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瑛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8)
高校思政教學要以學生的就業為導向,及時轉變教學方向和創新教學模式,這是促進思政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而當前高校思政教學過程中,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還比較多,這對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就有著阻礙。面對日益復雜的教育環境,思政教學就需要和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和能力,為學生未來的就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就業導向下高校思政教學就要以大學生就業創業為目標,思想政治是提高學生認識世界能力的重要課程,對學生思想意識的提高發揮著積極促進作用,對學生的價值觀有著指導作用,以及有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提升。高校思政政治的教學中就業導向的融入對學生職業道德以及職業心理等基本素質有著促進,讓學生通過相應職業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就業以及創業軟實力,這對學生的內在成長就發揮著重要作用[1]。就業導向下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實施,對思想道德教育現實意義的凸出有著積極作用,道德自身是社會環境產物,通過對學生思想道德加強教育,就能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水平。就業為導向的道德教育和學生的職業生活中道德規范是緊密聯系的,對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活有著積極作用。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思政教學能讓學生更清晰的認識自己,并在思政課堂的學習中正確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校學生實際就業當中,缺少就業的指導對學生而言就會存在諸多的就業障礙,一些學生對未來就業發展沒有理性和明確的思考,在對自己的職業定位上不準確[2]。以就業為導向的思想政治教學是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專業特色相結合的,對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觀以及職業價值觀等實用性內容有著充分重視,形成了系統的教育體系,在這一基礎上對學生正確的擇業觀以及就業觀給予了科學的指導,通過思政知識的傳輸讓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三觀。高校思政教學中有計劃以及有組織的進行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對企業文化輸送也比較注重,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崗位環境。
就業為導向的高校思政教學對學生職業特性有著強調,是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保障。處在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時期,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量以及需求的類型也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在對人才的選用中,企業不只是注重人才的專業技能,更注重人才道德品質,所以高校思政教學在以就業為導向的模式下,對學生職業特性有著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比較重視。就業為導向的思政教學是和學生的專業特點以及職業崗位需求為基礎的,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能夠對就業的形勢以及職業就業情況有更深層次的了解,通過思政教學讓學生能樹立正確的職業心態,這對學生未來的就業發展就比較有利。
另外,高校思政教學中以就業為導向對學生明確自身價值有著積極作用,能夠通過思政教學讓學生更清晰的認識,增強學生的使命感以及社會責任感。就業以及創業不只是解決自身的工作問題,還是為社會的發展進行創造價值的過程,思政教學中以就業為導向通過學生的人生規劃以及引導,讓學生能承擔自身的社會責任,實現自身的價值。思政教學中以就業為導向對培養以及啟發學生不畏困難的優秀品質有著促進作用,能有效激發學生創新以及頑強拼搏的積極性,對學生心理品質的提升有著積極作用。
從當前就業導向下的高校思政教學的現狀能發現,其中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如教學觀念的陳舊以及教學改革體制的不完善等,通過對這些教學當中的問題詳細分析,對解決教學問題就有著積極作用。主要的思政教學問題有以下幾個層面:
其一,沒有重視就業導向的思政教學。面對新的教學改革發展的環境,高校思政教學以就業為導向才是發展的主要方向,但是從實際的現狀能看到,高校對思政教學課程的重視度不夠高,思政課程的安排存在著不合理支持,師資隊伍的建設也不完善,這些對思政教學的質量提高就有著直接影響。從實際的教學問題能看到,主要是高校對思政理論教育工作沒有重視,使得學生以及教師對思政課程的心態不端正,思政課程在專業課程中的地位不高,高校只注重對學生專業課程內容的教學,而對于思政課程教學沒有充分重視,沒有將職業因素和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結合[3]。一些教師對就業導向的思政教學的認識不充分,有的教師角色就業導向的思政教學就是變相的就業指導,認識上存在著偏差,這就會影響實際的教學效果。
其二,思政教學缺乏和就業導向的結合。教學改革的進一步實施,對高校的思政教學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思政課程作為學生必學的課程內容,對學生的思想品德以及職業素養的培養也有著積極作用。在新的教學改革發展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教學就要及時轉變教學方向,以學生的就業發展為目標,將思政教學和就業導向相結合,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的就業能力提高。而從實際的思政教學情況來看,一些思政教師并非是師范類專業出身,所以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教學經驗不足,教學中更沒有將思政教學和學生就業相結合。思政教學的模式比較陳舊,學生主體在課堂中沒有充分體現,這對學生的思政知識的學習就有著很大阻礙,沒有為學生創造實踐學習的機會。
其三,就業導向的思政教學研究缺乏。為能有效提高思政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就要充分注重就業導向的思政教學理論研究工作,這是為實踐教學提供指導的重要工作。而實際中對就業導向的思政教學研究缺乏的現象還比較突出,教學體制不完善,思政教師只注重教學經驗進行授課,沒有對就業導向下的思政教學有深入的研究。缺少專業教師隊伍,思政教師有的只注重科研,而沒有注重教學研究工作,教師的溝通交流比較少,沒有對教學經驗進行共享。缺乏了理論的指導,就必然會影響思政教學的規范科學的開展,這對學生的未來就業發展就有著諸多不利。
其四,沒有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化。高校思政教學在以就業為導向的發展過程中,要充分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化,這樣才能保障教學質量的有效控制。通過實際教學現狀能發現,思政教師主要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等為主要教學內容,這些理論知識有著長遠意義和價值,而對學生剛接觸哲學理論的學習來說是枯燥的,這就需要從教學方式上多樣化呈現,從而才能提高整體的教學質量[4]。而具體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手段方式單一化的問題還比較突出,這對學生的思政理論知識的學習就有著諸多不利。
高校的思政教學在以就業為導向發展中,就要注重對學生的就業能力加強培養,這是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的關鍵。而當前高校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還比較薄弱,主要層面都存在著不足之處,如就業心理比較脆弱,學生面對激烈的競爭壓力表現的比較脆弱,在面對應聘失敗后就一蹶不振,情緒受到影響比較大,心理自我調節能力比較差。當前高校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和實際沒有緊密結合,一些學生的擇業以及就業觀念不正確,好高騖遠以及對工作期望值比較高,沒有和自身的能力水平緊密結合起來,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要求。高校學生的就業能力不高,綜合素質相對比較低,專業理論知識不扎實,實踐能力薄弱。另外就是就業信譽不良的現象,誠信缺失的問題比較突出,頻繁跳槽以及沒有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等,這些都會影響學生的形象以及高校聲譽,也會對用人單位利益造成損害。
從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薄弱以及就業困難的現狀來看,也是多種因素所致,其中由于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沒有將以就業為導向作為教學發展的方向,從而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就很難得到有效提高。高校思政教學中在就業教育工作方面沒有加強,以及就業教學的單調和理論性強,不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對學生全面素質能力的發展沒有加強重視。一些高校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力量相對比較薄弱,對學生就業指導沒有長期的規劃,對學生的就業觀以及擇業觀等指導方面沒有加強。思政教學當中在就業方面教學中只注重理論,而沒有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使得學生的實踐能力水平比較低。思政教育中對學生就業觀的教學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就業觀念存在著不合理的現象,沒有讓學生正確的認識自己,使得一些學生在工作后對自己的認識不明確,以及沒有對就業市場科學分析。這些層面的原因就使得大學生就業能力薄弱以及就業困難的問題發生。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思政教學的整體質量提高,就要踐行構建相應的保障體系,在保障體系的支持下,才能真正有助于促進思政教學的整體質量提高。就業為導向的思政教學保障體系的構建過程中,需要從多方面進行考慮,將保障體系的全面性特征加以呈現出來??蓮囊韵聨讉€層面進行構建保障體系:
就業導向思政教學目標保障體系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思政教學保障體系的構建中,目標保障體系是比較突出的,這就要求和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以及和學生的就業能力的培養目標相結合,和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相結合。職業教學中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是比較關鍵的,但是也要注重對學生職業活動的知識素質的提高,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和職業道德的提高,通過就業導向的思政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以及就業觀等,讓學生能夠具備奉獻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全以及心理素質的強化,促進學生創業能力的提高。思政教學就業導向目標體系的構建過程中,要注重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讓學生得以更好地發展。
就業導向思政教學內容保障體系構建。高效思政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就要充分注重就業導向的內容的完善,這是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舉措,在進行內容保障體系構建過程中,就要和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以及就業導向相結合,將單元設計以及總體設計明確化,通過模塊化教學方式的應用,對學生進行任務引導,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任務的操作當中,對學生綜合能力有效提高[5]。思政教學內容涉及面比較廣泛,在以就業為導向的情形下,就要能將思政教學內容的積極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只有從這些基礎層面得以強化,才能保障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如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教學內容中,就要將內容模塊化處理,分成入學教學模塊,對學生的學業規劃以及校園消費調查等作為重要的內容,道德教育模塊以及法制教育模塊和就業教育模塊等,這樣就能針對性地展開教學,對思政教學的效率提高就比較有利。
就業導向思政教學方法保障體系構建。思政教學的質量保障需要有科學的教學方法,在進行方法保障體系的構建中,就要注重多種方式的應用,如在課內實踐方面,就可通過課堂討論辯論以及專題演講等方式實施,有效提高學生知識視野以及人文社科素養,讓學生能參與到教育教學當中,這對學生主動積極性的提高就發揮著積極促進作用。還可通過校內課外實踐的方式實施,通過參加軍事訓練以及知識競賽等,把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愛國主義教育等進行融入,強化教學的效果,讓學生通過校內課外實踐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以及實踐能力?;蛘呤峭ㄟ^校外社會實踐,這是思政教學中就業導向比較重要的能力培養措施,和學校學生工作處以及團委等合作,通過學生的學習課余時間以及寒暑假等組織學生目的性社會考察和參觀訪問,提高學生信息收集以及處理等綜合能力,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的應用,就能有助于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
就業導向思政教學評價保障體系的構建。思政教學質量水平的提高,通過評價教學方法的應用是比較重要的,思政實踐教學和理論知識教學有著不同,需要通過連續性的動態評價,將學生的長期學習的狀態以及學習的效果等進行評價,對學生思想心靈以及能力素質等進行評價。高校思政教學當中,運用評價措施,就要將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的方式加以應用,讓學生評價的實踐性特征加以突出,對學生參加思政課實踐教學積極主動性得以發揮。
就業導向下的高校思政教學改革的措施實施,需要注重全方位的落實,筆者就此提出幾點教學改革措施:
第一,注重學生擇業觀教育。以就業導向為基礎的思政教學活動的開展,就要將學生的未來就業發展得以充分重視,對學生擇業觀的教育結合學生實際特征進行強化。擇業觀是職業價值觀重要組成,對學生擇業行為有著深遠影響。高校學生的理想不同,所以對工作的選擇態度也有著不同,將職業理想和務實思想進行緊密結合起來,將個人就業選擇和社會的人才需求進行結合,將自身的能力和就業崗位進行結合,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正確擇業。思政教學中要和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的良好發展。
第二,注重階段性教學。以就業動向為基礎,思政教學就要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教學的現狀相結合,注重分階段的教育,這樣才能保障整體教育質量水平的提高。在初期教學階段其主要教育對象是一年級學生,所以注重是思政理論知識以及學生學習興趣和就業意識培養為主,這一過程中就要對校園活動的開展以及職業實踐活動的開展,提高學生就業意識,讓學生能對思政知識的學習重要性有更深的了解。到了遞進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所面對的思政教育對象是二三年級學生,在這一階段就要注重思政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對學生社會經驗以及理論實踐的掌握能力加強培養,教學中就可通過聘請專家講座的方式,能夠為學生的就業發展提供豐富的知識,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實踐過程中高校組織學生參與企業的活動,對學生實踐能力加強培養。到了提高階段的教學中,就要注重對學生積極就業心理進行培養,讓學生能保持健康的心理,做好準備,并對學生提供就業窗口教育等服務。
第三,注重思政教學方法的創新。以就業為導向的思政教學課程的開展,就要充分注重從方法創新上加強重視,保障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以及將教學方法的實效性特征加以突出,結合不同的專業的學生進行調整教學的方式。教師在思政教學中,充分注重教學案例的收集,為學生職業知識的學習進行提供模擬情境,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水平,只有從這些基礎層面得到了加強,才能保障整體教學質量水平的提高。在教學方法的創新應用過程中,可通過三分法的模式應用,將思政教學實踐的特征加以鮮明突出,遇到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就要通過情境演示的方法,把理性知識轉變感性認知,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將思政知識活學活用,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教學的質量。
第四,注重社會實踐探究的深化開展。思政教學中和就業導向進行結合,教學就要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基礎,在具體的教學當中能轉變教學的思路,通過社會實踐探究的開展,讓學生能從社會實踐活動當中提高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這對鞏固學生思政知識以及提高思政知識在學生心中的地位就有著積極作用。通過社會實踐的探究是對學生就業品質培養的重要舉措,是和學生的實踐有著緊密結合的,所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就要能從社會實踐的開展方面加強重視,將思政知識融入到社會實踐當中去,從這些層面進行完善對教學改革的發展就有著促進。
綜上所述,高校思政教學改革的實施背景下,以就業為導向就要充分注重措施的多樣化實施,能夠對思政教學當中的不足之處有深入的分析,找到思政教學當中問題原因所在,然后通過教學措施的實施加以解決。在此次對高校思政教學改革的理論研究下,從幾個重要層面進行了分析,希望能為思政教學質量提高起到一定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