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騰飛 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
陜北民間音樂是陜北的特色文化現象之一。源于民間的陜北民間音樂完美地展示了當時當地人們的生活和精神風貌。鄉土氣息濃厚的民間藝術形式現如今卻遇到了生存瓶頸和發展障礙。如何讓陜北民間音樂這棵“老樹開出新花”,這是當代陜北人必須需思考的問題之一。
陜北地域遼闊,民間音樂自然也形式眾多。大致上可以分為民歌、嗩吶和道情三大類。
首先來談談民歌。民歌作為最容易傳唱的歌曲形式之一,有濃郁的地方和時代特色。除了有以信天游和酸曲為代表的民俗民歌外,也有像《山丹丹花開紅艷艷》這類歌頌革命的作品。這類作品的旋律不僅鏗鏘有感染力,填詞也充滿了動感。另外,押韻、排比式的修辭被廣泛使用,起興、鋪陳式的方法也屢見不鮮。它的文學藝術特色鮮明,主題價值觀也同樣正。對軍民團結一心的歌頌、對偉大革命領袖的贊美以及對美好新生活的向往,這些不論何時都根正苗紅的時代性主題,具有非凡的價值。
其次說說陜北嗩吶。傳統的嗩吶不像陜北嗩吶那樣對當地人民的生活產生不可替代的深厚影響。婚喪嫁娶得吹,逢年過節得吹,廟會祭祀更是不能少。高亢嘹亮的調子一響起,仿佛精氣神兒又重新回到了身體里。陜北嗩吶不只是民間音樂的一部分,更是民眾生活的一分子。
最后是道情。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道情屬于地方戲曲的一部分,這里略去動作,就只關注其樂調與詞作的部分。道情的扮演者大多以男性為主,不少情況下女性角色也如同古希臘的悲劇表演那樣由男性來出演[1]。起源久遠的道情在陜北的土地上生根發芽,尤其是在橫山一帶被賦予了新的生命——新增了表現革命斗爭的內容。為凸顯其俗文化特質,陜北道情在音調上多使用苦腔,表述語言也選取了極富特色的陜北方言。
現在的陜北民間音樂并不被大多數現代人“待見”——它正走向沒落與衰退。其原因耐人尋味。
“技法獨特”和“章法講究”可以算陜北民間音樂的特色。陜北的民間音樂,拿嗩吶來說,創作者多為大眾本身,識字與否并不是必備條件,但記憶力和手指協調度一定是首要條件。就如同“文革”期間所出的“精品樣板戲”一般,無數的示范練習和演出才是正確掌握嗩吶技法之道[2]。陜北民間音樂雖出自民間,也反映了陜北人民獨特的審美特質和思維特征,包含著區別于它的開創性技法。這些特殊之處在傳承的時候存在巨大阻力。
陜北民間音樂多為口頭的藝術形式,不同于現代流行音樂可以寫出詞譜,很多民間音樂并沒有確定形式的書面參考材料。依靠口耳相傳勢必會有許多錯誤無可避免,與傳統曲目有所出入,甚至使它面目全非。另外,陜北民間音樂中的很多音樂詞作口語性極強。這雖然保有了特色卻使得詞作的文學美感淡化或弱化,都不為廣大現代居民接受,更不必談及傳承。
以往作為民俗宣傳窗口的陜北民間音樂,逐漸淪為小團體成員之間交流和消遣的一種方式。正如被確定為文化物質遺產的那些藝術形式一樣,陜北民間音樂也正在失去自己的受眾,影響力日趨衰退——它面臨如此嚴峻的形勢確實讓人憂心。
從個人方面來說,我們要積極做傳承者與發揚者。即使堅守之路很辛苦,我們也要不懈奮斗。用心學習相關知識,掌握相關理論,宣傳我們的陜北音樂文化。民俗是民生的一部分,只有用心傳承與發揚,才能讓它的生命更為持久。
從社會方面來說,可以號召專業人士在經過實地走訪與民情調查后剔除過時的糟粕,改編創造新篇章,將民間音樂融于生活。謳歌現代陜北人民的生活、展現現代陜北人的精氣神兒……這些都可作為改編素材。將民間音樂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不僅為它提供了當下現代生活的土壤,也為它提出了一條可持續性發展的對策。
要想“老樹開新花”,必須為它提供持久的養料和適宜的生存環境。陜北民間音樂只有在堅持它自己的基礎上加之以適應性的改造和技術性支持,才能重新回到從前,在現代生活中煥發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