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娟
(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1)
王志信先生作為中國最負盛名的音樂家,從事文藝創作工作幾十年,創造除了許多別具特色的民族聲樂作品,如,《金色的田野》、《孟姜女》、《母親河》、《花木蘭從軍》、《鬧紅燈》等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并多次獲得全國民族聲樂作品大獎。王志信先生的音樂作品涵蓋的面非常廣泛,有表達對國家的而愛之情的音樂,有反應偉大母愛的音樂,也有傳遞民族特色文化的音樂,同時還有反應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音樂作品,種類豐富而全面,是許多從事民族聲樂作品制作人借鑒和學習的榜樣。例如,某著名制作人在制作音樂作品過程中,由于缺乏靈感一直創作不出理想作品,但是一次偶然機會聽到王志信先生的創作的《牛郎織女》,從中受到了很大的啟發,獲得了創作的靈感,同時借鑒先生創作民族音樂作品的理念,最終制作出為大眾廣為傳唱的優秀的音樂作品[1]。
不論是我國的現代影視作品、流行音樂、民族聲樂作品或者是古代戲曲中都有許多關于民間神話故事的作品,他們大多是根據老一輩流傳下來的故事內容為基礎,通過專業人士深度加工創造,制作出別具特色的神話系列影視作品或者聲樂作品。這其中就是以王志信先生的作品為代表,先生以民間流傳的孟家女的故事內容為基礎,創作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聲樂作品——《孟姜女》。另外先生擅長利用敘事的表現形式來表達音樂作品情感,并結合一定的民間故事創作出具有明顯敘事特點的民族音樂作品,如《花木蘭從軍》、《牛郎織女》等非常優秀民族聲樂作品,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著屬于本民族的生活特點,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他們長期保留著原有的生活習慣方式,因而也產生了別具地方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與此同時這些古老傳統民歌大多是經過老百姓之間口口相傳方式保留下來的,對我國藝術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王志信先生在制作的民族聲樂作品的過程中為了尋找創作的靈感,時常到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去采風,觀察當地的民眾獨具特色的生活習慣,尋找和拜訪當地的民族藝人,通過他們了解該地區的民歌,并在此基礎上創造出更加適合大眾的民族聲樂作品,但是也保留著當地民歌原有的韻律特點,比如,《一從山茶花》、《送瘟神》等等音樂作品。
選材上的豐富和旋律運用上的多樣化是王志信先生民族聲樂作品的主要特點,這與其長期扎根到群眾生活當中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先生在創作民族聲樂作品的素材選取方面都非常貼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通過他的音樂作品表達和敘述出來的人物形象通常都具有鮮明的特點。與此同時,先生的許多作品在旋律的運用生非常的多樣化,他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不斷的吸收和學習其他類別的曲風音樂,比如,古代元曲,現代的河南豫劇,戲曲等等,以此來豐富其民族聲樂作品。例如,老先生在創作聲樂作品《蘭花花》時,親自到到陜北地區去采風,在借鑒陜北民歌《蘭花花》音樂旋律的基礎上,通過結合其自身音樂特點加以創作改編,形成更具特色的現代民族聲樂作品。同時在《花木蘭從軍》作品中先生融入了河南豫劇的唱腔風格,在音樂編排節奏上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作品前半部分比較舒緩,后邊部分節奏加快,使得音樂作品的節奏更加的豐富,更好的表達主人公的情感變化,也給聽眾具有感同身受的意境,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2]
王志信先生的民族聲樂作品在創作傳遞民族文化精神的同時也具有非常明顯的時尚感,他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將中國傳統樂器與西方電子音樂技術相結合,創作出屬于王志信特色的民族聲樂作品。在他的音樂作品中聽眾能夠聽到到傳統樂器與現代技術的相互碰撞的聲音,同時也能讓人感受到其與現代流行音樂完全不同的藝術感,但這其中又不缺失民族聲樂作品應有的時尚感。《金色的田野》就是王志信該類作品的代表之作。
民族聲樂作品作為國家藝術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傳統文化的發展于傳承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王志信先生作為我國著名的音樂家,通過研究其民族聲樂作品的創作特點,能夠為我們更好的理清民族聲樂作品的脈絡,從而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唐海燕.民族聲樂豐富表現力的良好載體-王志信的民族聲樂作品[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1,04.
[2]鄭雙花.聲情并茂的敘事風格:王志信民歌改編曲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