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公量
(益陽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竹笛是我國民族樂器中最古老、最具魅力的吹管樂器之一。竹笛演奏實踐中的音準不但需要依靠演奏者高超的演奏技術,更需要內在音準理念調節,然而,各地方音樂由于音律的迥異,使得某些音程關系有所不同,其某些音的音高也會有細微波動,所以,演奏者對于音準問題的把握,成為了影響竹笛演奏的主要因素。傳統六孔竹笛演奏中技術技巧手段的運用及竹笛構造的特殊性,決定了傳統六孔竹笛是一件多律性取向的樂器。
中國傳統竹笛音樂是以單一性的旋律走向為主,橫向“線”型發展,形成了以含蓄寫意為主,著重抒情,強調流暢,講究和諧、連貫與統一的“線”性思維模式。
我國傳統音樂都是以五聲骨干音為基礎創作。每個骨干音都可為調式主音而構成不同的調式。其“諸宮一體化”“同宮犯調”“移宮犯調”等創作手法使音樂發展符合中國音樂“含蓄、簡樸”的內在審美需求。
五聲音階的結構特點決定了音階內各音級之間的相互關系:
①相鄰兩音級之間為大二度和小三度音程關系。
②五聲音階的主要特征是唯一的大三度(“宮-角”)和沒有尖銳的“半音、三全音”的音程關系。從審美角度來看,我國五聲音階的效果是樸實、和諧、優美的。
傳統的中華音樂受儒家與道家的影響強調“和”,荀子《樂論》的觀點認為,音樂可以“和君臣”“和鄰里”“和家人”。嵇康在《聲無哀樂論》中十分推崇“和”,認為“聲音以平和為體”,即“和”是音樂的本體。“中和”的美學觀念是中國所特有的美學觀念之一,《中庸》首章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呂氏春秋》云:“夫音亦有適:……黃鐘之宮,音之本也,清濁之衷也。衷也者,適也。以適聽適,則和矣。”其中之“衷”,即“正中”之意。
傳統音樂觀念認為,音樂的美在于音樂能夠發出“中和”“正中”之音,要不然音樂就“不美”了,就會給音樂欣賞者帶來不良的刺激。中國傳統音樂強調的是音樂的流暢性、抒情性及內涵性。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音樂之“線”性思維特點、五聲音階為基礎的特點及我國傳統音樂所特有的“中、和、正、平”的美學觀點等決定了傳統六孔竹笛演奏實踐時以“五度相生律”為基礎的律制取向,這樣才能更好地表現中國傳統音樂的那些或明朗或憂愁的旋律線優美的抒情性音樂。
現代創作音樂作品是在我國傳統音樂的基礎上,借鑒、吸收西方音樂的作曲技法,采用西洋的和聲、明確的曲式結構、清晰的調性布局、鮮明性的主題等作曲技法創作而成。采取多調性轉換的調性布局是現代創作作品通常使用的手法之一,因而導致竹笛演奏實踐時的調性也要不停地更換,從而實現音樂對比與發展,也以此來增加傳統六孔竹笛演奏技法的難度。在曲式結構方面,常常采用“A—B—A” 的三部性結構。如《深秋敘》(穆祥來曲)、《綠洲》(莫凡曲)、《走進快活嶺》(曲祥曲)等。
現代創作音樂作品的另一特點是采取無調性或者泛調性的創作技法,打破了傳統的西洋大小調式之功能體系,突破了傳統的作曲規則。如勛伯格的十二音序列技法和興德米特的作曲技法等。
傳統六孔竹笛的演奏技法也隨之大膽地挖掘、創新,演奏實踐中的“炫技”慢慢成為了作品創作的中心。作曲家們為此而傾其所能、傾盡所能而樂此不疲。 使用這類作曲技法創作的竹笛作品主要有《倉》(楊青曲)、《梆笛協奏曲》(馬水龍曲)、《愁空山》(郭文景曲)、《綠洲》(莫凡曲)等。還有直接將國外優秀作品移植創作成竹笛作品的,如《波爾卡舞曲》(簡廣義移植)、《流浪者之歌》(曲廣義移植)等。
所以,這一類現代創作的竹笛作品由于頻繁轉調、離調以及大量變化音和半音階進行,調式調性感不強,必須采用十二平均律來演奏。因為十二平均律的半音均勻,演奏方便,不易跑調。演奏實踐中我們要注意十二平均律中全音與半音之間非常規則的倍半關系及其在半孔按孔上的技術體現。
多聲部音樂演奏最常見的形式是樂隊演奏,樂隊是集多種樂器而組成的共同體。在樂隊演奏中,雖然各類樂器本身具有各自的既定律制,但要體現樂隊的共性,不允許各類樂器各行其律,因此,它們都要在一定范圍內作相應的調整,以便適應整個樂隊合作時所相應采用的律制。
在樂隊演奏中,中國傳統拉弦樂組、中國傳統吹管樂組是以五度相生律為基礎的,中國傳統彈撥樂組是以十二平均律為基礎的,西洋弦樂組是以純律為基礎的樂器,而西洋管樂則是以十二平均律為基礎調音的樂器……如果把這些不同組別樂器組合到一起形成樂隊演奏,不作相應律制調整那么很容易出現“音不準、不和諧”甚至“音準打架”的亂象。作為樂隊的竹笛演奏員,我們可以通過手指的按音孔的多少、氣息的強弱調整以及口風的角度調整來控制音的高低,以適應樂隊所需要的律制。
由于各樂器自身既定的律制的不同,那么樂隊在調音時應該特別注意使用“調式標準音(調式主音)”定音定調,如果墨守成規地使用a1(頻率440hz)定音定調,那么可能會導致整個樂隊的音高不穩定,音響不協和的狀況。例如:主旋律為C宮調式,而樂隊采用“a”音為標準定音,那么各種樂器一起演奏一個主音“c”,則會出現非常不協和的情況。所以,筆者覺得應該用“調式標準音(調式主音)”定音定調,這樣出來的音響效果會相對和諧、協和。
因此,在多聲部音樂作品演奏實踐中,整個樂隊應以十二平均律為基礎律制。當作品中出現曲調性強烈的中國風格樂曲或者段落,并由傳統六孔竹笛演奏員擔任主奏時,竹笛演奏員可以采用五度相生律體系來演奏,以突出中國風格作品所特有的曲風。
傳統六孔竹笛結構相對簡單,由笛頭、吹孔、膜孔、各種出音孔及笛尾組成。其的演奏音高由演奏員的技術技巧與出音孔、吹孔的開孔距離等方面決定。傳統六孔竹笛的出音孔在制作的過程中基本固定下來了,雖然新中國成立后到20世紀80年代,竹笛在制作中以五度相生律為主,之后竹笛在制作過程中以五度相生律向十二平均律稍微靠攏。但在實際演奏過程中,演奏員可以通過氣息的有效控制、改變手指按孔的多少以及口風角度的變化等手段,適當調整個別音的音高,改變相應的音程關系,使之出現新的“臨時律制”。由于竹笛構造的特殊性及演奏員的技術技巧手段的運用,筆者認為,傳統六孔竹笛可以是一件多律性取向的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