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玥
(山西工商學院音樂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戲曲是一種具有濃厚文化意蘊的表演藝術,它集舞蹈、音樂、念白、雜技等多種形式于一體,通過舞臺表演,表現現實生活、刻畫人物形象、抒發內心情感,不論是舞蹈、音樂、念白,還是雜技,這些藝術形式的出現都比戲曲要早。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多種藝術形式的發展起起落落,最終融合于戲曲藝術,形成了戲曲的“唱、念、做、打”四功,由于具有豐富的表演內容,戲曲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隨著戲曲藝術的興盛和在民間的傳播,具有地方特色的戲曲種類也隨之出現。明嘉靖年間,受昆曲等劇種和山西晉南地區民間藝術的影響,蒲劇誕生了。蒲劇又稱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因起源于山西蒲州而得名。蒲劇是北方梆子戲的鼻祖,最早的時候也稱亂彈、土戲和山陜梆子等。其流行范圍主要在山西的晉南地區以及與陜西、河南的交界。蒲劇對許多地方劇種的產生和發展都有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北方梆子腔的形成以及京劇等劇種的發展。蒲劇在音樂、舞蹈和唱腔等方面都具較強的藝術特色及較高的藝術價值,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由于戲曲內容與形式的多樣性,人們又稱戲曲是以歌舞演故事,在戲曲的諸多要素中,舞蹈是最早形成的一種表演藝術,在經歷各個朝代的舞蹈藝術積淀后被吸收到戲曲當中,成為戲曲表演的重要部分。作為地方戲的蒲劇,其形成和晉南地區的樂舞積淀密不可分。舞蹈在蒲劇表演中是情感表達和敘事的主要藝術手段,體現在做、打、舞中,與唱、念相結合,此外,在不同的環境中舞蹈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隨著藝術的不斷發展、創新,各類藝術形式之間相互借鑒,呈現出新穎的表演方式,舞蹈藝術亦是如此。經過不斷創新與探索,一些舞蹈編導將戲曲中的舞蹈元素融入舞蹈表演當中,涌現了許多優秀的舞蹈作品。如舞劇《粉墨春秋》中就融合了蒲劇特技,如蹺功和椅子功。蹺功素有“戲曲芭蕾”之稱,以蒲劇《掛畫》中和椅子功結合的表演最為著名。《掛畫》是蒲劇旦角的做功戲,演員穿著特制的三寸蹺鞋在椅子上做出優美的身段,展示旋椅、跳椅、蹲椅等技巧,并以蹺的點、閃展現人物個性,《粉墨春秋》的蹺椅舞段就借鑒了蒲劇《掛畫》的表演形式。
《粉墨春秋》當中有一段男子舞蹈,演員穿著蹺鞋做出了多種身段,展示了蒲劇的蹺功的點、閃、勾、踢等技巧。蒲劇這一特技為舞蹈演員所學習、運用,實現了蒲劇技藝與舞蹈作品的交流融合。
隨著舞蹈藝術的創新,新鮮血液不斷注入,越來越多的地方特色藝術形式與舞蹈融合,高校舞蹈專業在這方面的發展大步向前,如地方特色民間舞蹈進校園,發掘民間舞蹈音樂并整理加工編創出優秀的舞蹈作品,在許多專業舞蹈大賽和舞蹈展演中也可以看到舞蹈與戲曲結合的舞蹈作品。為了舞蹈創作更好的取材,我們可以將目光投向更多的地方劇種,學習地方戲曲中的舞蹈精華。
蒲劇的發展歷經數百年,其表演獨具特色,蒲劇中,像蹺功和椅子功這樣舞蹈性較強的特技有很多,它們在手段運用上下了很大功夫。演員的舞姿和特技都是表現人物性格和感情的主要手段,如蒲劇的“翎子功”,隨著感情的變化,用帽翅表演出各式各樣的動作,從翅子的運動中可以看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再如蒲劇髯口功可以通過須的表演增強戲中人物的藝術魅力。蒲劇十分重視技藝,在表現情感時常會使用較為大膽的藝術手段,如“伐子都”中扎大靠翻虎跳前撲。舞蹈藝術中的表現激烈情感的手段相較戲曲要少,我們可以從戲曲中學到運用、創造藝術手段的本領,并在舞蹈中創新。
專業發展的需要使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要不斷拓展、加深,尤其對舞蹈編導專業的學生來說,創作優秀的舞蹈作品需要積累許多素材,學習戲曲知識不僅可以為自身的編創積累素材,還可以啟發創作思維。我們之前對戲曲的學習和借鑒一般是身段和技巧等,但其實戲曲表演中還有許多的藝術精髓值得我們去發現,并運用到舞蹈學習和創作當中。
蒲劇的特技是歷代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結晶,具有群眾性和傳承性,它即是一種文化資源,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多媒體的發展,蒲劇日漸衰落,一些高超且獨具特色的技藝逐漸流失。這些技藝不僅繼承和發揚了中華千百年的樂舞文化,也吸收了當地的民間舞蹈。在舞蹈藝術不斷發展的今天,通過對蒲劇技藝的發掘、整理、學習、借鑒,將其融入到舞蹈專業課堂之中,不僅是對舞蹈藝術形式的創新,也是對蒲劇藝術的保護和傳承。
不論是專業發展需求還是學生日益增長的知識需要,在舞蹈藝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對戲曲藝術的借鑒是十分必要的。如今,許多高校的舞蹈專業對民間舞蹈進行了大量的挖掘與整理,呈現了一臺臺精彩的演出,促進了舞蹈形式的創新。同樣,戲曲中也有許多值得發掘的舞蹈素材,舞臺上不斷涌現的戲曲舞蹈作品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未來的藝術道路上,蒲劇技藝會有更大的運用和發展空間,不僅是自身的表演形式,蒲劇的蹺功、椅子功、翎子功、帽翅功等特技以及蒲劇前輩們創造的舞姿身段可以運用到舞蹈的創作和表演中,推動戲曲藝術和舞蹈藝術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