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敏 高于涵
(咸陽師范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演講中提出要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尼演講中提出要與東盟國家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是緊密結合國內外局勢提出的重大經濟發展核心戰略,“一帶一路”是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給我國語言、文化經濟對外傳播帶來了機遇。咸陽市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途經的重要區域,咸陽的民俗文化積淀了豐厚中外文化交流的絲路精神,在咸陽的對外漢語教學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咸陽民俗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傳播亟待被研究和重視。本文做了系統梳理,以期導入咸陽民俗文化來有效提升對外漢語教學效果,同時探討如何借助對外漢語教學這一傳播平臺,促進咸陽民俗文化的對外傳播。
民俗文化是以民間文化和民俗風情為主體的民族民間的物質上、精神上、制度上的傳統,它包括生產與生活習俗、游藝競技習俗、歲時節日習俗、禮儀制度習俗、社會組織習俗、民間文學藝術等,是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的一系列文化現象。那么咸陽民俗文化就是在咸陽地區的人民生活的物質、精神文化現象。咸陽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咸陽的民俗文化與歷史文化相融,底蘊深厚。
咸陽民俗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1.能幫助外國學生更深入的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利于對漢語的理解。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人們思維方式的表現。許多習慣表達、漢字、詞匯都源于民俗文化。外國學生在咸陽學習、生活,常聽到一些習慣表達,這就需要借助民俗文化來講解漢語語言知識,能夠加深理解和記憶。
2.利于外國學生融入當地生活。語言是人類的重要交際工具,學生在課堂學習的知識,需要課后更多地與實踐相結合,了解咸陽民俗文化,學生在生活中能夠更順暢地與咸陽當地人溝通,融入當地生活和文化。
3.促進咸陽民俗文化的對外傳播。咸陽民俗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極具代表性的,將源遠流長的咸陽民俗文化介紹給外國學生,促進了咸陽民俗傳播與發展,提高咸陽市知名度,擴大其文化影響力,使其充分發揮在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積極作用。也是貫徹“一帶一路”方針的實踐舉措。
咸陽是秦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秦始皇定都咸陽,被稱為“中國第一帝都”,也是古絲綢之路的第一站,是中國中原地區通往大西北的要沖。東鄰省會西安,西接國家級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西北與甘肅接壤,地理位置獨特,吸引了大量來自于各國的外國學生,學生對于咸陽當地的民俗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
而目前對于咸陽民俗文化及其對外傳播的研究少之又少,這類研究也僅是對咸陽民俗文化資源的保護和搶救方面,而咸陽民俗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傳播問題并未涉及。這個課題急需我們去開發和探索,來促進咸陽的文化傳播與開放。
咸陽民俗文化有著豐富的內容,民間社火、工藝品、剪紙、皮影、刺繡、編織和琉璃工藝技術深受中外游者的青睞,帶著濃厚的鄉土氣息,是黃土高原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種類如此繁多,這就要求教師有較高的人文素養,首先全面的了解其內容,結合教學目的選擇合理的內容。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良好的民俗教材能夠幫助學生了解當地文化。這將有助于學生提升語言的民俗編入教材,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教材,可以使得民俗文化的教學更規范化,幫助學生了解背景知識,學習效率會更高。
當然實際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學生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這里我比較支持的是通過實踐感染,學習時讓學生身臨其境或者親自動手操作,會大大提升學生的好奇心和教學趣味性,也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咸陽民俗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傳播,是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的一部分,將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的傳播來推進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同時擴大咸陽的文化影響力,使其充分發揮在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