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聰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8)
語言和文化息息相關。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一個民族的語言都與其民族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當我們在學習一門語言的時候,同時也是一個學習文化的過程。中日兩國雖然是一衣帶水的近鄰,但是不管是從語言上來說,還是從風俗習慣、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宗教信仰等方面來說,都具有差異性。如果在日語教學中,單單教授學生語言知識,而不同時給予文化輸入,則往往會導致與日本人之間的交流障礙、文化沖突、摩擦等,非常不利于交際行為的順利展開。因此,有必要從跨文化交際的視角下對日語教學進行反思和研究。
跨文化交際是指恰當運用語言文化知識與異文化成員有效而得體交際實踐的能力[1]。其中如何恰當運用,如何有效而得體是語言學習者的難題。在日語教學活動中,目的語文化即日本文化的導入需和本族文化即中國文化的導入雙向并行。本文將通過目前高校日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現狀、雙向文化導入模式的應用以及意義三個方面來探討雙向文化教育的可行性,解決日語的教與學的問題。
我國教育部在今年1月發布我國高等教育領域首個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在教育部發布之前,我們沒有一個統一的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導致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許多問題,高校日語教育更是如此。我國目前的高校日語教學大部分還只停留在“重語言訓練,輕文化傳授”[2]的階段。教師將學生擁有“聽、說、讀、寫、譯”能力作為最終目標,采取的方法比較陳舊,諸如背書、抄寫等。一方面,這種老方法確實對一些學生有效,他們被逼的不得不完成任務從而將日語能力提高;另一方面,一旦不采取嚴厲的措施,學生會漸漸松懈,從而對學日語失去興趣。還有一些學生陷入難題,比如明明字面上“翻譯”準確了,但是卻是中式日語。簡而言之,傳統的教學方式已漸漸不再適合于學生,也不符合新的“國標”。尤其是文化導入這一塊,一直以來是教學空白之處,要么僅僅對一個文化概念進行一個寬泛的講解,要么隨意講一則日本的趣聞趣事,如此而來,文化導入不必說,在講授日本文化的同時導入中國元素簡直少之甚少。而若不讓學生了解文化的差異性,將無法擁有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和日本人的交流中也會頻頻受阻。日語專業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調查研究顯示:“日語專業大學生與英語專業學生相比根據社會語境調整自己語言行為的能力及組織完整語篇的能力還稍有欠缺,在跨文化態度上還不夠積極,以及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意識還不夠強”[3]。這是我們教學中長期不重視文化導入的結果??缥幕浑H能力培養一直是教育界的話題,是個不斷探索的新領域,在新的“國標”發布之后,相信會有更多教育人士關注此領域。
日語的語言上具有曖昧性、委婉性、融合性等特點,而這背后則隱藏著一定的文化背景。日本文化經過上千年的沉淀,已成功完成轉型,探索出了日本文化發展的獨自道路,但是中國文化就如同影子一樣,在日本人的生活里隨處可見。由此可見,單單在課堂中導入日本文化的一角并不能使學生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而要雙管齊下,將傳統文化也有機融合于課堂之中,否則會發生交際障礙。
詞匯和語法是學習一門語言的基礎,而能真正說出口進行交際行為的口語教學則是重中之重??谡Z教學中,需要注意場合、所屬、身份這三要素給說話人和聽話人帶來的影響,也就是說,其思想文化根源是學生需要擁有的知識儲備。
日本人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都堅持“相手本位”的原則,即以對方為主,盡量不說出傷害對方的話,能在最委婉的語言下保持互相的“和”的關系。且看例子。
例1:吉田:近くに新しいデパートがあるんだって、一緒にどう。
山下:ごめん、ちょっと…
從上述例句中,吉田邀請山下去逛逛新的百貨商店,但是山下有事于是就用“ちょっと”來委婉拒絕。這種曖昧表達方式既能表達出自己的拒絕之意,也能照顧到對方的面子,可謂一舉兩得。因此,我們在和日本人交流的時候,要注意把握日語表達曖昧性,點到為止,也是一種禮儀。有一些同學不理解這種曖昧性,可能會繼續追問緣由,這樣就破壞了雙方的和諧,導致雙方都很難堪。
這種以曖昧的語言方式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也體現了中國儒家思想“和”,儒家思想里非常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比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倡導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來實現社會的和諧。而日本的文字產生的時期比較晚,日本文字的產生是歷史地并且直接地接受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啟發,以儒學為中心的中國倫理型文化對于日本的語言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對古代中國先進文化的接納、涵收、融合的過程中,儒學從交流到逐步滲入了日本文化的機體,成為日本文化的重要基因[4]。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中國的傳統儒學思想也有益于日本文化的理解。
另一方面,口語教學中的敬語一直以來都是日語學習的難點,一般的教學模式是圍繞著敬語詞匯和語法進行,而往往被忽視的是敬語中其實也蘊含著中國的儒教思想,如若將中日文化相結合進行敬語教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敬語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內外上下”之分,未分清說話人、聽話人的關系、所屬、身份容易在與日本人的社交中發生摩擦。且看下面的例句。
例2:前田:あのう、橫山社長はおいででしょうか。
受付:いらっしゃいませ。すみませんが、どちら様でしょうか。
前田:前田です。
受付:前田様ですね。お約束でしょうか。
前田:はい、3時に。
受付:承知致しました。少々お待ちください。只今確認いたしますので。
受付:秘書課ですか。受付ですが、社長は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前田様がみえていますが。
秘書課:社長は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が、お約束の方ですね。それでは、3階までおいでくださるように言ってください。
受付:はい、わかりました。お待たせいたしました。橫山が3階の部屋でお待ちしておりますので、エレベータで3階までおいでください。[5]
從上述對話我們可以看出,前田和接待人員的角色轉變直接影響到語言的變化。對接待人員來說,前田是客人,是群體之外的人,所以用的是尊敬語“様”“みえていますが”“おいで”和自謙語“お待たせいたしました”,即使社長是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但是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敬,言及社長也是用“お待ちしております”這種自謙語態。由此可見,在日本社會,“內外”要先于“上下”關系,對上級自然是用尊敬語,但如果一致對外的情況下,即使對方職位不如你,也需要用尊敬語,涉及上司則用自謙語。這種“內外上下”之分最早也來源于中國,孔子認為“夫婦別,男女親,君臣信。三者正,則庶物從之”,以儒家所主張的“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的倫理觀,構成日本社會上下級及前輩、晚輩之類等級觀念的存在,形成了至今依然存在的男女有別、長幼有序、上下有度的敬語的使用,從而維護了日本社會的正常秩序[6]。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適時導入中國因素,輔助學生理解日語敬語中的“內外上下”的觀念,減少今后在人際交往中的誤會與不快。
目前高校里開設專門的日本歷史文化課程還不多,除了基礎課程(聽說讀寫譯)之外商務日語開設的數目最多,這也是順應國家培養國際化人才的趨勢。然而,國際化人才有一項標準是:“具有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對作為本國人的身份認同感”,這一標準往往被忽視。由此導致教學中缺乏相關指導,學生無法擁有對異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力,更不用說身份認同感了。
比如說,我們開設的《日本概況》這門課程,有一節是關于日本的茶道。其實現如今網絡發達的時代,學生對日本茶道是有一定的了解,用大篇幅去介紹茶道的概念是沒有必要的。首先,我們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在簡要介紹概念的同時,對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板塊重點講解,比如許多學生對茶道中轉茶碗這一禮儀很感興趣,這也是和日本人交往中有可能遇到的情節,我們可以向其多加解釋,有條件可以帶茶碗演示給學生看,請學生模仿,可以增加課堂樂趣。還有一個是學生們普遍感興趣的抹茶,抹茶最早來源于中國隋朝,在日本經由遣唐使傳入,現已發揚光大,成為日本的標志。因此,課堂中,在介紹日本抹茶的同時,也應加入中國元素。在導入日本文化的同時,結合中日文化的異同進行講解,更容易引發學生的文化沖擊感和身份認同感。
在日語教學中,語言教育是基礎,但語言與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體,文化教育不該分割于語言教育之外,而應將兩者有機融合,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導入中日文化的因素,可使學生在兩種文化的對比之下具有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進而產生文化主體意識,有對作為本國人的身份認同感。而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協作。
首先,在目前越來越重視跨文化交際的大環境下,教材需進行一定的修改,比如新編日語的重排本,更新了課程內容,增加了插圖,更推出了配套App,適應了時代發展;華東師大出版的日本語聽力第三版在每節課程后都附有文化小知識。其次,課程建設上需要學校大力支持,多開設日本歷史文化、中日跨文化交際的相關課程。最后,教師自身應多參加研修培訓活動,加強跨文化意識,閱讀跨文化交際學和中日文化的相關書籍,提升師資水平,不斷反思和學習,將中日文化融入課堂之中,實行雙向文化導入模式,不斷完善日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