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琳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山東 東營 257061)
校企合作在當前社會狀況下,受到了政府、企業、學校、學生四方的認可,也已經成為促進學生就業,改善企業發展,促進學校改革的一種重要的方式。校企合作是學校和企業雙方在合作的基礎上的一種人才培養方式,具有強烈的目標導向,一方面可以滿足企業用人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解決學校的學生就業問題;再一方面,緩解當前社會就業壓力。其核心是產學合作、工學結合、雙向參與;實現的目標是增強學校的辦學效益和企業的人才競爭優勢,最終的目的是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通過校企合作方式,可以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為社會和企業輸送更加高素質的人才,以此實現各方共贏。
應用技術型大學的發展,必然要加強“以就業為導向”的工作理念,其本身就是為社會和企業培養專業化、技術型人才,但是由于中國教育發展的特殊性,應用技術型大學在社會地位上遠低于“985”或者”211”高校,學生畢業之后的就業和發展,社會對應用技術型大學畢業生的認可度、學生自身對自身的認可度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校企合作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方式之一。
校企合作最直接的意義就是提升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就業率。當前國家就業壓力大,就業就是最大的民生,由于我國高學歷人才數量激增、經濟結構的變化、產業模式的改變等,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已經成為當前比較緊迫的社會難題之一。由于我國教育的現狀,社會和企業對于知名高校的畢業生尤其偏愛,知名高校在生源、師資、人脈等各個方面存在懸殊優勢,相比很多捉襟見肘的應用技術型大學,他們在教育上具有足夠的實力。為了改善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校企合作是一種最有效的方式,一方面企業可以直接在人才培養上提出“訂單式”需求,在學生大學三年和思念期間,都可以現實干預培養,將企業理念、企業核心技術、企業的用人要求等貫穿學生教育的方方面面,這樣可以節省用工成本,有利于學生更好適應就業,“任何職業勞動和職業教育,都是以職業的形式進行的。它意味著,職業的內涵既規范了職業勞動(實際的社會職業或勞動崗位)的維度,又規范了職業教育(包括專業、課程和考試)的標準。”①具有規范性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實踐更能得到企業的親睞,提升了企業的認可度,從而提升就業率。
學生加強對外部世界的探索。在由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學生對外部世界的科學探索對學生的就業和發展具有長遠意義。很多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由于缺乏社會經驗和工作實習經驗,往往會出現信息的嚴重不對稱,很多應屆畢業生在就業之后由于其期望值與企業實際情況難以匹配而造成大量離職狀況,學生在尋找工作過程中就要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做出一些不必要的犧牲和浪費。校企合作可以讓學生提前了解相關行業,頂崗實習能夠讓學生切實體驗工作崗位,學生在正式就業的時候就會消除過分的期望值,能夠快速適應工作崗位,以此減少剛參加工作時的焦慮和不滿,有利于就業的穩定,給學生減少困擾。校企合作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企業發展狀況,使他們在實際生產和服務過程中,熟悉企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同時,很多學生提前掌握了企業用人需求,了解企業的發展態勢,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企業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校企合作中,企業會提供較多的頂崗實習的機會,同時,企業可以將入職培訓、上崗能力培訓等提前完成,這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彌補學生的各方面缺陷,能夠讓畢業生在畢業后迅速實現由學生向員工的轉變。再者,學生在實習期間,能夠提前熟悉崗位,熟悉老同事,有利于促進感情培養。學生時代就參加工作,也能培養其吃苦耐勞的精神,這對企業的發展都是有利的。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及時篩選或者確定員工人選,有利于就業的穩定,減少其人事成本。
大學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象牙塔教育,很多學生反映,畢業之后自己的專業很難直接用上,在工作崗位上都需要進行再學習。校企合作可以將學校教育和崗位能力最大程度地結合起來,這樣可以改變傳統的課堂書本式教育,推進以能力為重點的培養模式的建立。以課堂為主要載體,以知識為主要內容是傳統教學的基本模式,這種教育方式固然能夠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但是正所謂“學以致用”,如果知識不能得到運用就是死知識,校企合作可以讓學生把課堂學到的知識應用的實踐中,學習和實踐實現互動,有利于學生提升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轉化能力,在培養方式上淡化理論課、實訓課的界限,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和現場教學,這樣一方面提升學生技能,另一方面也是對學校教育的一種改革,促進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
校企合作注重行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企業也會派專人進學校充當導師,甚至會設置相應的專業課程和實習實訓課程,促進了企業和人才之間的配合,提升了企業和人才之間的對接,最大限度的實現了產學合作,讓學校在培養人才上,更加注重對能力的培養,提高學校學生的就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此外,校企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市場需求的,深入有效的校企合作必然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對地方社會經濟產生較大的影響。
在傳統的經濟條件下,政府驅動型校企合作模式要多一些,政府統一配置,職業院校和產業部門的經費、設備和材料等都由國家統一調撥,經濟界、企業界對員工的需求主要是通過組織調配來實現,在大多數情況下,企業只能被動接受上級組織或人事部門派遣的員工。②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現在的校企合作都是基于市場驅動,校企雙方自由選擇合作對象,其目標明確,并且能夠這對雙方利益簽訂協議,所以方式多樣化、合作自由化、選擇主權化,有利于校企合作的長期發展和因時而變。
校企合作的四要素主要是學校、企業、政府和市場,其中學校和企業是校企合作的主體,雙方出于各自利益的需要,通過校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逐漸形成了不同層次、不同側重的校企合作形式,具體來講可以分為三類。
校企合作中,可以以學校為主體,也可以以企業為主體。企業可以直接提出人才訂單培養計劃,學生一入學就開始培養,學生畢業直接到企業進行工作,甚至可以做到,招工與招生、教學與生產、實習與就業之間的同步。這種培養模式,針對性較強,雙方具有較強的合作規范。學校承諾按照企業要求培養,企業必須接收畢業生,對于學生而言,減少求職的辛苦,企業也可以較少用工成本,學校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就業。但是現在這種模式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有些學生在畢業年度想法改變,不想再去企業就業。或者,企業經過四年的發展,在運營上出了問題,無法再接收畢業生。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共同出現損失。自然這種方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主動改善教學方式,“親產業、親企業、親行業、培養應用技術性人才”教育教學體系改革落實到每一個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之中。③員工繼續教育現在已經成為企業發展中重要的一環,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創新意識的出現,一個企業想要發展,必然要經歷改革,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對員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僅憑之前的知識已經無法滿足發展的需要,很多企業開始對員工展開繼續教育,繼續教育最有保證的還是在學校完成,學校部分老師可以參與到員工的教育中來,有利于保障繼續教育的質量。
校企合作中,實習實訓是最常見的形式。很多專業需要實習實訓,尤其是技術專業,比如現在油氣儲運技術、油氣開采技術、化學化工技術等,相應的實習是有特定學分的,為了能夠讓學生能夠真實體驗工作場景,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到企業進行實習。
首先,參觀學習。很多企業定期開放參觀實習機會,校企合作之后,學校可以定期、定量的組織參觀實習,學生到生產一線,進行詳細的參觀,企業派專人進行講解,讓學生在實地進行課程理論的學習,并了解所學知識在生產中的運用,有利于促進學生加強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但是這種實習類型一般在低年級安排,從安全等各方面來考慮,這種方式是最保守的,效果也一般,學生很難學到真正的技術。再者,將課程設計與實習相結合。很多院校將學校的課程設計定在企業中完成,學校和企業共同商定課程設計計劃,甚至是畢業論文方向,很多學生畢業在企業中完成這些工作,并且也設定相應的課程置換和學分置換方式,比如,在企業實習合格后可以在學校獲得相應學分,減少了學生的后顧之憂。另外,頂崗實習。頂崗實習比較專業,也是最貼近崗位的一種實習,一般是在高年級舉行,實習時間在三個月左右。頂崗實習中,企業會按照嚴格的培養模式展開,為學生制定工作計劃和學習計劃,為學生安排師傅,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接觸崗位、了解崗位,甚至很多學生通過頂崗實習能夠完全掌握工作內容,做到實習完成就能合格上崗。
在頂崗實習中,企業一般會給學生響應的工資待遇,并把頂崗實習納入員工的實習期,很多學生在畢業之后就直接轉正,節省了學生的時間,最大程度地保證了學生的權益。
社會實踐已經成為大學生鍛煉自我的一種重要方式。最成功的社會實踐莫過于能夠與未來企業進行鏈接,尤其是實地操作、調研類社會實踐,對于學生以后的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擴大影響力,在學生之中建立公信力,很多企業選擇納入學生活動,比如學校會舉辦企業冠名的學生活動,這些活動有些與學生就業直接相關,例如“某某杯簡歷模擬大賽”“某某杯職業技能大賽等”,在比賽中表現優異的學生可以直接獲得暑期社會實踐的機會。另外,學校也可以直接和企業合作,每年選拔相關學生到企業社會實踐,一般情況下,企業會提供相應的物質補貼,讓學生更加順暢地參與到企業的各項工作中,甚至能夠很好地協助重要的工作。比如很多中文系和新聞系學生,可以直接到報社、電視臺參與采訪工作,在工作中掌握技能,同時企業可以出具一份社會實踐合格或者優秀證明,為學生將來再回來工作埋下伏筆。
校企合作是應用技術型大學在轉型過程中的必經之路,但是校企合作的模式需要不斷創新。很多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合作模式單一,并且沒有長期性和整體性發展計劃。為促進共同發展,企業應該主動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學校應該增強服務企業的意識。
注 釋:
①姜大源.論德國職業教育專業的職業型模式[J].職教論壇,2003(10).
②楊黎明.實現職業教育從“供給驅動”向“需求驅動”的轉變[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10).
③董立平.新建本科 院校人才培養體 系之構建[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3).