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衍花
(山東協和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9)
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滿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道路。[1]在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人們發現教育是解決面臨的環境問題的長久之計。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環境教育”被首次正式提出。
隨著國外環境教育的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教育”被國內學者所認同和研究。在1998年,清華大學率先描繪了了綠色大學的構建。隨后,國內各高校積極響應黨的十九大報告,創建“綠色中國”,探索綠色教育,促進教育模式、專業設置以及校園文化的轉變,培養適合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新一代人才。[2]
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探索,我國各高校結合自身實際進行綠色教育的實踐與發展。本文結合各高校的改革與發展,回顧這些年來在綠色教育領域的發展情況。
綠色教育首次在國內被定義是在清華大學啟動綠色大學的創建報告中,做了詳細的描述:綠色教育是全方位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教育,即將這種教育滲入到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等綜合性教學和實踐環節中,使其成為全校學生的基礎知識結構以及綜合素質培養要求的重要組成部分。[3]隨后國內各領域的學者對綠色教育的內涵從理論和實踐層面進行了充實。綠色教育從最初的響應環境保護的需要,發展到與人類發展結合起來的可持續發展教育,進而與生命教育相交融。
在高等院校中所實踐的綠色教育內涵又具有不同的內容。孔德新教授認為高校的綠色教育是以環境教育為中心,以綠色心理培育和綠色倫理恪守為抓手的現代素質教育。[4]呂莉媛認為高校綠色教育可以理解為通過高校師生民主公平參與的一系列行為實踐活動提高高校師生環保素質的綜合性實踐活動。[5]
總之,綠色教育之所以為綠色,是因為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培養身心健康且能與自然、社會和他人和諧相處的現代人。
根據高校綠色教育的內涵我們可以看出綠色教育主要涉及到環境教育與資源教育兩個方面。從這兩方面出發,國內各高校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對綠色教育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和踐行。
清華大學在率先啟動綠色教育的發展道路上,其踐行思路:1、開展“綠色教育”-培養人;2、研發“綠色科技”-進行科學研究、推進環保產業;3、“綠色校園”示范工程-熏陶人。[2]江蘇財經職業技師學院則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積極構建融“綠色校園、綠色教學、綠色管理、綠色服務”四位一體的高職綠色教育體系落實綠色教育。[6]重慶三峽學院則構建了綠色校園、綠色專業、綠色教師、綠色科研、綠色實踐、綠色評價相結合的“六位一體”教育體系。[7]浙江科技學院則提出了“五綠共創”綠色校園行動計劃,包含開展綠色教育、實施綠色認領、響應綠色環保、倡導綠色行為、呼吁綠色創新等五個方面。[8]福建農林大學通過“倡導綠色教育理念”“搭建綠色教育平臺”“構建綠色教育實踐體系”三方面的努力開展綠色教育,培養綠色人才,建設綠色大學。[9]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總結出目前為止各高校的綠色大學的建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1、綠色教育理念的創新,主要從高校辦學理念、學科專業以及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方面展開;2、綠色校園的創建,主要在生態環境的規劃、資源的循環使用以及污染的預防與治理方面的發展;3、綠色科技的研發,通過能源科技及技術的研發,為國家生態建設、校園環境以及綠色教育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4、綠色實踐平臺,主要指宣教平臺(講座、論壇)、社團平臺以及校企合作平臺。
經過二十多年的積極探索,綠色教育的踐行可謂是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但仍存留一些問題,例如,綠色教育的保障機制與評價體系不完善,師生間的綠色教育理念根基不穩等問題,這需要我們今后繼續深入探索,推動綠色大學更好的發展,培養綠色發展所需人才,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