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盛
(貴州財經大學,貴州 貴陽 555000)
音樂學科中作曲技術理論“四大件”分別是和聲、復調、配器、曲式作品分析。“曲式作品分析”與其他三門課程相比具有很強的綜合性特征,這門課程對于所有的音樂專業生學生進行授課,不過根據專業的要求不同,對本課程授課達到的教學目標會有差別。即使專業有別,課程教學目標不同,可是各專業在“曲式作品分析”課中都會接觸到大量的音樂作品,這是各專業學“曲式作品分析”課程的共性。
大量的音樂作品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聽覺資料,為學生的音樂審美力提升提供了多元、精致的欣賞素材。
在傳統的“曲式作品分析”課中主要引導學生認識作品的結構邏輯,以“結構邏輯”作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分析曲式外形結構,同時兼顧規模中的主題材料,展開手法、調性布局、和聲功能續進等。這類作曲技術技能研究時而也會注意文化、風格、體裁的角度分析作品的主題素材與發展手段之間的內部驅動型的聯系。
音樂與其他的藝術門類存有差別,有時我們說音樂是很抽象的以時間為軸,在時間中呈現,又在時間中消退,以人的記憶作為依賴生存、存在。其實,音樂與其他藝術相比,音樂有時也是最直接的,因為音樂在生活中接觸得最多,隨著科技的發展,音樂也是最容易接觸到的藝術品之一。音樂是最直接的精神生活。
“曲式作品分析”課程內涵還可以再拓展,引導學生運用審美方式獲得更多的審美經驗,提升個人的審美能力,從而建立系統的、再生性審美。
“曲式作品分析”課程是音樂專業的基礎課程,可是在多數的專業音樂生中調查發現,學生對這門課的距離感較強。“曲式作品分析”音樂理論綜合性的課程,其綜合了多門功課的技能知識點,學生的駕馭能力欠佳,產生了強烈的距離感。
傳統教學中,“曲式作品分析”課程十分注重“模式化教學”“音樂外形學”。
“曲式作品分析”課程的“模式化教學”注重音階、音程、和弦、變音的發展、節奏的運用與變體、曲調的特性、和聲功能的續進、和聲外音的使用、轉調、離調、調性游離、對位、結構平衡等差不多三十多個基礎知識上的模式化教學。“曲式作品分析”課程的“音樂外形學”強調注重樂句形式、歌曲形式、聯合格式等樂曲的體裁。
在傳統教學中,“曲式作品分析”課程十分注重作曲技能的分析,這對學生知識結構的完善性要求很高,而通常,非作曲的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掌握具有不熟練。概念混亂、知識點不會的現象。這就使得學生對“曲式作品分析”課程有很強的距離感,從而產生厭煩,不愿意學習的心理。
這一現象說明,傳統的“曲式作品分析”課程評價標準制定得不夠豐富,不夠科學,沒有考慮到更多專業學生的不同和專業特質。
例如,在傳統的“曲式作品分析”課程中多運用西方作曲家的音樂作品,這對民樂專業的學生來講,具有陌生感,未建立熟悉度,增加了民樂專業學生對課程的距離感。當這樣的現象被重視,以及為增加作品風格的豐富性,隨后的“曲式作品分析”課程中逐漸吸納了一些中國傳統音樂以及中國音樂家較為成熟的音樂作品作為分析素材。這無疑使民樂專業的學生具有熟悉感,提升學習興趣。同時,為其他專業的學生建立了更多的音樂母語熟悉度,與自身的文化背景更有關聯性。在這些變化中,我們能夠感受到“曲式作品分析”課程的發展,以及課程的評價體系在不斷地多元化,從而提升課程的實踐性。
“曲式作品分析”課程中能夠接觸到豐富的音樂作品,對專業的音樂學生的音樂審美教育可以起到促進作用,同時提升“曲式作品分析”課程內涵,為專業音樂人才培養增加教學手段。
讓學生以審美的語境進入“曲式作品分析”課程的學習,非常有利于學生理解作品,提升學習興趣。審美能力的培養提升課程評價內涵,促進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對“曲式作品分析”課程的有序發展提供了多元途徑。
審美教育可加深學生對作品文化、藝術背景的了解,也增加了學生的文化底蘊,培養了學生主動豐富自我審美力的行動能力,增加審美經驗。
音樂藝術是人類的智慧結晶,也是精神文明的財富。引導學生理解藝術與人性的關系,通過再生性審美的培養提升學生的人格培育,讓學生在藝術中找到熟悉的生活元素,從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挖掘藝術,最終提升藝術的創造能力。
“曲式作品分析”課程審美力的培養應從審美技術和審美藝術兩方面進行。
審美技術方面主要指的是“曲式作品分析”課程中的“模式化教學”“音樂外形學”,也是就節奏、節拍、節奏型、樂匯、樂節、樂句、樂段,樂部等結構關系,還有織體間的差別、和聲、調式調性、對位、音群、音塊等縱向思維與橫向思維的技術結合關系。這主要體現的是審美技術。
“曲式作品分析”在傳統的教學中多運用西方作曲家的音樂作品,為豐富作品分析的豐富性,隨后的“曲式作品分析”課程中逐漸吸納了一些中國傳統音樂以及中國音樂家較為成熟的音樂作品作為分析素材。豐富的音樂語匯,對審美心理學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提供充分的素材滿足感。
民族性與世界性也不是相對的。審美心理中民族是多種多樣的,民族的發展是變化發展的。審美中對各個民族的審美過程一定含有民族性和時代性的復雜綜合過程,不是單一的。同時,還有民族間的交流與融通。溝通和融合對中西藝術的審美也是一個溝通和融合的過程,而不是單一的,所以,民族性和世界性不是相對的兩個物質的簡單劃分。
在音樂產生、呈現、效果三環節中,從音樂美學的角度來看分別是一度創作、二度創作和三度創作。一度創作主要指的是作曲者根據自己的音樂理想創作的作品;二度創作是指作曲家的作品由各樂器演奏者通過個人的演奏技術呈現出作品的過程,個人情感的投入對作品的音色處理,也就是情感處理;三度創作主要是聽眾結合作品的音響與自身經歷所產生的音樂感受。“曲式作品分析”課程讓學習對象成為聽眾,成為三度創作者。在審美技術和審美藝術的作用下,讓音樂專業的學生得到了作品高度的精神感受,讓三度創作者進行著復雜的審美過程,其中包含與作曲者精神上的對話、時代上的思想性分析、審美技術和審美藝術的思辨等,從而提升音樂專業學生的藝術理解能力。當再次回歸到二度創作時,一定會為作品賦予更多成熟性的表達和思想上的呈現。在審美力的引導下,其作用不再是單純的課程評價體系的豐富和多元化,也不是單一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生質量,而是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作為專業音樂學生“曲式作品分析”課程對他專業修養性的重要性。明白“曲式作品分析”的目的在于應用和如何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