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澄明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
江南絲竹音樂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發展史。江南絲竹音樂的前稱名為“清音”,當時曾有“曲曲清音催人醉,夢聽余音夜不寐,其中奧妙誰得知,仙樂霓裳人間回”的贊美詩。從20世紀50年代后定稱名為“江南絲竹”,2006年5月20日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江南絲竹屬中國民間“絲竹樂”中的分支音樂品種。這一樂種主要流行于長三角地區,即江蘇、浙江以及上海,其發源的核心地帶在環太湖周邊的市縣,主要市縣有太湖以北的蘇州、昆山、太倉;以南是浙江北部的杭州、嘉興、湖州。浙江北部的杭嘉湖是這一樂種發源地、流傳地和發祥地,早在19世紀初這一地區江南絲竹音樂的活動已很活躍,發展到清道光年間(1821年)已具規模。《嘉興府志》中曾有“采蘇杭之絲,截洞庭秀竹,變吳越佳音,集弦索精粹,江南有絲竹者也”的記錄。當時,平湖的“合計清音社”和嘉興的“金聲奏”已有幾代傳承。平湖派琵琶宗師李芳園李氏第五代傳承人,李氏五代不但是琵琶玩家,也是演奏清音的高手。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1895年岀版)中收錄了《霓裳曲》《潯陽琵琶》《虞舜薰風操》和《梅花三弄》等絲竹樂譜。現在流傳下來的江南絲竹音樂,著名的有所謂“八大曲”,包括《中花六板》《歡樂歌》《三六》《云慶》《行街》《慢三六》《慢六板》《四合如意》。演奏形式是以絲弦和竹管樂器相結合,有琵琶、二胡、揚琴、三弦、笛、笙、簫、鼓、板、木魚、鈴等。樂隊組織靈活,從一竹(簫)一絲(二胡)到較大的樂隊都可以演奏。
在浙派江南絲竹音樂的發展過程中,沈鳳泉先生是非常杰出的代表人物,他是江南絲竹音樂國家級的傳承人。他長期與浙江“江南絲竹”笛、簫演奏名家宋景濂默契配合,形成了浙派“江南絲竹音樂”的演奏風格。他的江南絲竹音樂在演奏技法、音樂風格、表演理論與作品改編等方面為浙派“江南絲竹音樂”的傳承傳播起到了獨特的作用,為浙派江南絲竹音樂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為了更好地傳承浙派江南絲竹音樂這一珍貴文化遺產,讓更多的人了解、學習和發揚光大浙派“江南絲竹音樂”,浙江藝術職業學院(簡稱浙藝院)作為一所有60多年辦學歷史的高職藝術院校,也作為文化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基地的參與高校,有責任有義務積極推動浙派“江南絲竹音樂”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更何況沈鳳泉先生是浙藝院的退休教師,曾長期在浙藝院任教,學院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更應該有理由、有信心傳承好浙派“江南絲竹音樂”這一寶貴的民間樂種。學院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2014年建立沈鳳泉“江南絲竹音樂”專家工作室;2015年初成立音樂系“江南絲竹音樂”音樂社;2017年6月20日設立了沈鳳泉江南絲竹音樂陳列館和音樂研究中心。先后開展了一系列“江南絲竹音樂”學術講座、浙派樂譜整理與碟片出版、沈鳳泉藝術專題片拍攝、專場音樂會等活動。邀請著名民族音樂學家伍國棟主講《江南絲竹的樂社傳統》,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郭樹薈教授開講《融合與分離:主奏樂器在樂種中的藝術經驗性體現——以絲竹樂為例》,以及沈鳳泉《浙江江南絲竹音樂流傳浙西之疑》《江南絲竹音樂(慢三六)的演奏技法》《江南絲竹音樂樂種名闡釋》等講座。這些活動的開展對江南絲竹音樂在學院的普及以及提高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江南絲竹音樂社”在沈鳳泉先生指導下,每周一次進行專業訓練,通過長期的訓練演奏日趨成熟與融合,風格獨具浙派韻味與特色。主要完成了《中花六板》《小霓裳》《燈月交輝》《春江花月夜》《歡樂歌》《云慶》《中花三六》《慢三六》《行街》等具有浙派特點的江南絲竹音樂排練。2017年6月20日,在學院音樂廳隆重舉行了由沈鳳泉先生親自導聆,老中青三代演奏家共同演繹的“江南絲竹音樂”專場音樂會,取得了圓滿成功。江南絲竹音樂社還代表學院或浙江省參加了2015年7月第三屆海內外“江南絲竹音樂”邀請賽,獲得了專業組銀獎; 2017年7月參加了文化部與海南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民族民間樂種組合展演”,以《中花六板》和《小霓裳》兩首經典浙派江南絲竹音樂參演,以精湛的表演、獨特的韻味受到了文化部及全國民樂界的一致好評,在全國175支參與的組合中入圍前15支組合最高獎,最后獲得海南省的巡回演出。這也是唯一一支晉級的“江南絲竹音樂”組合。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江南絲竹音樂”已在我院播下了彌足珍貴的“種子”,并展現出了勃勃生機,成為了學院音樂表演專業中富有特色的民樂品牌。
藝術的生命力在不斷的繼承與創新中得以綻放與永恒。沈鳳泉先生是一位富有創新精神的藝術家,他的創新思維與創新理念正是浙派江南絲竹音樂能夠獨具特色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重要因素。沈鳳泉先生廣采眾長、海納百川,將上海南匯的“清音”與浙江民間傳統的江南絲竹音樂意韻相結合,技法靈動,意境空靈,點線美奐、弦隨心動;其意、氣、技、韻無斧鑿痕跡,真情所向,真力彌漫,渾然神聚,美不勝收。同時,又有所創新。
如沈鳳泉先生廣為流傳的《慢三六》尤有特色,并有新發展。他的《慢三六》是在沈氏祖傳手抄本《慢三六》的基礎上進行“刪繁就簡,藝術加工而成。《慢三六》是《老三六》的第四加花樂曲,用兩把不同定弦的二胡來演奏,在音色上有對比;在演奏上猶如同胞姐妹,又好似雙龍掄珠,高高低低、疏密相間,進進出出,配合默契。在風格上既繼承了傳統的特點,又滲融了現代二胡的演奏技藝;既保持了民間支聲復調的特點,又汲取了西洋復調手法,它要比原來的《慢三六》更加豐姿多彩、委婉動聽。
浙藝院不僅要繼承沈鳳泉先生的江南絲竹音樂演奏技法、音樂表現,更應該學習先生的創新理念。基于這個思想,浙藝院嘗試著走出了對浙派江南絲竹音樂新的探索之路。邀請上海音樂學院著名作曲家朱曉谷老師對浙江江南絲竹傳統樂曲《小霓裳》進行編配,創作和改編了兩首具有浙派江南絲竹音樂特色的作品《錢江樂》和《吹歌》。這三首作品作曲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作了一些新的有益探索,這些探索在保持傳統江南絲竹音樂風格特色的同時,又有一些新的江南絲竹音樂感受,為同行在音樂創作上打開了一條新的思路與方法。
如對《小霓裳》進行的改編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創新點:一是增加了民族低音樂器大胡的使用,它不僅增加了小樂隊的厚度,而且使其韻味更具江南民間特色;二是豐富了音色的對比,在“你簡我繁,我簡你繁”的原則下突出主要樂器的音色,聽起來更富有層次感;三是在保持和加強傳統的支聲復調寫法外,嘗試著將對比復調寫法融入樂曲中,使音色與音域的對比得到進一步加強,使音樂更加厚實,更具有立體感。在《小霓裳》樂曲配器的改編上,主要特色在于既保持了江南絲竹民間原有的音樂特色,又不同于現代民樂小合奏的形式,這是難能可貴的。
再如《錢江樂》,這是一首作曲家創作的具有浙派江南絲竹音樂特點的作品。作曲家主要是在學習了沈鳳泉先生的江南絲竹音樂作品后,根據浙派江南絲竹音樂的特點創作而成。在這首作品中,作曲家作了許多新的嘗試,比較突出的有以下幾點。
(1)音樂結構的創新。一般在江南絲竹音樂中,引子結束以后進入樂曲第一段的慢板。在該首作品中,在引子部分結束了以后直接進入了快板樂段,在快板樂段結束后再轉入音樂的慢板。這完全與傳統的江南絲竹音樂不一樣,雖然這樣,但是讓人聽起來并不感到突然。
(2)框式記譜法的運用。框式記譜法是現代記譜法中的一種方法,將現代框式記譜法運用到江南絲竹音樂中,這又是一個新的創意。框式記譜法的運用表明音樂的進行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在傳統江南絲竹音樂演奏時,同一個人的每一次演奏都是不一樣的,把這有一定偶然性的方法加以運用,讓每一次都不一樣的演奏在某個樂句或者某個點上使音樂互相之間達到契合,趨向必然性。
(3)多調性的運用。顧名思義,就是在同一個樂曲中采用了兩個不同的調性同時進行演奏。這首樂曲中采用了以四、五度音程關系的疊置方法進行演奏,這又是一個富有創意的嘗試。一般在傳統江南絲竹音樂演奏中是沒有這樣同時進行的多調性音樂演奏,在調性上往往只有一個調到底,相對比較單純。而在這首新編的音樂中讓多調性同時存在,豐富了樂曲的調性色彩。聽覺上也是和諧的,并不感到不搭調。
(4)對奏的形式。在傳統江南絲竹音樂演奏中,雖有對奏的形式存在,但它的演奏形式不存在完全是一件樂器演奏停下來而由另外一件樂器來演奏。傳統的對奏形式只是樂句與樂句之間的對奏,它往往只在強弱上面有一定表現,它沒有單一音色,只有混合音色。而在《錢江樂》樂曲中,對奏的形式則是音樂過程中一部分樂器有演奏,而另外一部分樂器是沒有演奏的。增加了單一音色色彩,或者是一個笛子,抑或是一個二胡,它不完全都是混合音色,也有單一音色。這樣的對奏寫作方式在傳統江南絲竹音樂中是不多見的。在音樂表現上,混合音色和單一音色同時使用,增加了音樂的色彩性。當然,《錢江樂》音樂總的還是遵循浙派江南絲竹的音樂特點,只是在以上這些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嘗試。
《吹歌》的音樂創作素材則取自于“上海絲竹樂曲集”中的《騎驢吹仔》曲牌,創作中遵循傳統江南絲竹音樂的特點創作而成,雖然作品比較小,但是作曲家也進行了這方面的探索。
總而言之,對于浙派江南絲竹音樂的傳承與創新,正如沈鳳泉先生所言:首先是熱愛。只有真正熱愛江南絲竹音樂,才能深深地體會江南絲竹音樂的魅力,才能有學習、探索、研究、發展、推廣江南絲竹音樂的動力。二是專業化訓練。民族音樂發展到現今,已基本達到系統化、規范化。隨著樂器本身不斷地進行改良,演奏技藝也在不斷地創新與深化。因此,必須把最新的演奏理念、手法與技術融入江南絲竹音樂的演奏當中,這樣江南絲竹音樂才能煥發生機,脈脈相續,代代沿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