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創 新疆藝術學院
程林新是當代新疆的著名油畫家。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他創作出了大量的優秀作品,畫風以寫實為主,連續入選了從第八屆到第十二屆的全國美展,這些作品在社會上和美術界受到了很高的評價。其作品《萬仞云起》更是在“2013法國國際美術沙龍”上榮獲評委會金獎,這也是新疆畫家第一次獲此殊榮。顯然,程林新在藝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新疆地區乃至全國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程林新的創作理念最重要的是對萬物生存狀態的關注。第一,地域對于美術家的影響是多方面而且深遠的,程林新成長在新疆,新疆這片土地上的自然、人文因素對程林新思想觀念的形成起著根本的作用。相比內陸新疆生存環境較惡劣,大部分地區干旱少雨,處處都是貧瘠荒涼的沙漠和人跡罕至的戈壁。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人對生存和死亡的理解要深刻得多。程林新創作理念的另一個重要體現——與東方“詩意”的結合。第二,也是程林新祖籍湖南,湖南古時屬楚國領地,詩人屈原在這里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的詩篇,“詩意”早已扎根在程林新的血脈里。第三,程林新對中國古代文化非常熱愛,這里的古代文化主要指史前文化。在與程林新的接觸中我們了解到,為了研究細石器文化,他在十多年中曾先后十幾次深入羅布泊,有時候為了找到細石器遺址,甚至會在沙漠里待上十幾天,整個過程雖然充滿了寂寞與煎熬,但他覺得這是一種快樂。以上三點都在其作品《細石存生》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細石存生》這件作品的誕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藝術家進行創作活動的直接也是全部的要素源于藝術家長時間對細石器文化的關注和十幾年來不間斷地考古、考察活動。“一般的美術作品創作過程是:首先,產生母題和醞釀構思。其次,為了實現構思進行刻畫表現。最后,調整修改,強化完善并完成[1]。”《細石存生》這件作品的創作過程不同于一般的美術作品創作過程,它源于藝術家長時間對細石器文化默默地關注和付出,畫家多次深入羅布泊探索,注重的是行為背后的體驗過程。最后,情感、素材和媒材的積累集中爆發,凝結成《細石存生》這件作品。用藝術家本人的話講“這是一個瓜熟蒂落的過程。”
也正是因為這幅作品創作動機的單純——毫無功利性,所以這幅作品情感表達很純粹。筆者在這里將這種簡單的情感分為兩個層面:(1)通過藝術作品展現細石器文化時期的文明,細石器文化的出現反映出了人類文明的跨越,它象征著人類進步的一個階段。(2)原始人類用這些細石器作為工具與大自然作斗爭,這件作品中的細石器折射出藝術家對遠古人類生存狀態的關注。
《細石存生》這件作品與程林新其他的作品不同,其中最突出的是對物質材料的創造性運用和作品中遠古文化的體現,接下來筆者對這兩點創新之處進行分析。
1.細石器在《細石存生》中的運用
《細石存生》這件作品最最獨特的地方是作品中對細石器的使用。“細石器多是用間接打擊法打出的細石核、細石葉及其加工品[2]。”此前,還沒有藝術家把細石器作為一種創作的媒材。往前追溯,與《細石存生》這幅作品表達相似概念的有德國藝術家安塞姆·基弗的一些裝置作品,這些作品中使用了“二戰”的一些歷史文物,如飛機、潛艇等。但是《細石存生》與基弗這些裝置作品在表現方式上不同,細石器所具有的“細”“小”的特點使得細石器能夠在二維的畫布上直接呈現。藝術家將具有代表性的細石器用藝術的表現手法進行組合、排列。把歷史文物搬上畫布,藝術家本人是這樣理解的:“對于歷史文物,實物所傳達出來的感受和味道是最真實、最有感覺的。”此外,細石器還具有象征意義和審美意義,觀眾所體驗到的是畫面和細石器本身的美感的疊加,這種感染力是博物館中作為文物陳列的細石器完全不能比擬的。
2.“土”在《細石存生》中的運用
與細石器第一次出現在繪畫作品中不同,“土”在繪畫作品中的運用有相當長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的洞窟壁畫。但《細石存生》這件作品中對“土”的使用不同于傳統繪畫對土的使用。在傳統繪畫中作品完成之后,“土”在畫面中已經失去了“土”自身的意義,而是與其他的媒材共同組成了畫面中各式的元素。當然,在傳統的油畫作品中材料的材質美感也是畫面中美感的一部分,但總體來說,這種材質美感還是服從于畫面中的形式美感和具體的形象美感的。
在《細石存生》這件作品中,“土”成了被欣賞的對象。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本身就有濃厚的“土”文化,程林新本人對“土”也有著極深的情感。《細石存生》作品中使用的土取自新疆細石器文化遺跡中,一個地方的“土”本身就與這個地方的地貌特征、文化積淀和人文風情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這里的“土”和細石器一樣,是作為歷史的見證者、作為文化的符號出現的。
程林新圍繞《細石存生》在創作方法和創作材料上的創新,最終目的是為了找尋一種更準確的方法來表現隱藏在作品后的文化內涵。對歷史文化的關注和人類自身生存狀態的關懷是《細石存生》作品的主旨,它在文化內涵上的突破體現的是選取了細石器文化作為表現對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細石器中的文化積淀也給藝術家創作提供了很大的動力。由于細石器文化現在很少被提及,當代人對這段燦爛歷史文明的了解幾近空白。這幅作品被觀眾欣賞的過程印證了當代人對這段輝煌燦爛的史前文化理解的蒼白。據藝術家本人回憶“就連許多從事藝術創作的人,都不知道細石器怎么回事。……作品拿出來之后,好多人覺得是戈壁灘的那種普通的石頭。”其實,觀賞者只要去了解一點點細石器文化背景,稍微發揮一下想象空間,《細石存生》這件作品就不會得到這樣的誤解。
1.對傳統歷史人文的關注
《細石存生》對當代油畫創作的最重要的啟迪是對本民族傳統歷史人文的關注。由于一些歷史的原因,中國部分藝術家對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基于此,一些藝術家盲目地抄襲西方,復制西方的藝術形式。這類的藝術創作是可悲的。“文藝趣味的偏向在大體上先天已經被決定,最顯著的是民族性。拉丁民族最喜歡明晰,條頓民族最喜歡力量,希伯來民族最喜歡嚴肅,他們所產生的文藝就各具一種風格,恰好表現他們的國民性[3]。”需要強調的是,創作出成功的作品,需要對本民族歷史文化持續的關注。功利性地關注歷史文化,最終只會創造出“嫁接”性質的藝術作品,這種作品是不具備藝術感染力的。
2. 對遠古歷史痕跡的關注
《細石存生》這件作品對當代油畫創作的另一個重要啟迪是要關注遠古歷史痕跡。傳統意義上多把對遠古歷史痕跡的研究劃歸為考古學,但是作品《細石存生》證明,藝術作品的感染力是考古現場和博物館的陳列所不能比擬的。藝術家通過關注遠古歷史痕跡進而創作出藝術作品,可以把概念化的歷史痕跡轉化為可感知的更容易被大眾接受的畫面,在觀眾對作品進行欣賞的過程中使得觀眾自然而然地對了解古代歷史遺跡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達到藝術作品教化作用和傳播知識的作用。
繪畫是依托著材料而存在的,繪畫中藝術家所有的觀念和情感最終都是要通過材料表現出來的。《細石存生》所展現出來的獨特的視覺效果源于對材料的創造性使用。第一,《細石存生》這件作品利用了材料本身的精神意義,作為媒材的細石器和“土”自身就具有象征意義和審美意義。這給觀眾帶來更多重的視覺享受和更豐富的解讀渠道,而油畫作品中材料自身的意義可以作為將來油畫創作的一個研究方向。第二,《細石存生》這件作品對細石器的運用為我們展示了油畫創作中材料運用的廣泛性,藝術家在當代油畫創作活動中只有不斷發掘材料運用的多元性、綜合性和實驗性,才會盡可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細石存生》的藝術價值是毋庸置疑的,這是綜合了對歷史的哲思和對生命的追尋才被創造出來的作品。同時,《細石存生》在畫面上不再僅僅是單純顏料的堆砌,而是通過對媒材使用的創新,豐富并深化了作品的精神內涵,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在當今油畫藝術的裝飾性意味與日俱增的潮流中,藝術家更應該認真靜心地研究藝術,探尋作品深層次精神內涵的表達,同時吸收中華民族的傳統歷史文化,保持著文化的獨立性和作品的獨創性。只有這樣,中國當代油畫創作才能在如今藝術發展的多元化形式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道路,為人類文明和藝術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