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春先
(河南工業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7)
自從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簡稱MOOC)這一“舶來品”被成功移植到我國的教育課程中,便以其多元化的資源、便捷運用方式和寬廣的受眾面等明顯優勢受到推崇。MOOC不僅使教學時空得到了拓展,教學吸引力增強,學習者的能動性和靈活性得到激發,還擴大了教育資源的共享受益面,在教學模式的創新及教學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音樂鑒賞類課程在培養綜合性人才和傳承音樂文化中肩負著重要責任和使命,音樂MOOC對全球音樂教育教學產生的積極作用和重要影響也已不言而喻。
現階段,我國的音樂類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和精品資源共享課都相對較少,截至2015年7月23日,愛課程網站正式上線發布了《走進交響音樂的世界》(何平)、《中國音樂十講》(安寧)、等12 門音樂類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和《音樂教育基礎》(謝嘉幸)、《世界民族音樂》(王耀華)等8 門音樂類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這些課程都已經具備了MOOC的特征,但整體上音樂MOOC課程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課程開設類型不全、數量不足,質量參差不齊,吸引力不夠,課程內容及呈現方式都難以使大規模在線學習者的積極性和多樣化需求得到滿足。
當前我國教育行政部門和社會教育機構等推出的典型MOOC平臺都具備了支持課程運行、學生學習等方面的功能,也具有聯盟性、混合性、互動性和創新性等個性化特點。但針對藝術教育而言,MOOC平臺本土化普及化依然是一項十分迫切的重要工作和任務。目前這些平臺提供的教學交互模塊功能相對有限,手段較為單一,其海量學習數據的分析能力薄弱,平臺的穩定性差。[1]各平臺自成體系,雖然界面功能不盡相同,但微課視頻、文檔、課堂測驗、討論、考試等是各平臺的基本模塊,學生參與的活動設計較少。而音樂課程必須要求學生的參與互動,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音樂課程單一、上線課程少、利用率低等狀況各平臺普遍存在。
由于音樂鑒賞MOOC在微課制作、音像資源建設、團隊組織、教學互動等方面有著特殊的要求,也存在著實際的困難,讓普通學校全面支持教師的音樂MOOC建設是很難實現的,教師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和現有考核制度的制約,對應用MOOC改進教學的積極性不高。
音樂鑒賞MOOC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制力有較高的要求。學生很難在數字化學習環境下獲取傳統課堂學習過程中的代入感。使得學生參與音樂鑒賞MOOC學習的程度低,課程完成率低,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1.科學規劃音樂MOOC的發展
在音樂 MOOC的發展規劃中,學校應與地方的優秀民族民間音樂藝術文化充分結合,使音樂藝術文化得以傳承和創新。音樂MOOC建設是一個復雜漫長的系統過程,教學效益可能在較長的周期內得以體現。所以學校應在充分結合現有音樂類精品視頻公共課和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基礎上,制定科學合理的音樂類MOOC發展規劃和切實可行的發展路線,構建起完整的MOOC生態系統與價值鏈。
2.優化MOOC服務平臺
在MOOC服務平臺的選擇優化方面,無論是與服務平臺協同合作還是直接購置,首先要確保音樂MOOC的知識產權和音樂文化的獨立自主;其次,學校要綜合考慮音樂類MOOC教學特點、傳播形式、內容設計、評價互動、數據分析等因素,對MOOC服務平臺的功能特點與性能優勢進行全面評估,做出合理選擇;第三,重視音樂類MOOC服務平臺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優質的在線課程和個性化的學習服務是學校藝術教育的使命。學校應深入考慮音樂MOOC資源的開放共享、平臺的互聯互通、資源的進化升級與生態發展等問題。使教育信息技術與音樂教育教學緊密結合,推動音樂MOOC建設與應用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吸收轉化國外MOOC的優勢,借鑒創新。國外MOOC的迅猛發展與廣泛傳播為我國學校音樂MOOC發展提供了借鑒和指導。首先,在課程建設的創新方面,學校要慎重確定音樂鑒賞MOOC的建設團隊,優化教師的資歷、經驗、職稱、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等整體結構,結合教育技術人員來確定音樂鑒賞MOOC的團隊和主講教師;其次,開發課程資源門類,從音樂鑒賞的大視野著手,細化音樂鑒賞內容,建設中外聲樂、器樂、史論、戲劇影視、民族民間音樂等多個課程門類的MOOC;第三,創新課程支持服務。音樂鑒賞MOOC建設,不僅要滿足學校音樂課程的課堂教學,還要滿足學習者的非正式學習,碎片化學習的需求。不僅要服務于音樂類專業人才培養,還要服務于整體音樂素養的提高和音樂文化的傳承創新。
轉型升級現有精品課程,繼承發展。各學校應正確把握音樂類 MOOC 的定位與特色,肩負起高素質人才培養和傳承創新優秀音樂文化的使命,實現現有國家精品開放課程的轉型升級。一是音樂MOOC課程團隊的轉型升級,打破同一單位同一專業教師組建課程教學團隊的傳統模式,構建校內外合作共贏的協同創新模式,組成教學水平高、制作技術精、宣傳力度廣的音樂鑒賞MOOC運行團隊;二要優化課程內容設計。融合現有音樂資源優勢,進一步細化內容知識點設計,使之更利于學生碎片化的學習。同時加強課程學習導航、微視頻和多元化的輔助資源的建設,構建完善的音樂MOOC的教學資源環境;三要優化課程運行方式。各學校應結合實際,把音樂鑒賞傳統教學與MOOC在線學習有機結合,拓展深度融合交流路徑,推進音樂鑒賞MOOC的教學應用實踐,不斷總結推廣課程經驗,實現音樂鑒賞MOOC的可持續發展。
1.改進教材出版的形式和方法
鑒于目前音樂鑒賞MOOC建設與教材配套資源方面存在的缺陷,可以在現有國家精品課程和數字化資源的基礎上,出版線下的配套教材。或者打破常規改進出版現有精品課程的教材。首先要在教材的編輯中統一課程體系資源。對音樂鑒賞課程體系中的文字、譜例、音響等有清晰的認識和科學的規劃,電子版教材中對相關知識點有合理的鏈接,使文字、樂譜、畫面與音視頻巧妙結合,使用者能十分方便的在線獲得相關資料;二要充分利用MOOC在線平臺優勢,匯多方力量,各負其責,合理布局教材的編寫、體驗、評價等環節,使教材內容知識的前沿性、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及操作使用的便捷性得到保證;三要充分利用新技術,多形式展現教材的適應性。開發適合多平臺(手機、平板電腦、臺式機等終端)的MOOC教材,使在線教材使用過程中的交流討論、作業提交、考核等都能線上進行,充分具備MOOC形態。
2.紙質書籍與在線內容相融合
近年來,隨著在線教育的發展,慕課課程建設已成為趨勢,慕課平臺建設也發展迅速。但各種因素導致完全的線上教學還難以實現,目前紙質教材還不可或缺。因此,除了制作精良的音樂鑒賞在線課程以外,還應充分發揮“互聯網+出版”的融合發展思路,打造配套的音樂鑒賞慕課版教材。實現線上和線下的完美配合,教材內容與課程內容相呼應,學生通過線上學習獲得知識和學習樂趣,同時還能夠在線下利用教材進行知識的系統性復習,從而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