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
(晉中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山西地處我國華北地區西部,該地區具有豐富的民間音樂遺產和得天獨厚的民間音樂發展土壤。中華民族音樂中有史料記載的、最早且著名的音樂家師曠就是山西洪洞人,其代表作有《陽春》《白雪》。如今,山西仍有不少珍貴的古典樂曲在民間流傳,引起了國內外相關人員的濃厚興趣。另外,山西民間音樂在本地區隨處可見,沒有年齡、性別、時間等方面的限制,并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這種情況下,為山西涌現更多的優秀音樂作品和創作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民歌”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說法,廣義就是“民族歌曲”,當今,民族唱法聲樂中的歌曲均可定義為民族歌曲,狹義的“民歌”則指“民間歌曲”,其不像民族歌曲那樣專業,其具有鄉土性、集體性、人民性和即興性等特點,重點描繪民間的生活百態。
山西民間歌曲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主要歌唱歷史傳說和歷史人物,具體包括河曲民歌、平遙盲書、長子鼓書、武鄉琴書、壺關秧歌、大同數來寶、左權民歌及太原蓮花落等曲種,屬于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十分珍貴。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教育與生活環境發生了一定的改變,民間音樂的傳承遇到了瓶頸。年輕一代熱愛民間音樂的人十分稀少,再加上現代媒體的沖擊,導致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消亡的境況。當代音樂人必須正確認識到自身肩負的重任,利用有效手段進行民間音樂的拯救與繼承,深化對樂理本質的認識。山西民間歌曲與方言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需要現代音樂人詳盡解讀山西民間歌曲中的詞匯、語音與語法的特點,對其內在規律進行充分挖掘,實現與現代樂器的有效融合[3]。同時,從方言學的角度進行山西民間音樂的賞析,有助于人們能夠全面了解山西民間歌曲的藝術特點,進而實現山西民間音樂的振興與發展。
在山西,幾乎隨處可見民間音樂能手,且不論地域、性別和年齡,隨時隨地均可唱上一小段。同時,山西還經常舉辦民間音樂活動,這些活動與當地人民的生活習俗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你生活在山西,就會發現那里一年四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均會開展各式各樣的民間音樂活動。尤其在春節期間,各地群眾紛紛自發組織音樂表演活動,氣勢如滾滾春雷席卷大地,又似萬花競放,姹紫嫣紅。還有山西各地的傳統音樂廟會,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乃至上千人共同進行傳統音樂演奏,充分體現了山西民間音樂特有的磅礴氣勢和壯闊場面,以及寓諧于壯、寓柔于剛的特有風韻。
山西民間歌曲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形式短小且單純,通常為上下兩句的樂段結構;(2)民歌的詞、曲格律較為自由,有利于歌唱者抒發自身的情感;(3)民間歌曲的歌詞一般情況下均為歌唱者根據自己的勞動或思想感情而即興編創,“做甚唱甚,想甚唱甚”,進而具有感情真摯和樸實的特點;(4)另外,在演唱時無須伴奏,也沒有統一定調高,隨時隨地張口就唱。
據有關方面統計,如今已收集到山西民間歌曲達兩萬余首,且其種類繁多,大致可分為五類,分別是山歌、號子、小調、秧歌和套曲。其中,山歌指勞動人民在場院、山間、田野和崖畔等即興創作并演唱的一種短小的歌曲,具體種類有左權的“開花調”和河曲的“山曲”等;號子指勞動號子,是人們在進行沉重勞動時,通過統一號令,達到振奮精神和協同動作效果而唱的一種歌,代表歌曲有《船夫號子》《打藍調》《打基歌》等。這些歌都與勞動形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且各有鮮明的風味和特色。山西號子偏少,但節奏十分有力,同時,音調也十分單純流暢,具有樂觀豪放的情緒特點。小調指一些在室內或室外進行勞動強度相對較低的勞作時哼唱的小曲,小調是目前山西民間歌曲各種類中分布最廣且數量最多的的歌,在全省各地乃至鄉村都十分流行。小調體裁形式相對豐富,包括俚俗小曲、娛樂性歌曲、諷刺歌、抒情歌、詼諧歌等。小調結構較為規整,一般情況下多為二句式或四句式,并將起承轉合的規律充分地體現了出來。其歌詞也十分整齊和規范,大多數情況以七字句為基本格式,或者有十字句或五字句的格式,也有混合的長短句格式,但十分少見;秧歌在山西十分常見。其品種繁多,分布較廣,這些被編入民歌體的秧歌,在向戲曲發展的同時形成了地方小戲,具有簡單的故事情節,可貴的是其唱腔仍保留著民歌的特點,以民歌面貌在群眾中廣為傳唱。套曲具有很強的敘事性,且形式較大,套曲的曲調是基于當地小調和明清俗曲,與實際需要相結合,通過加工實現其變化與組合,具有結構嚴密、組合規律的特點[1]。
有位歌唱家曾說過,唱歌就是將自己的情緒融入到旋律中,隨著旋律來說話。當然,這并不是指在唱歌時像說話那樣輕松,而是對歌詞的重要性做了強調。歌詞作為歌唱者情緒和歌曲內容的載體,相關作曲家在進行山西民間歌曲的伴奏編排時,可考慮以歌詞為切入點,在把握好歌詞的基礎上實現與伴奏的有效融合。
山西民間歌曲內容多為反映社會生活,有的歌頌勞動生活,有的批判統治者的無恥昏庸,有的傾訴勞動人民的苦楚,有的反映愛情、婚姻圓滿,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人民善于用歌曲來表現事件并抒發自身的情感,對社會中的不合理現象予以抨擊,表現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熱愛。歌曲多是直抒胸臆,極少情況下會出現文雅隱晦的現象。
例如,在進行《挑菜》這首民間歌曲的伴奏編排時,其是一首男女對唱歌曲,作曲家可選擇將簡譜改為五線譜,選定適合男、女聲的音域,用C徵調式來進行改寫。該首民歌可分為兩部分,且都由三個樂句組成,同時具備相同的旋律。該歌曲的兩個部分共有10段歌詞,講述了早上日出后,二小妹同嫂嫂去田里挑苦苣菜與甜苣菜,而后碰到了田地的主人老羊頭,老羊頭讓兩人趕緊挑,不要破壞高粱苗。這是一件民間十分常見的事情,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戲劇性,整首歌曲均運用山西方言進行演唱,并在句尾運用了語氣詞,使得曲風具有輕松、幽默的特點。
改編后的《挑菜》將曲調變為帶再現的三部曲式結構,再在之前加一個引子,對引子用降調式的特征音來修飾,即可使曲子的風格變得歡快。樂曲中的前半部分先將民歌的段落進行了陳述,其中和聲又利用五聲風格化、線性進行做改寫和和混合調試;后半部分借助一個新的旋律,與前半部分形成對比,再將樂曲開頭利用裝飾音完成寫作的華彩樂句來過渡,將再現部分引出,實現完整再現。全曲均是歡快、幽默的氛圍與風格,體現了民間歌曲的特點。
改編后的《交城山》更名為《悼曲》,主要是根據其中的前三段歌詞總結而來。歌曲主要講述了一女子本已經有了心上人,但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嫁與他人,去了貧困荒蕪的交城山生活,心中忿忿不平。后得知家鄉許久未降雨露,心上人引水身亡,該女子悲痛萬分,心痛的張口唱起了這首民歌,歌聲傳遍了深山遍野,傳遍了每個村寨,流傳至今。據交城當地人講述,這首民歌的第四段歌詞據說是人們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具有久遠的歷史。后在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著名歌唱家郭蘭英老師將這首《交城山》唱響,但為了消除歌詞中的悲傷情緒,故刪減了第四段歌詞。這首歌的整體情感表現了女子的怨恨、思念和悲痛之情。相關音樂人只要稍稍修改原民歌第一小節的音即可,另外,降低整個音樂的速度,將歌曲想要表達的感情充分表達出來。
山西民間歌曲是我省從古至今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體現了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為實現山西民間歌曲的可持續發展,現代音樂人必須充分認識到自身肩負的責任與義務,研究當地的方言特點,對其語法、語音和詞匯進行分析。山西民間歌曲與鋼琴伴奏的結合,體現了歷史音樂文化與現代音樂文化的完美融合,相關音樂人在為民間歌曲配鋼琴伴奏時,必須尊重不同歌曲間的差異性和既定旋律、歌詞,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確定歌曲的適合演唱音區,并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作曲技巧在鋼琴伴奏中加入不穩定因素,形成強烈的對比。[2]山西民間歌曲與鋼琴伴奏的有效結合,是在山西民間歌曲的伴奏編配中進行無限創造,但又體現了高度的統一。對山西民間歌曲鋼琴伴奏展開研究,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符合國家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要求,使其得以在時代發展中生生不息,為我國人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另外,推動地區民間歌曲的發展,有利于我國民間歌曲整體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實現我國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揚[3]。
總之,山西民間歌曲作為中國民間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征均能在其他地區的民間歌曲中尋找到相似之處,且又具有特性。對于其鋼琴伴奏的改編,必須建立在正確掌握和理解山西民間歌曲藝術特點的基礎上,實現山西民間歌曲歌詞與伴奏的有效融合,促進我國民間歌曲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