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 娜 新疆藝術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曾講道:“對文藝來講,思想和價值觀念是靈魂,一切表現形式都是表達一定思想和價值觀念的載體。”出色的故事于一個國家而言,既是生命力的寫照,也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符號。在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包含著很多博大精深、震撼心靈的故事。經典的中國故事往往是特定年代的社會生活和精神的結晶。對時代精神的反映,始終是中國文藝的神圣使命。然而,講好中國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13年8月,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2014年11月,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出,要提升我國軟實力,講好中國故事。紀錄片作為一種傳遞真實信息的媒介形式,肩負著講述國家、展示社會形態、口述國際文化交流和歷史文明等重要任務。這均說明了“中國故事”這一概念早已被提出,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故事”不斷被打磨、更新,并被習近平總書記賦予了更具象的意義。
紀錄片即以真實進行的日常生活作為創作源泉,將有血有肉的真實對象作為表現對象,并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詮釋,從而以展示真實為目的,以發揮真實的作用來引發大眾思考的藝術形式。
習總書記指出:“只有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為中心,文藝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正能量。”習總書記講到,決定優秀作品最根本的因素是“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要將“中國故事”展示給全世界人民看,首先著重于“講什么”,即明確目標,不僅要考慮國內受眾,還要考慮國外受眾。
近幾年來,我國傳統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類紀錄片層出不窮,如《手藝》《茶,一片樹葉的故事》《昆曲六百年》等。此類紀錄片的活躍,首先,說明了我國開始對自己的傳統民族文化有了一定的保護與宣傳意識;其次,結合“中國夢”將我國的傳統文化繼續發揚、傳承。作為中國公民,我們有義務去保護、傳承我們的歷史文化。該怎么講好“中國故事”、該怎么選擇“中國故事”、該怎么去講“中國故事”,是我們在題材選擇上的大問題。《鳥瞰中國》在騰訊視頻上的點擊量已超過2億次,創下了目前單集紀錄片網絡點擊量的最高紀錄。在微博、微信和臉書、推特引發廣泛熱議,得到充分、積極的評價。《鳥瞰中國》的題材選擇是面向全世界的,通過絢麗航拍,向全球觀眾展示我國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觀,以及現代化大都市的飛速發展和先進的國家基礎設施等內容,從而引起全世界人民對中國飛速發展的強烈共鳴。《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也充分體現了其選題的多元性。此片以 BBC 式的幽默方式與各行各業的中國人交流,緩緩講述出一個關于國家、社會、家庭、個人的故事。其中,《回家》這一集中更是讓筆者感觸頗深。首先,春節可以說是我國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因為其中包含了太多感情,首當其沖的就是一個字——家。如果說戲曲、書法對于除中國以外地區的人來說略顯陌生,那“家”是全球每一個人都懂的概念。這個篇章用全球人都明白的“家”字,展開了對中國故事的敘述,講述了不同階層的人民所選擇的不同回家方式,看似平淡的“回家”兩字,也被賦予了更深層的中國特色——春運。在此不僅說出了我們的中國故事,更道出了中國人骨子里的那一份真情。
故事片締造中的某些藝術元素現今被廣泛地搬用至紀錄片中來。為什么會產生此情況?首先,是由于電視行業中的競爭日益激烈,紀錄片的創作者們迫于生存壓力,不斷改變創作方向及方式,積極探求紀錄片中題材選擇和表現手法的多元展現,在確保紀錄片真實可信的前提下,通過敘事方式故事化的策略,使紀錄片更具觀賞性和吸引力;其次,觀看者的受眾變廣,使得大眾在這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多元,不再單一受限,其中只有極少數題材或類型的紀錄片能滿足所有觀眾的需求,而人們對故事的胃口是不可饜足的。這種現象是由觀眾審美活動的內心決定的,因而故事化的敘事戰略便成為吸引觀眾觀看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