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永科
(湖北民族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土家族主要聚集在我國的內陸地區,主要分布在湘、鄂、黔、渝四省的交界地區。土家族先民在歷史上被稱為“蠻”或“夷”。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特殊且極具魅力的少數民族文化。由于受外來文化影響相對較少,因而仍保留有極具少數民族特色的吊腳樓。同時,這里還是西南與中原和南方的中轉站,因而南北文化在這里既有碰撞,也有融合。
在這里土生土長的土家族人對逝者有著一種特殊的祭奠、喪葬儀式,這種特殊的儀式就是跳撒爾嗬,主要分布在清江流域一帶,是清江流域土家族人們對其生命價值的肯定以及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生命的認同充滿著崇敬和肯定,還是維系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是土家族文化傳承非常重要的載體之一。當地的土家人們不管是相隔四山五嶺親朋好友,還是朝夕相處,同住一村的左鄰右舍,都會聚集在孝家的靈堂前,土話就有“人死飯甑開,不請自然來”,人們踏著鼓點載歌載舞,這被稱為‘打喪鼓’,而其執鼓者,無論是有聲望的長者,還是能歌善舞的能手,他以鼓點指揮舞蹈,這就是當地人民所說的‘跳喪舞’。
撒爾嗬是一種群眾性基礎廣泛的活動,所以,當地,會這個的人很多,由于環境所影響,大家受到這種環境的潛移默化,耳濡目染。譚學聰老師跟我們說:“在當地,會撒爾嗬的人一般都是成群體存在的,而不是單獨某一個人或者一兩個人會。”撒爾嗬包含三個部分,即唱、跳、打,意思就是有唱撒爾嗬的部分,有跳撒爾嗬的部分以及包括打鼓。我們在采訪譚學聰老師的時候,譚老師跟我們說:“撒爾嗬簡單的、通俗的來說,其實就是當地人們宣泄情感的一種方式,因為在以前,農村的交通堵塞,與外界的聯系較少,人們的生活方式、日常娛樂形式比較單一,因此人們通過表演撒爾嗬的形式來表達人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撒爾嗬的主要演唱形式為假聲高八度來進行演唱,現在多用平聲及真聲來演唱。我們在采訪譚學聰老師這個問題的時候,譚老師跟我們說:“因為土家族人們有個習俗,每當村里有老人去世了,那么逝者的親朋好友,及村里的左鄰右舍就會自發地來到逝者的家里祭奠逝者。這時就有個很隆重的活動,那就是表演撒爾嗬,有唱,有跳,還有打鼓的。由于在當時的情況下,在靈堂內會有很多人,當時的情景是十分嘈雜的,那么,唱撒爾嗬的人怎么樣才能讓其他人聽到呢?那么,他就必須把音調唱得很高,于是就用高八度的假聲進行演唱,這樣聲音的頻率就更高,傳得更遠,讓更多的人聽到。現在不同了,現在技術越來越發達了,現在很多人在演唱的時候可以戴個耳麥之類的,逐漸地趨于平聲真聲演唱了。”在歌詞方面,主要以傳統的歌詞為主,臨場發揮的為輔。
譚學聰,清江流域土家族人,是土家族民間的一位撒爾嗬藝術大師,也是撒爾嗬文化的傳承人之一,他以唱高腔山歌、跳撒葉兒嗬為特色,是“巴東縣撒葉兒嗬”組合的領唱。巴東地區正好是土家撒爾嗬的發源和傳播地區,這為了他今后對撒爾嗬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撒爾嗬屬于一種山歌的高腔唱腔,被譽為高腔的“活化石”。其節奏鮮明,不同的地區節奏型稍有差異,這與譚學聰所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其中,高腔唱法分為羽調式和徵調式等其他調式,不同的調式有著不同的特點,其中,羽調式和徵調式在土家族高腔山歌最為常見,土家族高腔山歌在長期發展中一直以五聲調式為主,后來,經過文化的變遷以及漢族的融合等,逐漸加入偏音慢慢形成六聲或七聲調式。這種高腔山歌還有很明顯的方言特色,我們在觀賞譚學聰大師表演的時候,發現有些歌詞聽不懂,后來經過詢問,發現這里有當地的方言元素在里面。
當地的土家人們常說,“山歌不出鄉,各有各的腔”,這說明山歌的唱腔不是每個人都一樣,因人而異,還根據不同的地區也有不同的差異,各具特色。經過對巴東縣譚學聰以及其他縣的優秀歌手的采訪,我發現,盡管他們在曲風上有差異,或者是演唱風格上有差別,但是,這些優秀的歌手在運用嗓音及技法上具有同樣的特點,那就是運用原生態高腔唱腔,歌手們盡情歌唱,聲音嘹亮、高亢,具有豪邁而粗狂的氣質,盡顯土家男兒本質。由于譚學聰生活在鄂西地區,鄂西地區地廣人稀,多高山,人們的居住地也比較稀散,有時候村落與村落之間都是相隔好幾座大山的。譚學聰說,“唱歌要唱天堂音”,還說“民歌在屋里唱,山歌在田里唱”,這都與他們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由于他們的生活環境,他們在唱山歌的時候,不得不拉腔調的唱或者是喊,如果他們也像我們平時唱歌的時候那樣,那么他的歌就只能唱給自己聽,而他們有時站在山頂唱山歌,他們把自己的聲氣送遠,那么他們的歌聲將會回蕩整個山谷,從而獲得“巖上唱歌巖下聽,這山歌唱那山應”的獨特效果,這也正是山歌的魅力所在。在一次采風的時候,有幸能觀賞到譚學聰的一場演出,聽到他的演唱,感觸頗深。
其發音技法我們可以從以下三點分析:
我們在唱高音的時候,母音要在咽腔內作形,就是指要把幾個母音盡可能的唱得圓潤,再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打開頭腔,增加頭腔共鳴;打開鼻咽腔,擴大鼻咽腔的容量;打開胸腔,作為氣息支撐,同時形成三腔共鳴。通常,唱原生態的歌手的音域很高。我們了解到,鄂西地區的高腔山歌歌手,特別是高腔男歌手,他們的音域都在g2 以上,有的甚至更高。我們知道,通常人的真聲音域到了f2以上或者是再往上走時,高音就要通過轉化假聲來表現。通過這次的采風我們了解到,撒爾嗬一般是假聲的占比較多的混合聲,或者是真聲占比例較多混合聲,也稱“嘯音”。當地的土家人們對這些都有自己的稱謂。
真聲:就是人們最常用的聲音,我們平時說話的聲音就是真聲,也就是自己與生俱來的聲音,還沒有經過任何科學方法訓練過的聲音,然而,山歌的真聲唱法則是源于人們的最初本能,基于人的天生的自然條件,聲音天生的音色,清亮或者暗啞,長期以來便形成了一種純樸的風格,跟人們長期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這種最原始的、自然的發聲,當地土家人們將其稱為“本音”“滿口音”等,其特點是很自然、很放松。
假聲較多混合聲:這里一般指聲帶局部的振動,頭聲要多些,胸腔作為氣息的支撐,要稍微帶點共鳴,耗氣量小。當地土家人們將其稱為“管子音”,其特點是比之前所用的唱法音域偏高。
真聲較多的混合聲:當地的歌手們在自己原來聲音的基礎之上,為了追求更高、更亮的嗓音,即加入了混合聲,但又沒有失去真聲感,當地土家人們將其稱為“中高滿口音”“高滿口音”等,其特點就是在本音的基礎上音域會稍高些。
假聲:這種聲音致遠力強,持久力一般。當地土家人們將其稱為“鬼音”,“鬼音”是當地男歌手必備的技法。一般情況下人聲不容易發出這種聲音,也稱“窄音”,意思是要憋住勁,想象聲音是從某個管道里發出來的。這種聲音通常表現出鏗鏘有力,粗狂豪放,極具特色。
從發聲的狀態來看,要盡可能做到使口腔前小后大,前窄后寬的狀態,撐開鼻腔,捏細管道。因為,腔體打開是基礎,這也就是根據腔體空間越小,聲音震動的幅度也就越小,腔體打開越大,聲音震動的幅度也就越大的原理。所謂的后大后寬也就是抬軟腭,鼻頭撐開,后牙根打開,后咽壁提長,拉平舌根,再把喉結控制住。這里喉結一定要往下拉,就跟我們平時唱歌時候的狀態一樣,不然聲音就會卡在喉嚨里。
從呼吸的狀態來看,我們一般分為兩種:
我們把胸腔打開,以緩慢的速度吸氣于肺底,這里注意千萬不能聳肩,然后氣沉丹田。這種呼吸狀態比較適合演唱抒情類歌曲。
后牙關打開,鼻頭撐開,快速吸氣,同時打開胸腔,以作為氣息的支撐,雖然感覺這里吸的氣很快,但并不是很深。這種呼吸狀態比較適合演唱節奏性強烈、花腔高音類歌曲。
撒爾嗬是鄂西高腔山歌的一種。我們都知道,少數民族地區所流傳的山歌一般離不開當地人們的生活習慣、地理環境、勞動活動等,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以他們自己當地的方言展現出來,通俗易懂,郎朗上口。這一些特點所組成的具有當地鮮明的區域民族特色和風格,這就給我們提供了以下研究價值:
撒爾嗬是土家族優秀的音樂文化之一,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體現了一個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那么,撒爾嗬也不例外,它體現了土家族人們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生命的認同充滿著崇敬和肯定。我們應大力弘揚和傳承,加大對其保護力度。作為土家人獨有的喪葬文化,其音樂風格為土家族所獨有,可以成為一個土家族音樂文化的標簽。從古傳承至今,歷史悠久,作為清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優秀土家族文化而存在,我們有責任對其發揚光大,永遠傳承下去。
繼承優秀的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是我們當代人義不容辭的一件事,我們有責任對其進行傳承以及發揚光大,我們不能讓我們身邊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悄悄地消失,逐漸失傳。多一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這個世界將會多一份精彩和多一份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