面有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如童謠《光陰好》,篇幅短小精悍,宮調式,節奏型包含了附點、切分音等。
童謠借助輕快簡練的節奏進行“數白欖”,對于學生事物認知能力的發展也有重要的培養價值,如《月光光》中的一段“數白欖”:“月光光,照地堂,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檳榔,檳榔香,切紫姜,紫姜辣,買胡達,胡達苦,買豬肚,豬肚肥,買牛皮,牛皮薄,買菱角,菱角尖,買馬鞭,馬鞭長……”,這段“數白欖”運用頂針的修辭手法,相同的節奏型,便于兒童在節奏中誦讀和記憶,歌詞頂針,即后一句在前一句末尾詞中形成,比較符合兒童的記憶規律,并且歌詞學習許多日常事物的特點,充分體現了廣府人民的智慧,獨具匠心。由于文化背景,粵語人群認識和學習廣府童謠門檻較低,比較“接地氣兒”,學起來容易方便。
童謠中有一種重要的搭配——兒童游戲,這是一種團隊活動。在小學低年級音樂課堂,通過一邊唱童謠一邊做體態律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和多聲思維能力。如《氹氹轉》《猜呈沉》《拍掌仔》《點指兵兵》等,都屬于傳統兒童游戲,《點指兵兵》游戲,童謠為“點指兵兵,點指賊賊,點著誰人做大兵,點著誰人做大賊。”八九個兒童圍成一圈,各自伸出左拳,湊在一起,根據節奏做出相應動作,選出“大兵”和“賊人”,極富趣味性,易于學習與傳唱。學生在唱童謠玩游戲的過程中,游戲可以視作體態律動,口頭上的童謠作為伴奏,不知不覺中反復進行體態律動,這在潛移默化中發展了學生的節奏感知與律動感,學生亦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和內化了肢體動作與童謠的配合,培養了良好的肢體協調能力,發展了學生的律動能力。
大約從清末民初流傳至今的 “落雨大,水浸街”描繪了廣州西關地區下雨天,青年男女日常生活的情景,交代了廣州依珠江而建,下雨就雨水倒灌的情形,是廣州幾代人從牙牙學語就聽到的旋律。旅居國外的廣東人對故鄉的記憶,大多能唱起這首《落雨大》,電視節目《尋找他鄉的故事》中的旅外僑胞,唱起這首歌是潸然淚下。廣府童謠陪伴他們渡過難忘的童年時期,是兒時生活不可缺的部分。在童謠中,人們能找到共同的記憶。對老廣而言,廣府童謠意味著歡樂與懷舊。那些漸漸遠離現代社會的古老習俗風物又隱約浮現于腦海;那些早已在成長中磨滅掉的音樂又重新被吟唱。廣州作為千年商都,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與世界的交往源遠流長,這首源自西關人家的老童謠:“阿四阿四(阿四:是有錢人家仆人的名字),揸(揸:拿著)條鎖匙,開個博士(box),羅(羅:拿,取)啲銀紙(錢),去買草紙(手紙)。”講述的就是晚清時期廣州人家的生活情況,廣州有句俗語:“東山少爺,西關小姐。”西關作為當時富商巨賈的聚居地而聞名,這些商賈大都憑借外貿交易興家,長年與洋人打交道,因而他們的生活頗受西方文化影響,并逐漸熟悉與接納這些外來語種,這種中式英語或日常用語中夾雜外來語的語言模式,被大量運用于廣州民間傳統童謠的創作中,體現廣州“折衷中西”的開放精神。
廣府童謠來源于勞動實踐,反映了廣府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童謠中有很多表現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的內容,如《賣懶歌》,在廣州地區,每逢除夕夜,吃過年夜飯,小孩們就用蠟燭點燃燈籠,唱著《賣懶》穿街過巷,都想把自己的“懶根”甩掉,歌詞為“賣懶、賣懶,賣到年卅晚,人懶我唔懶,賣窮、賣窮,賣過對面涌,人窮我唔窮。”又如《點蟲蟲》,蟲蟲飛,飛到荔枝基。荔枝熟,摘滿屋,屋滿紅,伴住個細蚊公。反映荔枝這樣體現嶺南特色的植物種類;又如這首《煮飯仔仔》,煮飯仔仔先落米,風爐透火柴對齊,千祈唔好咁拿西,我哋唔系細蚊仔。教育小孩怎么做飯和做飯時候要注意的事項。
學生在學習童謠過程中,由于歌詞朗朗上口,逐步會理解歌詞的含義,并在情感中產生共鳴,不僅身心得到愉悅,健康的情感也得到升華,從而培養積極向上的認識和感悟,體現出音樂教學的審美價值,在素質教育方面則表現為育人價值,情操得到直接的陶冶。
綜上所述,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府童謠的音樂特點及其在小學低年級音樂教育價值是多方面的。應當鼓勵加強對地域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深入挖掘童謠的音樂學科價值,增加宣傳力度,擴大廣府童謠的社會影響力,講好廣州故事,從而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