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丹丹 陳相云
(1.陜西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陜西 咸陽 712046; 2.西安市兒童醫院,陜西 西安 710003)
生活質量來自于英文中的Quality of Life(QOL)。1993年,由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組成的世界衛生組織(WHO)生活質量評估小組將生活質量界定為個體的主觀感受,即個體基于不同的文化價值觀上對其期望、標準和關注點等生活相關的的體驗,包含生理及心理上的健康狀況、社會關系,獨立能力,認知功能、經濟狀況、個人信仰等多種方面[1]。本文介紹了生活質量及其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
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個不斷順應和改造自然,完善自我以提高生活質量的歷史。隨著生物醫學模式逐漸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的發展已由傳統的治病為目的轉變為提高個體的生存質量為目的,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對神經和肢體功能的評估不足以說明腦卒中對患者整體的綜合影響,因此,生活質量作為評價腦卒中的預后指標比肢體障礙更具有相關性。因此,也逐漸成為評價患者疾病預后的一個重要指標。
生活質量是一個多維的概念,上世紀30年代作為專門的術語成為研究領域,50-60年代逐漸興起,70年代末期在醫學領域開始受到關注,80年代又掀起了新的研究熱潮。生活質量可以反映個體對健康的綜合感受,即評估主觀的生活滿意度、健康狀況和主觀的幸福感。世界衛生組織(WHO)十分重視殘疾人的生活質量,90年代時生活質量被引入到殘疾患者的評估中,至20世紀90年代末期,已經有關于生活質量在多種疾病康復中被使用的報道,有關研究多數在腦卒中、脊髓和顱腦損傷等疾病的觀察。
與健康有關的生活質量常被用來評估疾病對患者帶來的多方面的影響,因此,評價護理干預的效果也是以此為基礎的??祻歪t學中的生活質量反映了個體的生活體驗和水平,指患者在肢體功能障礙的作用下,生活上維持自身身體、心理和社會功能處于良好狀態的能力。卒中后的生活質量可以被看做是個體感受到的卒中后生理、心理和社會健康的整體評價,作為評價腦卒中的預后指標比肢體障礙更具有相關性。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評估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生理、功能、神經心理的和社會方面。生理和功能領域主要關注卒中后患者的身體功能、獨立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生理健康領域指與卒中相關的癥狀,如偏癱或共濟失調,而功能領域由自我保健、ADL和IADL、移動性和履行家庭和工作的角色。心理領域關注患者的感受和看法,以及患者對卒中后后遺癥和健康狀況的感受。神經功能包括認知、幽默、情感角色、應對、恢復力和自我認知及對生活的滿意度。社會層面包括社會和家庭支持,社會參與、社會角色和工作。生活質量這種多維度的概念可能被精神和物質,文化和環境因素所補充。
腦卒中又稱為腦血管意外,是一組急性起病,以局部或彌漫性腦功能缺損為特征的腦血管疾病,甚至引起死亡。根據其病理機制及過程,腦卒中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大類,其中缺血性卒中最為常見,占到腦卒中比例的70-80%。缺血性卒中按照病變程度和發作形式又分為腦梗死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出血性卒中又分為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
腦卒中后約三分之二的患者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如大小便失禁、日常生活活動功能障礙、癱瘓等各種表現。加上疾病復發的可能性同時加重了患者患者的身心負擔,影響了生活質量。年齡、性別、發病部位、腦卒中類型、神經功能缺損、經濟條件、康復護理干預等都會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國外相關研究顯示,腦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質量較低,腦卒中患者明顯比未患腦卒中的同齡人生活質量要低。國內汪靜等[2]對用卒中影響因素量表SIS對生活質量調查顯示,得分普遍偏低,尤其是在軀體功能、生理功能和情感功能方面受影響較大。常琴等[3]也通過對73例腦卒中患者調查發現,腦卒中患者有著較低水平的生活質量。
生活質量作為檢驗干預效果以探索更好的干預措施和評價腦卒中患者預后的一個重要指標之一,已經越來越被廣泛認同。腦卒中的生活質量絕大部分取決于偏癱一側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情況。因此,如何最大程度的恢復患者的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使其重返家庭和社會是早期康復護理應該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