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潘長瑜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我國是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音樂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具有悠久歷史。
我國的音樂文化包括器樂和聲樂,古代的器樂按照材料分類,就有土、金、革、石、木、竹、絲、瓠八種,俗稱八音。古代人利用這些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制作成塤、編鐘、鼓、磬、柷、簫笛、琴和笙。這些樂器,有吹管樂器,打擊樂器,拉弦樂器和撥弦樂器。
我國民族音樂中的聲樂有民間小調、勞動號子,發展到后來,又形成說唱藝術,將表演和聲樂結合在一起。到宋元之際,又出現了戲曲音樂,將音樂、詩歌、表演器樂融于一體。隨著歷史發展,戲曲音樂形成了多種派別,幾乎每一個省份都有自己的地方戲曲,這些地方戲曲將各地方言和當地的民歌小調熔于一爐,將音樂和敘事相結合,打造成深受當地觀眾歡迎的藝術形式。
我國的音樂文化隨著歷史的發展,在不斷變化、豐富著。像民族樂器,在歷史發展中,引入了周邊少數民族樂器,也有的對本民族樂器進行改良,像我國民族樂器琵琶,就是來源于古代西域,今天的新疆一帶,最后發展成為中國特有的民族樂器。
我國本土音樂從狹義上看,不同地區的音樂,在當地也被稱為本土音樂。由于我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音樂,這些音樂也包括器樂和聲樂,器樂方面有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葫蘆絲、巴烏、吐良,內蒙古的馬頭琴,新疆的冬不拉等。聲樂作品有不同地區的山歌,小調,很多聲樂作品都是利用當地方言,少數民族語言演唱的,這些本土音樂都是我國民族音樂的寶貴文化遺產。
無論是廣義的本土音樂,還是狹義的本土音樂,都是我國歷史文化,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才保留到今天。
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都是當地人民精神生活的反映,在古代,人們的生活沒有今天這樣豐富,由于交通欠發達,人們之間的交流被限制在小范圍之內。精神生活主要是通過自娛自樂的方式來滿足,因此產生了地方民歌、說唱音樂乃至戲曲音樂,這些音樂都是在農閑季節,或者重大節日來進行表演,因而備受重視。
時至今日,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精神生活越來越豐富,電視、電腦、智能手機的普及,使人們對娛樂的選擇范圍越來越廣,傳統戲曲,民歌已經不再占據主導地位。隨著對外開放政策的深入,以及互聯網的普及,外來音樂,外來影視劇正被青年一代鐘愛。當代的青年不僅不會演唱本土音樂,連本土音樂是哪些也弄不清。不僅城市青年如此,歷來被稱為“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的少數民族青少年,也逐漸對本民族的音樂失去興趣,長此以往,我國的本土音樂將會被外來文化,現代文化所湮滅,這是所有中國人不愿看到的。
由此可見,在當代做好本土音樂文化傳承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而音樂文化傳承,要從青少年開始,在學校音樂教學中普及本土音樂文化勢在必行。
隨著國家對素質教育的重視,音樂教學已經成為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必學課程,因此在學校音樂教學中,加入本土音樂教學,是傳承本土音樂的最佳途徑。在音樂教學中傳承本土音樂,要從以下幾方面開始。
在音樂教學中,要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編訂不同程度的本土音樂教材,讓學生從認識簡譜開始,就學唱中國民歌、小調,認識民族樂器,隨著學生的年齡增長,教學內容也要進一步豐富。
本土音樂教材應該分為國家版和地方版,除了國家編訂的本土音樂教材之外,各省也要編訂自己的地方教材,像安徽編黃梅戲方面,浙江編越劇方面,陜西負責陜北民歌和安塞腰鼓。因為不同地域的民歌、本土音樂反映的是本土生活,當地人更容易接受。
當前的音樂教師都是學習現代音樂為主的大學畢業生,自己對本土音樂也不一定精通,因此在大專院校的音樂教育中,要開展本土音樂專業課程,這樣才能培養出專業教師隊伍,去向更多的人傳播本土音樂。
培養音樂教師,要做到一專多能,能夠教學生音樂理論,還能演奏民族樂器,會唱民族歌曲。
當前,很多中小學在音樂教學中,并沒有重視音樂課的開展,還抱著應試教育的觀念在教學。傳播本土音樂,就要重視音樂課的開展,每個年級一周至少要安排兩節音樂課。在教學中,還要配備相應的民族樂器,讓學生認識了解并按照自己的興趣來學習。
對于高校而言,傳承本土音樂文化還要通過校園文化來實施。因為高校學生有較強的鑒賞能力和學習能力。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鼓勵學生參加民族樂器的演奏,用興趣小組的形式來組織學生參與到民歌演唱,戲曲表演中,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業余活動,也是校園文化更加豐富多彩,更好地傳承發揚本土音樂文化。
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是增強國力的手段,也是再塑民族自信的重要途徑,是每一個中國人愛國家,愛民族的體現。
[參考文獻]
[1] 黃瑩.本土音樂文化在校園音樂教育中的傳承[J].才智,2017,07.
[2] 于耀春.音樂教育中傳承本土音樂文化的可行性分析[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