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琛
(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德彪西是法國著名作曲家,印象主義音樂的領路人,雖然德彪西自己并不喜歡這一說法,但是他確實挑戰了古典、浪漫主義作曲家的創作技法,他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他是那個時代的造反派。德彪西這套前奏曲延續了肖邦前奏曲的形式,但風格大大不同。他的每一首前奏曲都像是一幅寫意畫,富有強烈的感染力,色彩性的音樂語言運用非常嫻熟。
后調性音樂家創作作品時漸漸脫離了傳統功能調式體系,轉而尋找一種新的音高組織的方法,這就需要非功能性的音高中心了。一首作品里面音高中心可以有多個并且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最常用的方法是持續音確立音高中心性。印象主義時期之后,持續音的形態更加豐富多樣?!段黠L所見》第35小節中左手的部分B音在保持,右手的?C音也不斷在重復,這里就有兩個中心音,右手的音比較高,節奏密集,所以左手的中心音在聽覺上并不是非常明顯,但是與右手部分中心音結合更具有色彩化的效果。
中古調式是中世紀圣詠的音樂基礎,德彪西利用這種“舊調式”作為元素,譜寫出了一種“新語言”。例如《亞麻色頭發的少女》19小節?E保持,以?E為中心音,將音階排列出來依次是?E-F-G-?A-?B-C-?D-?E,根據中古調式音階的特點,此處為?E混合利地亞調式。
19世紀末法國音樂界掀起了一股追求異域情調之風,德彪西受這股風潮的影響,創作前奏曲時加入了東方風格的五聲調式音階?!斗分械?2-47小節運用了五聲音階,與全曲的全音階形成鮮明對比,音階由?E-?G-?A-?B-?D五音構成,與前面的C全音音階有三個共同音,有色彩對比的同時,又有統一的要素在里面。
全音音階特點是每個音之間的關系均等,缺少小二度和導音傾向,因而形成了與傳統和聲功能風格截然不同的色彩化音響。《西風所見》的第19小節,?F音雖然一直保持,但是以還原C為主的全音音階出現了2次:?C-D-E-?F-?A-?B-C,所以筆者認為這里是C全音音階,有兩個中心音C和升F。
平動是這個時期的作曲家經常使用的一種表現手法,不僅可以加厚旋律、豐富色彩性,它對于模糊調性和突破傳統和聲手法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無論音程的平動還是和弦的平動,根據音階的結構和音響效果可分為自然音平動和半音平動。
自然音平動的特點是自然音階的結構被保留了下來,因此其音響的結構是變化的。平行五度、八度因為其空泛的音響效果在傳統的和聲技法里是嚴禁使用的,但是印象主義之后的作曲家尤其是德彪西卻對平行五、八度特別喜愛?!冻聊慕烫谩窂牡?小節開始便出現了大量的五度、八度平行進行,它模仿了教堂的鐘聲,給人一種空靈的感覺,營造出一種寧靜、深沉的氣氛。
半音平動的特點是音程、和弦的結構相同,而自然音階卻是變化的,引入了自然音階之外的變音?!冻聊慕烫谩?2-64小節柱式和弦形態,大小七和弦結構不變,半音平動。
德彪西非常善于運用四度、五度疊置和弦,像是《沉默的教堂》第1小節、14小節處,都運用了這種和弦疊置手法,目的就是制造一種神圣的教堂鐘聲的效果。除了四、五度和弦的疊置外,德彪西也經常運用二度和弦疊置,不僅削弱了和弦功能性,還增加了和弦色彩性。《西風所見》第10-14小節出現了二度疊置和弦平動。第52、53小節出現二度與四度重合構成的結構。
德彪西有很多的音樂作品曲式結構也不再具有傳統性。例如《沉默的教堂》該作品曲式結構為A、B、C、D、C1,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曲式結構,沒有特別清晰的終止式,劃分結構的依據是參照旋律、中心音及聲部進行的特點來進行劃分。既然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曲式結構,那么德彪西是用什么方法做到并列與統一的呢?這里需要用到動機細胞組曲的知識來解答。動機與動機之間的關系我們用音高級組合的基本型來表現。全曲的第一個動機“D-E-B”僅在A部就重復了很多次,我們用音級集合標記的方式“D-E-B”的基本型為(025)。
德彪西作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印象主義音樂的先鋒,對音樂的貢獻是巨大的。許多人說德彪西是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之間的橋梁,是法國最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家之一,他強調色彩、音色的重要性,打破傳統大小調框架,對傳統和聲繼承的同時又推陳出新,為了讓音樂延續下去,努力嘗試各種新的和聲手法,他將和弦擴展,將調性擴展,采用新的節奏律動,新的發展手法,大大推動了這一時期音樂的發展,也深深影響了之后的作曲家們。
[參考文獻]
[1]羅伊格·弗朗科利 著.杜曉十,檀革勝 譯.理解后調性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1.
[2]石垚.德彪西鋼琴前奏曲的和聲特色及調式調性分析[J].大舞臺,2015,01.
[3]劉正偉.德彪西前奏曲沉默的教堂曲式結構與和聲技法分析[J].當代音樂,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