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靜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山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正因有著如此優越的歷史背景,山西地區的民間音樂遺產極為豐富,四大梆子包括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是山西地方戲曲的四大支柱;“潞安鼓書”“襄垣鼓書”“晉北道情”“永濟道情”“翼城琴書”“武鄉琴書”等說唱藝術也極具代表性;鼓吹樂《八大套》、長治的“八音會”和洪洞的“威風鑼鼓”、五臺山僧人演奏的廟堂音樂等都是山西的民間器樂形式。古箏作為我國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它的音色優美動聽,表現力強,可以讓演奏者更好地發揮其音樂表現的各種可能性,而且易被聽者所接受,所以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雖然古箏在山西的發展相對較緩慢,但隨著全國“古箏熱”的逐漸升溫,山西地區的古箏發展取得了較大的進展。近些年,在三晉大地上,古箏這件樂器被更多的音樂人和業余愛好者所青睞,學箏者、教箏者的人數大大增加。古箏藝術的相關活動頻頻出現,尤其是2017年山西古箏學會的成立,更讓山西的古箏事業有了飛躍性的發展。現就四點總結如下。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良好政策為器樂的發展帶來了極有利的條件。進入20世紀90年代,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大好形勢下,全國各地學習民族器樂的人數大大增加。尤其是在古箏的發展上,因為曲目的不斷創新,演奏形式的不斷改進,使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古箏,認識到古箏,晚會、音樂會等舞臺上也都能看到古箏的演奏。近幾年來,全國范圍的“古箏熱”撲面而來,山西古箏也不例外。學琴的人數飛速增長,無論是五六歲的幼兒啟蒙,還是五六十歲的業余愛好;無論是從各種古箏培訓機構,還是專業院校的學琴人數都很可觀。在2010年之后山西藝術類專業高考考試中,古箏的人數近五百人。在2018舉辦的山西省首屆古箏藝術節中,僅初步統計的參賽人數就達到1700人左右,當然還有一些學箏者并沒參加。正因如此,山西古箏傳播、古箏普及事業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古箏在傳播與傳承的過程中,由于地域、文化、語言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比較典型的有客家流派、陜西流派、河南流派、山東流派、潮州流派等。這些流派都有其獨特的風格特點。而對于山西,可能由于多種原因,在過去并沒有獨樹一派,也沒有相對代表性的演奏家、山西風格的樂器及獨特的技法特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古箏的發展。但近幾年這個問題越來越受到了關注,逐漸有人重視到了山西音樂風格在古箏藝術上的運用。有一些人開始創編山西風格的古箏樂曲,例如山西大學的賈江麗老師側重山西箏樂的創編發展,她創作了多部山西風格的古箏獨奏作品及重奏作品。還有一些人開始關注山西古箏科研方面的工作,例如中北大學的陳娟老師及她的碩士研究生發表了多篇關于山西箏曲創編的文章。
2017年7月,經過一系列的組織、籌備,山西省音樂家協會古箏學會正式成立了。它是在山西省音樂家協會領導下,由山西省內古箏專業工作者和業余愛好者共同組成的專業性學術團體。
此箏會的成立宗旨是廣泛團結我省古箏藝術界人士,加強省內外古箏專業同行的學術交流,促進我省古箏藝術的普及、學習和發展。山西箏會的成立標志著山西古箏藝術發展的正規化、規模化,使廣大山西的從事古箏藝術者有了社會組織。箏會成立后舉辦了一系列的活動,包括研討會、音樂會、講座、授課比賽及首屆古箏藝術節的一系列活動,給山西古箏藝術從事者提供了更多的舞臺,開闊了眼界,大大增加了山西古箏從事者和外屆的交流與合作。
關起門來自己研究遠遠不如走出去多多交流進步得快。經過山西箏會及更多培訓機構的大力推動,山西近幾年的古箏活動非常頻繁,除了有不同演奏家的音樂會之外,還有很多古箏的研修班、大師課等。這些活動足以滿足廣大古箏愛好者可以近距離觀摩到全國頂級的、領先的古箏動態,包括新的古箏作品、古箏技法。所有這一系列的活動加速了山西古箏事業的發展。
當然,相比其他省的古箏發展水平,我們還存在著許多問題。
1、缺乏優秀的演奏人才。好的音樂演奏者不僅要具備扎實熟練的技術,而且要有較高的音樂素養、優秀的舞臺表演能力,是各種能力的綜合體現。就目前古箏在全國各地的發展水平分布情況來看,各大音樂學院培養的優秀演奏者較多。其中,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及畢業生演奏水平更為突出。這些好的演奏者能給周圍帶來“好效應”,使其教授的學生,甚至學生的學生能更好更快地被影響,被帶動,提高演奏水平。但就山西古箏近幾年發展歷程中,雖然學箏的人數不斷增加,但非常優秀的演奏者相對較少,優秀演奏家畢業選擇山西的工作者寥寥無幾。所以,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山西古箏發展速度。當然,引進古箏演奏的人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2)缺乏山西地方音樂風格的古箏曲。就古箏的各類派別而言,正是因為不同地區有其不同的音樂風格特點才形成所謂各類古箏流派。就拿陜西箏派來說,由于大量的古箏演奏家和一些創作人的研究挖掘,根據陜西其特有的音樂風格特點結合古箏的演奏技巧大指托劈、左手的大指按弦及特有的歡音、苦音的運用,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古箏作品,如獨奏曲《香山射鼓》《秦桑曲》;協奏曲《云裳訴》《秦土情》;重奏曲《百花引》《傾杯情》等。正因為有了這些箏曲才讓更多的人了解了陜西的音樂風格。山西有著深厚的音樂文化底蘊,也有著大量優秀的、值得傳承的民間音樂素材,所以,對于山西古箏的發展而言,恰恰非常需要對大量優秀的古箏作品進行挖掘創作。激情奔放的上黨梆子、旋律輕快的開花調等,這些大量的音樂素材相信和古箏的完美碰撞后會擦出絢麗的火花。所以,希望更多的作曲家和古箏演奏家重視起來。
(3)山西古箏科研上的空白。一定程度的科學研究對音樂的發展可以起到促進作用。就目前全國古箏方面的研究方向來看,大多是以潮州、客家、陜西、河南等代表流派的風格特點或箏曲進行研究,或是對古箏的歷史淵源和教學方面進行研究。但對山西古箏的相關題材相對較少,也沒有更多的人去關注,對于山西音樂風格的挖掘及山西音樂風格的古箏技法、旋法也較少人去深入研究。對其研究的意義還是有的,它可以更好地給山西古箏發展提供一系列的理論依據,從而深入推進山西古箏的快速健康發展,希望更多的人重視起來。
山西古箏藝術的發展現已漸漸步入正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有更多的發展潛力和空間,相信山西古箏事業在未來的發展中會涌現出更多優秀的演奏者,創作出更多的古箏作品,也會有更多的人通過古箏了解認識山西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