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娟
(內蒙古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文化自信的內涵包括:對本民族文化價值的高度認同和自豪感;對自身文化生命力持有堅定的信心;以及對本民族文化和異族文化的合理揚棄。就個體而言,擁有文化自信意味著牢記本民族歷史,認同本民族文化的價值;具備文化批判意識,學他人所長。大學英語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是教授學生英語語言知識的陣地,也是跨文化教育的平臺。大學英語教學不僅傳遞英語語言背后的文化,還須引導學生用英語表達本民族的文化,對兩種文化進行批判性的對比,反思差異,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增強民族自信。補自身之短的同時,弘揚和發展本民族文化。
就大學英語教材而言,目前高校使用的大部分教材所涉及的文化題材數量極少,教材內容的設置和編排大部分都是有關純語言運用,與文化相關的知識被忽略。即便涉及到了相關文化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是一帶而過,缺乏系統性的講解和討論。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沒有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跨文化交流是本族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兩種文化缺一不可。而在實際的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中,西方文化被過分強調,占據了文化教學的主體地位;本族語文化被忽略,學生不會使用正確的英語表達自己民族的文化,更無法對兩種文化進行批判性地價值觀對比,導致文化自信的缺失。
跨文化測試和評估是跨文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沒有形成相應的測試體系,使得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效果不理想,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動力不足。
教師是跨文化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是教學的主體。因此教師應掌握大量的跨文化知識,能夠系統地為學生講解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精準地介紹目標語文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批判性地傳承和吸收兩種文化的精髓,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目前多數高校缺乏跨文化資質較高的英語教師,教師跨文化知識儲備不足,跨文化教學手段不完善,跨文化教學技能有待提高,導致現階段高校跨文化英語教學質量不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低下,意識淡薄。
為有效解決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存在的問題,我們應在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中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對比,在“知己知彼”中,增強自身的文化自信,學習他國優秀文明成果的同時,弘揚本民族文化,獲得文化身份的認同。
為了平衡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比重,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可以以“顯性文化教學”和“隱性文化教學”兩種模式展開。“顯性文化教學”模式,即把跨文化教學設置為獨立的一門課程,可以采取跨文化選修課程的形式,選拔跨文化技能水平較高的教師進行跨文化授課?!半[性文化教學”模式,即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可作為一個教學模塊插入到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使文化教學不斷線。教師可在每一個單元設置與其內容相關的中西方文化題材,系統講解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中西方文化意識,增強文化自覺。
西方文化的介紹和講解長期以來占據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核心地位,而本民族文化卻一直被忽略,使中國傳統文化一直處于失語的狀態。學生在用英語介紹西方文化時,侃侃而談;卻無法用英語流利地表達本民族的文化。這會造成兩種文化地位的不平等以及中國文化無法向外輸出,使跨文化溝通無法順利展開,學生文化自信缺失。
文化溝通是兩種文化的交流、碰撞與互鑒。大學英語教師在進行文化教學時,應實行文化差異教學模式。對兩種文化進行對比教學,首先可以保證兩種文化在教學過程中的平衡,不會厚此薄彼。其次,通過對中西方文化、價值觀的批判性地對比,使學生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正確理解,分析和評價兩種文化,促進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增強自身的文化自信,進而順利進行“有智慧地文化交流”。
完善的評估體系是促進學生積極進行跨文化學習、主動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原動力,也是教師跨文化教學效果的檢驗工具,在教學中發揮著積極的反撥作用。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評估應貫穿教學過程始終,以評促教,以評促學。因此,可以采取過程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過程性評估可以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采取跨文化場景模擬對話,中國文化詞匯競賽,英語文化詞匯競賽,跨文化微視頻制作以及兩種文化價值觀的辯論賽等模式,從而促進跨文化教學生活化、現實化。終結性評估指在期末考試內容上,增加跨文化測試內容,考察學生的文化意識,涉及本土文化元素和英語文化元素的知識點,對兩種文化價值觀的理解和批判等。
教師跨文化知識的欠缺、跨文化教學能力的薄弱是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首先;高校應高度重視對英語教師的文化培訓,加強教師對跨文化教育理論的學習,提高教師用目的語傳播本土文化的能力,為跨文化教學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師資基礎。其次,教師自身應更新教學觀念,明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跨文化的人。在教學過程中,始終銘記跨文化是雙向交際,在傳播西方文化的同時,不能忽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導入和學習。強調中國文化的重要性,加強學生文化自信,使大學英語課堂發揮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陣地作用。
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和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展開,對擁有文化自信、具有較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人才的需求日漸增多。我們應高度重視跨文化教學模式的發展和完善,以增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弘揚和發展自身文化的同時,積極吸收外國文化的優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